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有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有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3 10:4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1)对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①或王命急宣
或:有的人
②良多趣味
良:甚,很
B.①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②属引凄异
引:延长
C.①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②哀转久绝
绝:极
D.①夏水襄陵
襄:冲上,漫上
②略无阙处
阙:中断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见往\事耳
C.愿为\市鞍马
D.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解释画线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自以为大有所益
B.蒙乃始就学?
?
?
?
?
?
?
?乃悟前狼假寐
C.及鲁肃过寻阳?
?
?
?
?
??及其家穿井
D.结友而别?
?
?
?
?
?
?
?
?
?博学而笃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中,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清澈)?
?
?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日光下澈(穿透)?
?
??俶尔远逝(突然)
C.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不可久居(停留)
D.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隶而从者(跟从,随从)
(2)翻译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辞: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
?
?
?
?
?
?
?但: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
?
?
?
?
才略:_______________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3)吕蒙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孙权是如何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的?
(4)选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
③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④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4)从吕蒙“就学”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节选自《木兰诗》)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唯闻女叹息___________
②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
③愿驰千里足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两句话点明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赞美了将军英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是对木兰从军生涯的简单描述。
C.“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这两句话表现了木兰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从侧面表现了木兰机智英勇的巾帼英雄形象。
(4)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不闻机杼声(?
?
?
?

②当窗理云?bìn(?
?
?
?

(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B.以其境过清/皆以美于徐公
C.闻之笑曰/闻寡人之耳者
D.水陆草木之花/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邹忌为什么能够劝谏成功呢?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
?
?
?
?
?
?
?
诚:确实
B.时时而间进?
?
?
?
?
?
?
?
?
?
?
?
?
?
?
?
间:间或
C.陟罚臧否?
?
?
?
?
?
?
?
?
?
?
?
?
?
?
?
?
?臧:赞扬
D.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
?
感激:内心表示感谢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明天徐公来我家,我仔细看他,自己认为比不上他。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年后,虽然有想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律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而且能有气节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劝谏君主的文章。【甲】文邹忌敢于进谏,让齐威王欣然接纳,修明政治,从而使齐国大治;【乙】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希望后主亲贤远佞。
B.【甲】【乙】两文都主张君主要广开言路。【甲】文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进谏”中的“三比”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劝诫君主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乙】文中诸葛亮先向后主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后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的主张。
C.【甲】【乙】两文巧妙劝谏君主的方法不同。【甲】文采用类比说理、委婉劝谏的方式,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类比进谏;【乙】文作者准确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寓情于理,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D.【甲】【乙】两文表达方式不同。【甲】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邹忌先从自家“比美”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齐王听了劝谏立刻实施新政,使齐国大治;【乙】文以议论为主,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节选自戴名世《蓼庄图记》)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⑤凌害:欺凌伤害。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舍船?
?
?
?
?
?舍:_______________
②咸来问讯?
?
?
?
问讯: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语段(一)结尾写刘子骥寻而“未果”,有什么作用?
(4)语段(一)和语段(二)所展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
尝:_______________
②不以己悲?
?
?
?
?
?
?
?
?
?
?
?
以:_______________
③或异二者之为?
?
?
?
?
?
?
?
?或:_______________
④忧民之忧者?
?
?
?
?
?
?
?
?
?
忧:_______________
⑤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
?
?
?
非: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甲】文段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中,体现孟子仁政民本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具体谈谈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认识。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政)
【注】①稷:人名。②骜爵禄:指看轻功名利禄。
(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
?
?
?
?
?
?
?躬: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
?
卑鄙:_______________
③猥自枉屈?
?
?
?
?
?
?
?
?
猥:_______________
④五往而后得见?
?
?
?
?
?往:_______________
⑤天下闻之?
?
?
?
?
?
?
?
?
闻: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3)【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乙】文中“____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选段,谈谈【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齐桓公有哪些相似之处。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双兔傍地走?
??走:_______________
②著我旧时裳?
?
著:_______________
③万里赴戎机?
??戎机:_______________
④赏赐百千强?
??强: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这首诗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以比喻结尾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的水: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解答】
(1)A项,句意: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有时。
C项,句意: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绝:停止,消失。
D项,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故选B。
(2)虽:即使。
奔:飞奔的马。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3)由第一段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两句可概括出三峡的山具有连绵不断、高耸峻拔的特点;第二段写的是夏季的江水,由“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三峡夏季江水暴涨,水势盛大,水流湍急。
2.
