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名著导读专题练习《红星照耀中国》(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名著导读专题练习《红星照耀中国》(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3 10: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名著导读专题练习
《红星照耀中国》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一边和他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我从他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到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他的情况。但是从他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
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他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1)选文出自美国①_______________所写的②《_______________》,中文译名③《_______________》,它的文体是④_______________。
(2)“他”是谁?在作者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请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他”这一人物形象。
?
2.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①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②你支持“这场军事政变”吗?请说明理由。
?
3.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位革命领袖是他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作者初见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中他对毛泽东还有过其他评价,请说出其中两个评价。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京向西南坐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洛川以北的地区,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词语“染红”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我”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
6.
名著阅读。
(1)请将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_。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还在书中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只见那人丛里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起来。晁盖等人却不认得,只见他第一个出力,杀人最多——晁盖便叫背宋江、戴宗的两个小喽啰,只顾跟着那黑大汉走。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横尸遍野,血流成渠,推倒攧翻的,不计其数;众头领撇了车辆担仗,一行人尽跟了黑大汉,直杀出城来。背后花荣、黄信、吕方、郭胜,四张弓箭,飞蝗般望后射来。那江州军民百姓,谁敢近前。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里去。
文段介绍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其中“黑大汉”指_______________,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水浒传》中关于他的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
7.
名著阅读。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1)A是_______________,在斯诺与A的接触中,他发现A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前面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彭德怀迟睡早起,不像毛泽东那样迟睡也迟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说话。大军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1)联系原著,说说彭德怀加入共产党前有哪些英雄事迹。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联系原著,分析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是什么。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1)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国家)记者_______________(人名)所写的纪实作品《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呢?(写出两点即可)
(3)毛泽东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你知道是哪三本书吗?
?
10.
读书与积累。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在陕北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请你根据下面有关出身与家庭、外貌形象、童年经历的材料,分别写出材料中的“他”或“我”指的是谁。
①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我家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
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③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爸爸把他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大家说他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天早上,我登上预旺堡又宽又厚的黄色城墙,从上面往下看,一眼就望得到三十英尺下的地面上在进行着许多不同的、却又单调和熟悉的工作。这仿佛把这个城市的盖子揭开了一样。城墙有一大段正在拆毁,这是红军干的唯一破坏行动。对红军那样的游击战士来说,城墙是一种障碍物,他们尽量在开阔的地方同敌人交锋,如果打败了,就不固守城池消耗兵力,因为在那里有被封锁或歼灭的危险,而要马上撤退,让敌人去处于这种境地。一旦他们有充分强大的兵力可以夺回那个城池时,城墙拆了就容易一些。
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了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四年!”我不信地叫道,“那么你参加红军时准是才十一岁啰?你还参加了长征?”
“不错,”他得意扬扬有点滑稽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
“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
“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他们现在在哪里?”
“现在?我不知道。我离开江西时,他们在福建的红军里,他们和方志敏在一起。现在我可不知道了。”
“农民喜欢红军吗?”
“喜欢红军?当然喜欢。红军分地给他们,赶走了地主、收税的和剥削者。”(这些“红小鬼”都有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词汇!)
“但是说实在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呢?”
“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每户人家都送子弟参加我们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待我们的!”
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他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兴?
?
称赞?
?
喜欢
B.喜欢?
?
高兴?
?
称赞
C.高兴?
?
喜欢?
?
称赞
D.称赞?
?
喜欢?
?
高兴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红小鬼参加红军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三点)
(3)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①城墙有一大段正在拆毁,这是红军干的唯一破坏行动。(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4)从红小鬼身上你读到了哪些品质?(写出四点)
(5)《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_______________。唯一有名字的红小鬼是_______________,郑重地请求作者_______________,以免给外国人留下坏印象。?
