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3 10:2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法国作家福楼拜,读者大都会想起《包法利夫人》,这是他耗费4年多时间精雕细琢且最负盛名的作品,被视为“西方现代小说的起点”。然而,这样一部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日在网站上却被网友称作“爱慕虚荣的白穷美”的故事。另一位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在网友笔下则由一部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惨变为“凤凰男的逆袭”。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类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西方文学的滥觞《荷马史诗》不仅记录了古希腊英雄时代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对普通战士和家庭婢女也有着生动的细节描写,堪称一部古希腊社会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的文化风俗百科全书。又如被誉为“整个西方文化核心”的莎士比亚对后世作家的影响几乎贯穿文学史,对莎士比亚与狄更斯的作品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对“言外之意”的探求,也是对文学发展轨迹的爬梳。再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精神的创伤性影响,二战后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则是一部记录青年成长期挫折与困惑的自传性小说,它们都反映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美国民众的精神面貌与时代特质。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包法利夫人》中人性的深度探寻视而不见,只做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是一门丰富的艺术。通过经典阅读,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结晶得以代代相传。
B.文学经典除表层故事外,其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所以,阅读经典不能浅尝辄止。
C.深度阅读经典在拓展我们视野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力和理解力,丰盈我们的想象力和审美力。
D.深度阅读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所以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前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完全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碎片化阅读具有快速、及时、不受地点的限制,以及能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在经典阅读中是可以完全利用的优势。
B.人们通过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来放松心情、浏览资讯,在当下快节奏社会是值得提倡的。
C.对于文学经典,我们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才能深触文学经典的“灵魂”,体会到文学经典的魅力。
D.当代文学经典的同质化,使读者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最终导致人们对文学经典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
(3)文章开篇针对现实生活中,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引出下文的论述,第③段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要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厚内涵就需要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水缸与灶台的距离
红孩
①印象中,我家的水缸有一米二高。上口口径大约有一米,这样的一口缸能盛满五桶水。在一般的家庭里,男人负责到村中的水井挑水,女人负责烧水做饭。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会想,我父亲和我的距离,就是从水井到我家的距离,而我母亲于我,则是灶台到水缸的距离。长大后,我再审视这几方面的关系,发现除了年龄的变化,似乎一切如旧。我懂得,那个所谓的距离,就是责任,做父亲的责任,做母亲的责任。
②有一年,我家的水缸漏了。这可把我急坏了,我跑得满头大汗去村办公室找我父亲。我父亲那时正当贫协主席,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管理知青、调解家庭矛盾和组织干部社员政治学习。父亲热爱他的乡村,热爱他的老街旧坊,他的政治热情无比高涨。我走进会议室,只见父亲正声音洪亮地读着《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我冲父亲扬扬手,父亲看了我一眼,右手有意地向下按了两下,那意思是先别说话,等等。见此,我只好坐在一块砖头上等。大约念了六分钟,我以为他念完了,便站了起来。谁知,父亲并没有马上站起来,而是顺手又拿起一本《红旗》杂志,翻了几页,然后轻咳了几声,又开始极其庄重地念了下去。那一刻,我被父亲的庄重震慑住了,从此知道,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③我极不情愿地跑回家。进了家门,发现母亲正找来一个修锅焗缸的师傅在补那个水缸。只见那师傅把大缸一点一点地旋转到屋外,在阳光底下,他拿着一个陀螺样的东西,在缸底裂缝处两边各打六个眼,随后将六颗门钉牢牢地钉住,再抹上一点儿腻子。晾了大约半个小时,师傅便又把大缸一点一点地旋转进屋内,放置在灶台旁。师傅对我母亲说,缸刚刚补好,不能受力太重,最好先放两桶水,等过几天再盛满。
④水缸不仅可以用来蓄水,还可以用来腌咸菜。北方农村家家都腌咸菜,主要是腌苤蓝、萝卜、雪里蕻,也有渍酸菜的。我比较喜欢吃我母亲腌制的雪里蕻,特别是在冬天,将带着冰碴儿的雪里蕻从缸里捞出来,切成碎末儿,炸上花椒油一炝,相当好吃。
⑤2000年春节,我在北京通州买了商品房,只有节假日才回郊区的父母家探望。虽然只有十几里地,开车也就二三十分钟,可在父母的意识里,我现在已然是城里人了。在母亲的眼里,不论我住到哪里,都得吃上她腌的雪里蕻、泡的腊八蒜。说来也巧,我以前回去一般都是坐出租车,而这一年春节的前几天,我和爱人突发奇想说,我们今天骑自行车回去吧。
⑥在父母家吃过午饭后,我待到黄昏时才出门。按惯例,母亲把准备好的雪里蕻和腊八蒜各装了一大瓶,给我挂在自行车前把上。此时,天空飘起了小雪,我和爱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哪料,半路上遇到几个凹陷不平的土坑,自行车一颠,竟然把两个瓶子全部碰碎了,看到满地的雪里蕻和腊八蒜,我心疼得不行,下意识地用手把浮在土上边的雪里蕻和腊八蒜捧起来,让媳妇快找个塑料袋装好。媳妇翻了几下,说哪有什么塑料袋呀,不行就别要了。我说,这哪行,那可是咱妈亲手做的!媳妇说,你要是不嫌齁得慌,你干脆现在就把它吃了吧。我说,要是有酒我还要就着喝几杯呢!