【答案】
(1)C
(2)C
(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志士分别几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4)【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的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就能做到学有所获。
【解答】
(1)A项,文言文句子一般在主谓之间停顿,故正确划分为:蒙\辞以军中多务。
B项,文言文句子一般在动宾之间停顿,故正确划分为:见\往事耳。
D项,文言文句子一般在动宾之间停顿,故正确划分为: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故选C。
(2)A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B项,副词,于是/副词,才。
C项,介词,到,等到。
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故选C。
(3)①治:研究。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
②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4)对于学习方法问题,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心得。根据题干内容,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解答方式,比如一般的文章要广泛涉猎,这样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于一些经典类书籍,就要精细阅读,深入思考,仔细品味,以求领会作品中精要,提高自己的水平。
3.
【答案】
(1)A
(2)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真是凄凉幽深。
(3)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美景,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
【解答】
(1)A项,“水尤清冽”句意为:水格外清凉。清冽:清凉。
(2)悄怆:凄凉。邃:深。
(3)解答本题时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可知,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虽然文中写到“如鸣珮环,心乐之”“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但是都是暂时的,由于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所以结合自己的被贬的经历,又感觉到忧伤凄苦。
4.
【答案】
(1)①推托,②只,只是,③才干和谋略,④知晓事情
(2)①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②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
(3)吕蒙认为自己没有读书学习的时间。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
(4)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或:多读书,有好处;读书学习非常重要等。)
【解答】
(1)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
③句意: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④句意: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见事:知晓事情。
(2)①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②及:等,等到。过:经过。
(3)从“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认为自己军中事务繁多,没有时间学习。从“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知,孙权从学习的必要性来劝说吕蒙。当劝说无效时,他又提到“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意在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
(4)吕蒙一开始以自己事务繁多,无空学习为由拒绝学习。当他接受孙权的建议努力学习后,等到鲁肃与他论议,对其才干和谋略极为惊叹。由此可见,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5.
【答案】
(1)①当权、当道,②推托,③历史,④才干和谋略
(2)①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志士分别了几天(士别三日),就要用另外的(新的)眼光看待,兄长您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3)①鲁肃对吕蒙的夸赞(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示例①:只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示例②: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和自己做朋友。
【解答】
(1)①句意: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当涂:当权、当道。
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③句意:了解历史罢了。往事:历史。
④句意: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2)①岂:难道。治:研究。
②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见:知晓。
(3)作者没有直接写吕蒙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的表现从侧面来表现吕蒙的学习成果。鲁肃在于吕蒙交谈之后,认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认为吕蒙的改变非常之大,同时,他还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要与之结友,所以按当时的风俗去拜见吕蒙的母亲,“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对于从文章中所受到启发,可以联系文章内容,从吕蒙学习后的改变之大总结出:只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才能有所成就。也可以从吕蒙听从孙权的规劝开始学习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最后鲁肃与之结友总结出: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和自己做朋友。
6.
【答案】
(1)①只,②早晨,③赶马快跑
(2)(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3)B
(4)①zhù,②鬓
(5)写出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解答】
(1)①句子译为:只听见木兰在叹息。唯:只。
②句子译为: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旦:早晨。
③句子译为:希望骑上千里马。驰:赶马快跑。
(2)戎机:战事。度:越过。
(3)B项,“赞美了将军英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表述有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4)①“不闻机杼声”的“杼”应读作“zhù”。
②“当窗理云?bìn”的“bìn”应写作“鬓”。
(5)通读文本可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处,连用了“开”“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描叙了木兰征战后回到家里的一连串动作,表现木兰对熟悉的家居生活的亲切和向往,对家里一草一木的喜爱之情,以及恢复女儿容颜和女儿装扮的激动心情;有力地烘托了这位女扮男装的英雄归来时的喜悦心情以及热爱生活、娇羞可爱的儿女情长的一面。
7.
【答案】
(1)D
(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严重了。
②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好像集市一样。
(3)①邹忌有高超的讽劝技术,能够通过自己日常生活小事设喻,巧妙地讽喻齐威王。②齐威王开明、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解答】
(1)A项,美丽/认为……美。
B项,因为/以为,认为。
C项,听到/使……听到。
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2)①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甚:严重。
②令:命令。若:好像。
(3)解答本题可以从邹忌自身与齐威王两方面分析。通读文章,依据邹忌对齐威王所说的“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的讽劝技术高超,通过列举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来劝谏齐威王,说理透彻且易于接受。齐威王听邹忌进谏后说“善”,表明他是一个能听进忠臣劝谏的明君;齐威王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受上、中、下赏。这都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
【答案】
DCC
【解答】
(1)D项,句意:由此使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感奋激发。
(2)A项,“明日”意为“第二天”。
B项,“虽”意为“即使”。
D项,“贞良死节”意为“忠正贤明,以死报国”。
故选C。
(3)C项,“由远及近”错误,应为“由近及远”。
9.
