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3 22:5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与会代表都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创建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
C.进行土地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
2.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看出(  )
A.打破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中共组织领导新政协会议
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有人说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从南京到南京”,也有人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北京到北京”。这两句话中的后一个“南京”和后一个“北京”分别所指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开国大典
B.《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四运动
C.鸦片战争、平津战役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同时也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这句口号是指中国实现了(  )
A.社会主义
B.国家富强
C.民族独立
D.全国统一
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  )
①是指抗美援朝
②为中国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的首次胜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捐献了一架战斗机。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是(  )
A.支援淮海战役,争取早日解放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积极建设社会主义 D.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7.“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朝鲜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进程就一定不一样。”这则材料肯定了(  )
A.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
B.抗美援朝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C.抗美援朝对世界重塑的重大意义
D.抗美援朝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8.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在争斗中所达到的爱国主义的一致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帮助,使他能统一全国。”这段材料主要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D.鼓舞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9.1949年,某村有152户人家,共有2511亩土地,其中11户就占了1000多亩土地。这11户人家最可能是(  )
①贫农 ②地主 ③富农 ④雇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0.在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中,我国农民得到的最直接的利益是(  )
A.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B.承包到了土地
C.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D.增强了生产能力
11.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也谈到土地改革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这表明(  )
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 B.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
C.毛泽东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 D.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
12.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  )
A.全国耕地面积扩大
B.地主土地所有制高速发展
C.农民人口增长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3.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D.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
14.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历史上的1950年,你能看到的情景是(  )
①街道上有“庆祝西藏和平解放”的标语
②到处可见人们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抗美援朝的热烈场面
③政府正在推举民主人士准备进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④农民正在丈量分配土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5.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启动不久,朝鲜战争的硝烟就弥漫到了中国东北边境……由此可见,新生的人民政权想要巩固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是(  )
A.人民海军和空军实力薄弱
B.工业尤其重工业生产落后
C.缺乏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D.蒋介石积极筹备反攻大陆
二、非选择题(16题14分,17题27分,18题14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1949年毛泽东的讲话
(1)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由此初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什么政治制度?(4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共和国的足迹》
(2)材料二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新”的主要含义是什么?(6分)
材料三 在旧社会千疮百孔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打响了一场为了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役。
(3)请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场“战役”中采取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措施各是什么。(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
(1)材料一中描绘的是什么事件?五星红旗在哪一次会议上被定为国旗?“28响”含义的起止时间、事件分别是什么?(8分)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所有国家都吃了大亏,只有美国发了战争财,本土没有遭到破坏,所以美国当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敢碰美国人。中国跟他们打了一仗,至少在军事上也没有被打败,而且和美国人坐在谈判桌上平等对话。
(2)材料二所述“中国跟他们打了一仗”的这“一仗”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说说这“一仗”的重要意义。(6分)
材料三 全国土地改革前土地占有情况调查表
材料四 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5%,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占有情况。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的联系。(10分)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3分)
18.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地叙说着一段历史。请以下面三幅图片呈现的历史信息为核心,简要说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
友情提示:观察三幅图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然后从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出发叙述说明。(14分)
答案
一、1.A
2.D 点拨:由图可知,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有党派的、区域的、军队的、团体的,还有特邀的,这说明了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D符合题意。
3.D 点拨:“从南京到南京”指的是从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北京到北京”指的是从1919年发生在北京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C 5.B
6.B 点拨:由材料中“1951年”“1952年”“战斗机”,联系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正致力于抗美援朝战争,因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故选B。
7.C 点拨:根据材料中“如果中国人没有……在朝鲜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进程就一定不一样”可知,材料是谈抗美援朝的世界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所以C正确;D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国内意义,所以排除A、B。
8.A 点拨:根据“……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在争斗中所达到的爱国主义的一致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帮助,使他能统一全国”可知,这段材料主要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A。
9.C 10.A
11.C 点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材料中梁漱溟认为土地改革意义重大,但是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认为只要“土改”工作队的干部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表明其对土地改革持支持态度且充满信心,C符合题意。A、B、D说法错误,排除。
12.D 点拨:由时间“195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 D。 13.B
14.B 点拨: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①不符合题意;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②符合题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召开的,③不符合题意;1950年,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④符合题意。故选B。
15.C 点拨:根据“朝鲜战争的硝烟就弥漫到了中国东北边境”可知,新生的人民政权想要巩固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是缺乏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16.(1)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3)对内:和平解放西藏、土地改革。对外:抗美援朝。
17.(1)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抗美援朝。 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
(3)情况:土地改革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或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大量土地,而大量贫农、雇农占有少量土地) 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带来了材料四中的变化(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8.图一是开国大典;图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图三是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为我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进行土地改革奠定了政治基础;1950—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国内的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和物质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又为国内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使国家形势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