⑦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三口回父母家过节。聊天时,母亲问我雪里蕻和腊八蒜好吃不,我连忙说,好吃好吃,到底是亲妈做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母亲听后高兴地指着院内的大缸说,要是喜欢,走时再带点回去。我说,好呀好呀。媳妇用眼瞥了我一下,说,您儿子离开您的咸菜吃什么都不香。
⑧2009年,我与父母共同居住了几十年的农家院子拆迁了。母亲看着满院子的石榴树、柿子树很是心疼,说也不知道拆迁的人能否把它们保护好。我则指着房檐下角落里的那口几十年的大缸对母亲说,您看这大缸是不是也要搬到楼上去?母亲说,这缸可是好东西,过日子谁家也离不开呀!我说,我给您和大缸来个合影吧。母亲听后嗔怪说,算了吧,你们还想让我一辈子围着大缸转呀,你们倒是美了,可我也得享受享受现代人的生活不是?
⑨那一刻,我觉得母亲突然变了,变得有点陌生,陌生得让我更加爱她。
(选自《新民晚报》2020年10月13日,有删改)
(1)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和母亲的哪些事情?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我懂得,那个所谓的距离,就是责任,做父亲的责任,做母亲的责任。
②算了吧,你们还想让我一辈子围着大缸转呀,你们倒是美了,可我也得享受享受现代人的生活不是?
(3)第⑥段写“我”为什么事而心疼?对于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4)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唐诗中割麦
刘怀远
①火辣辣的阳光暴躁地炙烤着大地。高粱正在拔节,玉米还未吐穗儿,树上的布谷鸟却早已按捺不住了,“布谷、布谷——”不停地嘶喊着。村长老王在地里转了一圈,看到北坡上相隔不远的两块麦子地里翻滚着的金色波浪,心里便火烧火燎。这两块地每年的收种都比别家晚,并且还都是老王费心操持,一块是五保户高奶奶的,一块是残疾人老朱的。
②老王回到家,给在城里的女儿小菊打电话,让她周末回来帮这两户人家割麦。女儿不肯,说她们旅行社最近太忙了,忙得屁股都没坐过椅子。老王顿时火了:“抢收还要抢种,再忙你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死也要去!”说完不给女儿再说话的机会,啪地挂断电话。
③一会儿,女儿打回电话:“爸,我星期天组织一些人回去割麦,但您要答应我个条件。”“只要你回来割麦,100个条件我都答应。”
④“那好,您准备50把镰刀,50顶新草帽。”
⑤“镰刀可以去借,可草帽要买呀!”“您买吧,到时候我给钱。”一顶草帽好几块钱呢……老王本想不答应,可想到成熟了的麦子,只有点头。
⑥突然,老王想到个问题:“这么多人,来了吃什么?”小菊呵呵一乐:“让娘多贴几锅玉米面饼子,再挑些野菜,洗干净,蘸大酱就行。”
⑦星期天,老王一早来北坡等候。八点过去了,人没来。九点过去了,人还没来。老王急起来,看看越来越热的太阳,往手心猛啐两口唾沫,抄起镰刀,咔咔地割起来。
⑧这时,一辆豪华大巴车卷着黄土由远而近,停在了坡边。老王直起腰看,车门打开,下来女儿小菊。一看女儿,老王鼻子快气歪了,这是来割麦的吗?一身西装套裙,扎着领结,手里还提着一个电喇叭。紧接着又下来一大帮城里的青年,有说有笑。小菊拿着电喇叭说道:“我们从小就学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但却没有真正接触过农活,今天大家就亲自体验,自由组合,分成两组,一块麦田算一组,咱们来个友谊割麦比赛!”