12.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
毛泽东的自述现在已经谈到苏维埃的开端。苏维埃是从革命的废墟上兴起的,它要赤手空拳从失败中斗争出一个胜利的结果来。他接着说:“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率领的第二十军,同朱德合作,领导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红军的前身组织起来了。一星期以后,即八月七日,党中央委员会举行了非常会议,撤销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自从一九二四年广州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就是党的政治局委员,对于这个决定,我是积极出了力的。出席会议的其他十位委员中,有蔡和森、彭公达和翟秋白。党采取了新的路线,同国民党合作的一切希望暂时是放弃了,因为国民党已经无可救药地成了帝国主义的工具,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了。长期的公开夺取政权的斗争现在开始了。”
(1)①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填写人物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
(2)下列对以上著作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

A.埃德加·斯诺探索苏维埃红色政府的第一站是西安府。
B.在去红都的路上,斯诺见到了“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朱德。
C.一九三二年,林彪负责指挥红军一团,当时该军团有两万支步枪,成了红军最厉害的一部。
D.在红军剧社,斯诺观看了剧社编排的一个以一九三一年满洲一村庄为背景的短剧《侵略》。?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A:D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的,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宁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用说还能够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上,打入了一个楔子。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本领:四面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
B:E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在长征路上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参加,填补缺额。最后他率众约二万人——大多数赤着脚,处于半饥饿和筋疲力尽状态——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经过几个月的休整,他的部队现在又在行军路上,向甘肃进发,预期在几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到达。……E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E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虽然E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C: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顶——西藏。这时已是六月了。在平原地带天气很热,可是在过大雪山时,这些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于高原气候,冻死不少。更难的是爬荒凉的炮铜岗,他们可以说是自己铺出一条路出来的,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来。毛泽东告诉我,“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他们继续爬山。下一个是邛崃山脉,又损失了许多人马。接着他们过美丽的梦笔山,打鼓山,又损失了不少人。最后在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他们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毛尔盖地区。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他们在这里停下来作长期的休整,对损失作了估计,重整了队伍。
(1)A段中的D指的是谁?B段中的E指的是谁?C段体现了哪些长征精神?
(2)纪实作品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A段中却写了各种民间传闻,对此,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些民间传闻是采访对象讲述的,斯诺也明确交代这是传闻,因此它和纪实作品的特点并不矛盾。
B.这些传闻体现了D在民间的影响很大。
C.这些民间传闻使得D的形象更为立体。
D.纪实作品中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因此作者出于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加入民间传闻对D进行美化是可以理解的。?
14.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谈A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文中A是谁?在斯诺的眼中他是传奇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15.
名著阅读。
(1)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_____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中他(埃德加·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国民族的精华,这里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_______________。“他是大个子,像只老虎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这句话描述的是书中的_______________(人名)。?
16.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又名《_______________》,作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是_______________。
(2)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二人)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埃德加·斯诺,②红星照耀中国,③西行漫记,④纪实作品
(2)周恩来。周恩来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态度温和、轻松愉快、平易近人、充满活力的人。
(3)①运用外貌描写来彰显周恩来独特而吸引人的气质。
②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周恩来的性格特点,将作者心中的“狂热分子”与眼前安详、深思熟虑的周恩来进行对比。
③通过乡间漫步这一细节描写来塑造周恩来平易近人、充满活力的形象。
2.
【答案】
①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
②赞成。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
【答案】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周恩来
4.
【答案】
(1)《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2)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毛泽东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5.
【答案】
(1)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2)那些地区已经是红军管辖区
(3)难道我的计划不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吗?
(4)探寻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6.
【答案】
(1)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江州劫法场,李逵,侠肝义胆、心粗胆大、鲁莽急躁,沂岭杀四虎
7.
【答案】
(1)周恩来,待人真诚,温文尔雅,富有个人魅力
(2)B
8.
【答案】
(1)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领导饥民攻打地主;参加革命;遭受各种刑罚;加入共产党。
(2)①乐观勇敢、勤俭节约。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的车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他,他却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②平易近人,喜欢孩子。彭德怀常与少年先锋队的孩子在一起,尊重他们。
(3)①童年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社会不满,很早就具有了反抗意识;
②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
③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让他怀着改造社会的信念参加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
9.
【答案】
(1)美国,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2)毛泽东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于常人;对工作一丝不苟,精力过人,不知疲倦;他是一个颇有天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10.
【答案】
①朱德,②毛泽东,③贺龙
11.
【答案】
(1)C
(2)①家里穷,没有吃的。
②红军送他们去学校读书,赶跑了地主,分地给他们。
③他们要感恩红军,像红军那样帮助农民打敌人。
(3)①贬词褒用,既表现了红军对拆毁城墙这一障碍物义举的肯定,又表现了红军为以后夺回城池时,创造有利条件。
②通过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小号手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一颗灼热的奋发向上的热爱红军、热爱革命的心。
(4)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高扬着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
(5)勤务兵,向季邦,不要把他的名字写错
12.
【答案】
(1)①贺龙、叶挺
②拥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大公无私,彭德怀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直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了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2)B
13.
【答案】
(1)D指朱德;E指贺龙。
长征精神:①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献身);②前仆后继/勇往直前;③坚韧不拔/百折不挠;④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2)D
14.
【答案】
A是周恩来。
原因:他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私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15.
【答案】
(1)西行漫记
(2)延安,贺龙
16.
【答案】
(1)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延安
(2)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徐海东等。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