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文体知识
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通过它,讲话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主张、观点、见解以及思想感情传达给与会者,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演讲辞(演讲词)
属议论文的范畴,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情动人。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演讲
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秀丽的博雅塔,百年燕园与青春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的诗意的情趣。今天,北大以它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莘莘学子仰慕和向往的求学圣地。然而创办之初的北大是怎样的状况呢?又是谁为北大奠定了学术之上、思想自由的优良传统呢?
蔡元培
读懂这篇文白混杂的浅易文言文,理解本文主旨。
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学习蔡元培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目标
基础介绍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之风;使其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作者简介
“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泽东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周恩来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简称“北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等等成员。
京师大学堂
国立北京大学
严复为第一任北大校长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介
1898-1912
1912-1937
1937-1946
1946-至今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其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承袭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成立之初就是当时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读文正音
{616DA210-FB5B-4158-B5E0-FEB733F419BA}数载
干禄
訾詈
相勖
沦丧
塞责
敷衍
孜孜
切磋
鲜为人知
提携
肄业
会晤
造诣
店肆
冶游
庶民
正轨
砥砺
shù zǎi
gān lù
zǐ lì
xiāng xù
lún sàng
sè zé
fū yǎn
zī zī
qiē cuō
xiǎn
xié
yì
wù
yì
sì
yě
shù
guǐ
dǐ lì
课文感知
全文感知
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
抱定
宗旨
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
阅读第二段,思考:当时北大学生的宗旨是什么?表现在行为上是怎样的?
“平时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全文感知——第2段
写作背景
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从法国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全文感知——第2段
阅读第二段,思考:这样不正的宗旨危害有哪些?蔡元培希望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
“误己误人”
①大学性质: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②多年弊端: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④正反深入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
⑤事例论证:
清朝的覆灭(官吏腐败) 人们对当局的不满(道德沦丧)
⑥结论: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演讲思路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性质
小结
乌烟瘴气
误人误己
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背景
危害
结论
一曰抱定宗旨
全文感知——第3段
阅读第三段,思考:蔡元培的“砥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当时社会的什么状况提出的?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老北京(来自网络)
补充背景: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校长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北京腐败成风。
背景
小结
二曰砥砺德行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
“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要求
方法
结论
全文感知——第4段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理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
阅读第四段,思考:为什么蔡元培先生 认为“敬爱师友” 很重要?
敬师
“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爱友
全文感知
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以上三点要求的?(筛选文中相关信息)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平时则放荡冶游,……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鲜不为流俗所染。
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 即便是北大,也难脱俗流,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考试突击讲义。
全文感知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演说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开场白心系北大
一番寒暄
三个要求
两点计划
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思路清晰
本文围绕着“三个要求”即: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
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全文感知
从这篇演讲稿可看出蔡元培有哪些人物特点?
蔡元培
求真务实、
心系学子,心怀祖国,爱国情怀
一番寒暄
三个要求
两点计划
大胆革新、改革教育
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文章特点
内容
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结构
文言文与口语揉和,简洁凝练又古朴典雅,明快易懂。
语言
作为一篇演讲稿,这篇文章值得大家 借鉴的地方是?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小结
知识拓展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蔡元培与北大
“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1916年12月22日,蔡元培抱着整顿、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迎难而上,赴京就任北大校长的职务。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知识拓展
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就职不到十天,就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
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
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知识拓展
杜威
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是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到第二。”
知识拓展
陈独秀
文科学长
辜鸿铭
英文教授
李大钊
图书馆主任
胡适
教员
北大人物
1.思考:你对蔡元培提出的三点希望有何感想?你是否做到了这三点?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