⑨“太好了!”青年们沸腾起来,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地割起麦子来。小菊没有割,对着电喇叭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著名的《观刈麦》,诗中说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⑩快到晌午,小菊对老王说:“爹,您回去安排一下,把中饭送来吧。”老王应着,赶紧回村。看老伴正贴饼子,自己就忙着去挑野菜,又想想来的这帮细皮嫩肉的孩子,就自作主张买来十斤五花肉炖了。
?饭送到地头,麦子已经割完,小菊正领着青年们拾麦穗呢。老王心里高兴,大喊:“开饭喽!”青年们呼啦一下围上来,把玉米饼子和野菜大酱吃了个精光,炖的五花肉却没人动一筷子,真是奇怪!
?小菊又拿起电喇叭说:“收完麦子的土地,接下来就会灌溉、耕种,种上玉米或大豆,三个多月后,又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青年们雀跃起来,纷纷要求秋收时一定要再来。小菊笑道:“好,好!大家上车吧,每个人可以拿走一把麦穗,还可以带走头上的草帽,当作这次丰收一日游的纪念。”
?人们都上了车,小菊掏出一沓钱,递给爹。老王纳闷:“你发的工资?”“不,是他们给咱割麦的钱。”“啥?来给咱帮忙,倒还给咱钱?”“那天您打完电话我和经理请假,经理灵机一动,说就组织个‘体验丰收一日游’,既能帮你爹割麦子,还可以创收。我担心不会有人来,哪知广告一打出去,来交钱报名的人排成队。这钱经理让给您,已经扣去了我们旅行社的费用啦。”
?老王眼睛眯到了一起,说:“咱不收钱都可以,秋上给多多地拉几车人来吧,就不让在外面打工的回来秋收了。”小菊笑笑:“什么都靠个新鲜,到时候再看吧。”
?大巴车卷着黄土开走了。车开出很远,老王攥着钱的手还使劲挥舞,耳畔回响着女儿吟诵的好听的唐诗,和唐诗中沙沙的割麦声。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巧妙地将农民营生的“割麦”与书生所好的“唐诗”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一种幽默讽刺的效果。
B.为了增强故事性,小说多处设置了悬念。一是通过写女儿提出回家割麦的条件设置悬念,二是通过写女儿手提电喇叭背唐诗设置悬念。
C.“青年们雀跃起来,纷纷要求秋收时一定要再来”说明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让人体验到都市文化无法感知的愉悦。
D.小说结尾写道“耳畔回响着女儿吟诵的好听的唐诗,和唐诗中沙沙的割麦声”,说明老王已经认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性。
(2)第①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这篇小说的人物语言丰富生动,请至少结合两处语言描写,说说小说中的村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认为这篇小说透视出的积极思想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摘?

初?

村支书停下手头的工作,站起身,把目光投向刚进屋的老人,关切地说:“大爷,天这么晚了,您来肯定有事。”
“嗯。”
支书安排老人坐定,又倒上一杯水:“好,您说。”
“我来交钱。”
“交啥钱?”
“合作医疗费啊!”
支书忙说:“大爷,您不用交。”
“去年村里就没叫我交,我也确实没钱,可今年得交——今年我交得起。”
随即老人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纸包,双手捧着放到桌子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你数数,一分不少。”
“大爷,您的钱说啥我们也不能收。”
老人把眼瞪得圆圆的:“咋?嫌我的钱零碎?”
“您是贫困户啊!”