【答案】
(1)①舍弃,②打听消息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
(3)①说明桃花源是作者想象的,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期盼可以找到像桃花源这般和平宁静、生活富足、没有战乱的地方;③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故事,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颇具神秘色彩。
(4)自然环境:偏僻幽深、秀美怡人。人文环境: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
【解答】
(1)①句意:于是舍弃了船。舍:舍弃。
②句意:都来打听消息。问讯:打听消息。
(2)具言:详细地说出。皆:都
(3)《桃花源记》中文章的结尾写刘子骥寻而“未果”,作者引入这一情节,看似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无关,犹如闲笔,但此段内容在文章中有着重要作用。作者写刘子骥寻而“未果”,是暗示读者桃花源是作者想象的,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是找不到的。而作者之所以写这个故事,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期盼可以找到像桃花源这般和平宁静、生活富足、没有战乱的地方。刘子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故事,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颇具神秘色彩。
(4)《桃花源记》中对自然环境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蓼庄图记》中写到“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可见两地的自然环境都是“偏僻幽深、秀美怡人”。而人文环境,《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蓼庄图记》中“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从中可知,两地的人文环境是“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
10.
【答案】
(1)①曾经,②因为,③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④以……为忧,即“把……当成忧愁”,⑤埋怨
(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统一天下),是从来没有这种情况的。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儒家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他抛却、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是他一生行为的准则。
【解答】
(1)①句意: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经。
②句意:不因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以:因为。
③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④句意: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忧:以……为忧,即“把……当成忧愁”。
⑤句意: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非:埋怨。
(2)①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即“与谁归”,宾语前置句。
②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
(3)解答此题,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关键语句作答。【甲】文中,作者在分析了古代仁人的行为心理后,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乙】文中,孟子在回答齐宣王的提问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是一种仁政民本思想。据此作答即可。
(4)解答此题,需在理解两文文意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言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则言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对孟子儒家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范仲淹抛却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行为的准则。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
【答案】
(1)①亲自,②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③辱。谦辞,④去,⑤听说
(2)①因此我感奋激发,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②于是一起来朝拜齐桓公,很少有不到的。
(3)不求闻达于诸侯,一日三至
(4)①都身居高位,求贤若渴;②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人才。
【解答】
(1)①句意为:在南阳亲自耕田。躬:亲自。
②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③句意为:先帝委屈自己。猥:辱。谦辞。
④句意为: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往:去。
⑤句意为:天下人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
(2)①感激:感奋激发。驱驰:奔走效劳。
②朝:朝拜。靡:没有;无。
(3)由“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推知答案。
(4)【甲】文中的先帝和【乙】文中的桓公两个人的身份相同,都是帝王;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桓公犹下布衣之士”可以看出二者都求贤若渴,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
12.
【答案】
(1)①跑,②穿,③战事,④有余
(2)①木兰到各处集市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等马具。
②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3)①详写:木兰当户织布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装时的欣喜等方面写得非常详细。
略写:对战争过程的描写很简略,多年的征战生活,只用了几句话。
②好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面对能够反映木兰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厌恶。
(4)以双兔为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一事进行巧妙地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机警,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解答】
(1)①句意: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走:跑。
②句意:穿我以前的衣服。著:穿。
③句意: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④句意:赏赐很多的财务。强:有余。
(2)①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②注意句子是个互文句。归:返回。
(3)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本诗记叙了木兰出征前到出征再到胜利归来以及回家穿女装等重要事件。其中,木兰出征前当户织布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装时的欣喜等方面写得非常详细,而木兰如何征战沙场部分则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几句简单概括。诗歌中详写部分表现了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精神品质,塑造了木兰这一经典的诗歌形象;而征战的内容对于表现木兰的精神品质作用不大,故而作者采用了一笔带过的方式。另外,作者略写战争,也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对战争冷淡和厌恶的态度;作者详写木兰一家相聚,以及木兰穿女装等美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用雌雄两只兔子作比喻,回答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没被发现的原因,即木兰依靠自己的谨慎和机警,成功代父从军。作者以此结尾,生动形象又妙趣横生,赞美了木兰的美好品质。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