老人连连摇头:“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现如今我还真不愿当这个贫困户。”
“大爷,对贫困户的界定,国家是有严格标准的,并不是谁想当就当的。”
“我不傻。这么好的事,有些人想争都争不来,我也不想往外推。可是人哪,不能沾光没个够,不能只顾自个儿。”
支书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轻轻摇了两下,进一步解释说:“大爷,这些年你家摊的事够多的了,村‘两委’第一个把您列入重点帮扶对象。”
“情,我领了。”
“那您把钱拿回去。”
“不中,说啥也不中!你不收就是看不起我。”老人的目光从支书的脸上挪到支书的脚上,两只手的指头相互捏弄着。“俺爹在世时常开导我说,‘这世上最孬孬不过一个穷字,人得争着气过,不能认穷,要想法富起来。’唉!那年月俺家是有名的缺粮户,虽说上级有救济,可这缺粮户的帽子实在压人,压人呐!压得你自觉在人前矮了三分,连说话都没底气。我直到三十好几才成的家。”
“大爷,您别激动。”
老人慢慢抬起头“想来想去,我打定了主意,用卖羊的钱,先交够合作医疗费,再用剩下的几个钱开个豆腐坊,把我的老本行拾起来。我琢磨着,人这一辈子呀,跟推小车一个理儿,遇到沟沟坎坎,得靠自个儿,施展了劲儿往前推,不能光指望别人帮。”
接着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牌子“这是钉在俺家大门上的贫困户牌子,你收回去,也叫上级把我的贫困户帽子摘了吧。”
支书欲言又止。
老人昂起头,拍了一下胸膛:“别为我操心,我的身子骨硬朗得很,还能再活个十年八年。眼下上级的政策好,我心里更有底了。我认俺爹说过的话,‘咬紧牙关,争着气往前奔’。”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0年第4期,有改动)
(1)简要概括本文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叙事,简要分析本文人物对话的作用。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50多年前,那一片茂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地面的水塘,拥挤地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那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作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A】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B】一些早熟的花儿,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儿。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或粗壮或尖厉的声音;头顶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一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我们喜欢昔草长长白白嫩嫩的草根,一节节,像袖珍的甘蔗,嚼起来很甜。还有一种好吃的草,叫红根根,那红红的草根上,常常结着黄豆大的根瘤,吃起来脆脆的,像生地瓜。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绒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绒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1)文中说:“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阅读全文,请将青苇记录季节变化的语句摘录出来,填写在横线上。
①春季:_______________
②夏季:_______________
③秋季:_______________
(2)苇塘被孩子们看作乐园。请概括出令孩子们“快乐和欢愉”的四件事情。
(3)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先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再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伸出你的手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那天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邮局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服务员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的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是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们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为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突然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那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简要概括上面所选文字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3)“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4)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参考答案
1.
【答案】
(1)D
(2)C
(3)经典文学的内涵被网友曲解,深度阅读
【解答】
(1)D项,“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前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完全改变”错误,原文说的是“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
(2)A项,“在经典阅读中是可以完全利用的优势”错误,原文中说“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所以不能适用于需要凝神静气,付出时间与耐心进行深度阅读的经典阅读。
B项,“在当下快节奏社会是值得提倡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
D项,“当代文学经典的同质化,使读者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表述错误,且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原文的表述是“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
故选C。
(3)第①段中,作者通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近日在网站上却被网友称作‘爱慕虚荣的白穷美’的故事”和“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在网友笔下则由一部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惨变为‘凤凰男的逆袭’”这两个事例,说明了经典文学的内涵被网友曲解的现象。结合“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可知,第③段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要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厚内涵就需要深度阅读的观点。
2.
【答案】
(1)①父亲挑水,母亲烧水做饭。
②父亲组织政治学习,在会议室朗读报纸和杂志。
③母亲找来师傅补水缸。
④母亲用水缸腌咸菜。
⑤母亲听“我”说腌菜好吃,感到很高兴。
⑥母亲心疼拆迁后的石榴树、柿子树,同时也肯定了大缸的作用。
(2)①父母亲分工不同,但都有着各自的责任,父亲不光为家庭还为乡村为村民负责任,母亲则主要为家庭、为子女负责任,虽然父亲母亲责任不同,但他们都在勤劳地付出着。
②母亲希望不再只做一个家庭主妇,她也要学着享受现代生活。
(3)“我”骑自行车把装腌菜的瓶子碰碎了,母亲送的腌菜掉在雪地里,“我”为此很是心疼。“我”惋惜腌菜,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美味,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母亲腌的,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热爱。
(4)本文赞扬了父亲负责任、母亲为家庭和子女的付出,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解答】
(1)通读全文,筛选出与父亲、母亲有关的段落及语句,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根据第①段中“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会想,我父亲和我的距离,就是从水井到我家的距离,而我母亲于我,则是灶台到水缸的距离”可概括出父亲挑水,母亲烧水做饭。根据第②段中“我走进会议室,只见父亲正声音洪亮地读着《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谁知,父亲并没有马上站起来,而是顺手又拿起一本《红旗》杂志,翻了几页,然后轻咳了几声,又开始极其庄重地念了下去”可概括出父亲组织政治学习,在会议室朗读报纸和杂志。根据第③段中“发现母亲正找来一个修锅焗缸的师傅在补那个水缸”可概括出母亲找来师傅补水缸。根据第④段中“水缸不仅可以用来蓄水,还可以用来腌咸菜”“比较喜欢吃我母亲腌制的雪里蕻”可概括出母亲用水缸腌咸菜。根据第⑦段中“母亲听后高兴地指着院内的大缸说,要是喜欢,走时再带点回去”可概括出母亲听“我”说腌菜好吃,感到很高兴。根据第⑧段中“母亲看着满院子的石榴树、柿子树很是心疼,说也不知道拆迁的人能否把它们保护好。我则指着房檐下角落里的那口几十年的大缸对母亲说,您看这大缸是不是也要搬到楼上去?母亲说,这缸可是好东西,过日子谁家也离不开呀”可概括出母亲心疼拆迁后的石榴树、柿子树,同时也肯定了大缸的作用。
(2)①从前文“我就会想,我父亲和我的距离,就是从水井到我家的距离,而我母亲于我,则是灶台到水缸的距离”以及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父母亲分工不同,但都有着各自的责任,父亲主要是负责家庭的重活,同时还为乡村为村民负责任,而母亲则主要为家庭、为子女负责任。他们都在勤劳地付出着。
②“我”看到母亲对石榴树、柿子树很是心疼,对那些大缸也依依不舍,认为她一定会舍不得这些旧物,但母亲的一席话则表明母亲希望不再只做一个家庭主妇,她也要学着享受现代生活。
(3)阅读第⑥段,根据“哪料,半路上遇到几个凹陷不平的土坑,自行车一颠,竟然把两个瓶子全部碰碎了,看到满地的雪里蕻和腊八蒜,我心疼得不行”可知,“我”骑自行车把装腌菜的瓶子碰碎了,母亲送的腌菜掉在雪地里,“我”为此很是心疼。“我”惋惜腌菜,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美味,“我比较喜欢吃”,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们是母亲亲手腌制的,这不仅仅是腌菜,还包含着母亲对“我”浓浓的爱。“我”的惋惜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热爱。
(4)通读全文可知,文章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写出了作者对家庭之爱的赞美。从“我懂得,那个所谓的距离,就是责任,做父亲的责任,做母亲的责任”可知,本文赞扬了父亲负责任、母亲为家庭和子女的付出。结合“我心疼得不行,下意识地用手把浮在土上边的雪里蕻和腊八蒜捧起来,让媳妇快找个塑料袋装好”分析,文章通过“我”对腌菜的爱惜,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3.
【答案】
(1)C
(2)太阳“暴躁”,布谷鸟“嘶喊”,这段景物描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了麦子成熟急待收割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老王此时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老王打电话催女儿回家割麦作了铺垫。
(3)示例:村长老王是一个热心助人、淳朴简单善良、略有固执等性格的农民。如:电话中跟小菊说“再忙你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死也要去”,坚决的态度,充分表现了村长老王对于邻人的热心。再如:小菊临走时,老王希望秋收时再带人来,集中表现了村长老王的淳朴,帮两家秋收就行,其它无所谓。
(4)示例:①富有创意(文化内涵)的想法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②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让人在劳动中体验都市文化无法感知的愉悦。
【解答】
(1)A项,“带给人一种幽默讽刺的效果”错误,小说标题“在唐诗中割麦”带给人新鲜、活泼之感,无任何讽刺意味。
B项,“通过写女儿手提电喇叭背唐诗设置悬念”错误,应为“通过写女儿不搭调的穿着设置悬念”。
D项,“说明老王已经认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性”错误,属于随意拔高。
故选C。
(2)“火辣辣的阳光暴躁地炙烤着大地”“树上的布谷鸟却早已按捺不住了,‘布谷、布谷——’不停地嘶喊着”几句写太阳“暴躁”、布谷鸟“嘶喊”,赋予太阳和布谷鸟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火辣辣”“暴躁”“炙烤”“按捺不住”“不停地嘶喊”等内容渲染了麦子成熟急待收割的氛围,表达了老王焦灼的心情。结合下文“北坡上相隔不远的两块麦子地里翻滚着的金色波浪”可知,这段景物描写为下文老王打电话催女儿回家割麦这一情节作了铺垫。
(3)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对人物的言行描写,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由“看到北坡上相隔不远的两块麦子地里翻滚着的金色波浪,心里便火烧火燎。这两块地每年的收种都比别家晚,并且还都是老王费心操持”“抢收还要抢种,再忙你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死也要去!”可以看出,村长老王热心助人,也略有固执。由“咱不收钱都可以,秋上给多多地拉几车人来吧,就不让在外面打工的回来秋收了”可知,村长老王希望小菊在秋收时再带人来,表现了村长老王的淳朴简单善良,帮两家秋收就行,其它无所谓。
(4)小菊的旅行社组织的“体验丰收一日游”活动,既帮村民收割了麦子,又获得了创收,说明富有创意(文化内涵)的想法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青年们沸腾起来,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地割起麦子来”“青年们雀跃起来,纷纷要求秋收时一定要再来”“哪知广告一打出去,来交钱报名的人排成队”等内容说明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让人在劳动中体验都市文化无法感知的愉悦。言之成理即可。
4.
【答案】
(1)贫困户大爷找到村支书交合作医疗费,并请求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2)示例:①从“人得争着气过,不能认穷,要想法富起来”可见大爷是个自尊心强的人;②从“遇到沟沟坎坎,得靠自个儿,施展了劲儿往前推,不能光指望别人帮”可见大爷是个自立自强的人;③从“我不傻。这么好的事,有些人想争都争不来,我也不想往外推。可是人哪,不能沾光没个够,不能只顾自个儿”可见大爷是个体谅国家、政府,懂得感恩,识大体、明道理的人。
(3)示例:①交代人物身份。如“老人把眼瞪得圆圆的:‘咋?嫌我的钱零碎?’”“您是贫困户啊!”交代大爷贫困户的身份;
②设置悬念。如“支书忙说:‘大爷,您不用交。’”“去年村里就没叫我交,我也确实没钱,可今年得交——今年我交得起。”“不用交”“去年没交”,推动情节发展,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③刻画人物特点。如“别为我操心,我的身子骨硬朗得很,还能再活个十年八年。眼下上级的政策好,我心里更有底了。我认俺爹说过的话,‘咬紧牙关,争着气往前奔’”表现出大爷是个能自力更生的人。
【解答】
(1)通读全文,筛选主要信息,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形式来概括即可。阅读文章可知,这篇小说主要写贫困户大爷找到村支书交合作医疗费,并请求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的故事。
(2)评价人物要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或评价性的语句来分析。通读全文,从“俺爹在世时常开导我说,‘这世上最孬孬不过一个穷字,人得争着气过,不能认穷,要想法富起来。’唉!那年月俺家是有名的缺粮户,虽说上级有救济,可这缺粮户的帽子实在压人,压人呐!压得你自觉在人前矮了三分,连说话都没底气。我直到三十好几才成的家”可以看出大爷是个自尊心强的人;从“想来想去,我打定了主意,用卖羊的钱,先交够合作医疗费,再用剩下的几个钱开个豆腐坊,把我的老本行拾起来。我琢磨着,人这一辈子呀,跟推小车一个理儿,遇到沟沟坎坎,得靠自个儿,施展了劲儿往前推,不能光指望别人帮”可以看出大爷是个自立自强的人;从“我不傻。这么好的事,有些人想争都争不来,我也不想往外推。可是人哪,不能沾光没个够,不能只顾自个儿”可以看出大爷是个体谅国家、政府,懂得感恩,识大体、明道理的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对话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对话描写还能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人物形象、设置悬念的对话进行分析即可。如“老人把眼瞪得圆圆的:‘咋?嫌我的钱零碎?’”“您是贫困户啊!”这一对话交代了大爷贫困户的身份;如“支书忙说:‘大爷,您不用交。’”“去年村里就没叫我交,我也确实没钱,可今年得交——今年我交得起。”这一对话描写设置了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大爷,对贫困户的界定,国家是有严格标准的,并不是谁想当就当的”“我不傻。这么好的事,有些人想争都争不来,我也不想往外推。可是人哪,不能沾光没个够,不能只顾自个儿”这一对话描写刻画了大爷体谅国家、政府,懂得感恩,识大体、明道理的形象。
5.
【答案】
(1)①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②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③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
(2)①用苇叶、柳条可以做成“乐器”吹奏。
②假日苇塘边劳动的快乐。
③神秘的“呱呱迪”的叫声和它的窝。
④有可供解馋的野草。
⑤从苇塘花花草草的变化中欣赏自然之乐。
(3)【A】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其生命力之强。
【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些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之态,凸显出春天的美丽和给人的愉悦之情。
(4)理解:要寻找苇塘,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消失在了高高低低的屋舍下了。
启示:表达了因苇塘的消失而产生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解答】
(1)通读全文,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作答即可。通读全文,根据“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可筛选出青苇记录的春天的变化;根据“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夏天到了!”可筛选出青苇记录的夏天的变化;根据“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可筛选出青苇记录的夏天的变化。
(2)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根据“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或粗壮或尖厉的声音;头顶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可概括出孩子们用苇叶、柳条可以做成“乐器”吹奏;根据“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可概括出孩子们假日苇塘边劳动的快乐;根据“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可概括出神秘的“呱呱迪”的叫声和它的窝;根据“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我们喜欢昔草长长白白嫩嫩的草根……还有一种好吃的草,叫红根根……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可概括出有可供解馋的野草;根据“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绒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可概括出孩子们从苇塘花花草草的变化中欣赏自然之乐。任意答出四件事情即可。
(3)解答此题,首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A】句“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将苇芽的尖锐比作锥子一样,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同时“脱颖而出”赋予苇芽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了其生命力之强。【B】句“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儿”赋予了花儿人的动作与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些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的样子,突出了春天的美丽和给人的愉悦、欢喜之情。
(4)解答此题,可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分析。结合前文“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可知,“苇塘”所在的位置已经变成了房屋,所以要寻找苇塘,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从中不难体味出作者因苇塘的消失而产生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6.
【答案】
(1)“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令“我”感动难忘。
(2)“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
(3)男孩子在帮助了“我”之后非常开心,“我”不愿意打破他这种美好的感觉。
(4)男孩子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男孩子乐于助人的纯洁心灵打动了“我”;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
【解答】
(1)审题后从前往后读文章,梳理文章情节可知,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我”和一个男孩子,主要事件是在“我”遇到两角钱难题的尴尬时,男孩子帮助了“我”,主动给了“我”两角钱。最后的结果是,“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男孩,并时时提醒自己要伸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结合语境,具体理解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此处的“干净透明”是用来形容男孩的“笑容”的,而这个词不只是写男孩的“笑容”,更是通过“笑容”表现男孩内心世界的真诚、纯洁。
(3)根据“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这个语句可知,“我”认为男孩子因为帮助了“我”而非常开心,如果还给他两角钱,他就没有这样开心的感觉了,不如真诚的“谢谢”更能代表“我”的感谢。
(4)“结合全文”是作答的具体要求,从前向后梳理文章情节,概括出答案即可。阅读全文可知,男孩子在“我”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主动帮助了“我”,所以“我”忘不了他;结合文中“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可知,男孩的心灵是纯洁的、干净透明的,所以“我”忘不了他;从“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可知,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所以“我”忘不了他。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