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缘故,原因
B.故今具道所以
道:说
C.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D.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明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于是入朝见威王
D.项伯即入见沛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以乱易整,不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6.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文中所述的人们对变法的反应的一项是(
)
①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怨诽之多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⑤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最初无心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王安石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
D.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礼书。
8.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本文可谓是一篇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言辞含蓄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
D.文章结尾处,作者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
受虚荣心、名利心等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_________,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选秀比赛,孩子在曰常生活中也常常处于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的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对于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那么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反复上演。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12.阅读下面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六朝古都建康的变迁。要求:不超过50个字。
公元589年,隋灭了陈,统一全国。隋文帝下令将六朝古都建康(今南京)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为耕地,以免被人占领继续称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将建康、同夏、秣陵三县并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属地也并入江宁,建康被降到了一般州县的地位。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败落,秦淮河也失去了往昔的流光溢彩。不久,隋为唐所灭,连年的战乱把六朝的古迹摧毁得所剩无几,原本繁华的都城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垣残瓦的景象。乌衣巷的高府华第遍地野草,焦土昏鸦,一片荒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写作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信念,锐行变法。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王安石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成为封建时代的官方定论。历史发展到近代,改革的声曰益高涨,所以人们开始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正面的评价,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
请结合你对王安石的了解,以“王安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1、阅读下面的文言史,完成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二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曰以困穷,风俗曰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1.(★☆☆)下列对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间巷草野之问亦少可川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牵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问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问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曰.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间巷草野之问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苹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下列对文巾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占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甲辈或晚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问,如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是为“丁忧”.
C.召,有征召、召见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挚执”。
3.(水平3,★★☆)下列埘原义仃火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年幼时酷爱渎}5,过曰不忘;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柯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附务的,世人都以为经术不能处理肚务足N为后世很多所谓的读书人,都是庸俗之人。
C.王安石认为改变习俗、建立法度,是当时最为紧要的。这得到,鼍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虽然变法进刮r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水平3,★★☆)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曰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曰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白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7.(水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庞籍死后他又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8.(水平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
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
王安石(1021—1086年)
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立身处世一回,借着牡丹花开,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作为主家,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岿然不动。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栽,依然做不到官场上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的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在皇帝身边。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口。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1069年,政坛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曰,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他用甩开他人若干条街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
随后25年里,他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全部大获成功。他靠真才实学挣得的官声与民望,让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点赞。
最绝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他一条都不沾。
他终生不纳妾,这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几乎绝无仅有。他正经得连自己的夫人都觉得无趣,于是夫人亲自出面,为他物色了一个美貌女子。结果,他不仅退还了女子,还帮女子家还清了债务。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装钱的袋子回家,然后直接交给夫人。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了公款,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
如今,翻看官方修订的《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等,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只有他这位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无恙——他活得如此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强劲的政敌,也很难找出他的破绽。至于变法的完败,真是怨不得他,悲剧在于,天还没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伟大者。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性名片”中介绍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表明在当时王安石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
B.包公难得置办酒席宴请同僚,连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都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执拗不喝,表现出王安石的目中无人和固执己见。
C.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在皇帝身边,王安石一再拒绝入京任职的圣旨,不识抬举的王安石前途一片漆黑。
D.在地方任职的25年里,王安石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官声与民望,而且也为他后来推行新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10.(水平3,★★☆)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水平3,★★☆)王安石能“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司马谏议书
基础过关练
1.D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2.A
A项中,“见”位于动词前,代称自己。其他三项中的“见”均是“拜见”的意思。
3.C
A.介词,替,给/动词,算作,算是。B.动词,认为正确/代词,这。
C.都是代词,他的。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4.D
A.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翻悔;(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重复的情况。C.古义:回信。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D.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
5.D
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6.C
④⑤是作者的假设。
7.B
“就没有回复”分析有误。原文是“略上报”,即简单地做了回复。
8.B
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表明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然后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
9.C
①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可知,用“揠苗助长”更合适。②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语境是说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的孩子极少,应选用“屈指可数”。③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背道而驰”是就两个事物而言,侧重在“驰”,有彼此距离越来越远之意;“南辕北辙”是就同一事物而言,重在表示行动和目的相反。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南辕北辙”。④璀璨夺目:形容光彩耀眼。光彩照人: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修饰对象是“星”,应选用“璀璨夺目”。故选C。
10.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二是重复赘余,“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三是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综合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
11.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强调家长的心理期望,承接前文的“空想”“虚声”;“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强调家长的行为,引出后文“悲剧就可能反复上演”的结果。综合分析,C项衔接最恰当。
12.答案
建康在隋时城邑和宫殿被毁,降级为一般州县;唐时六朝古迹全被摧毁,连乌衣巷都只剩一片荒凉。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概括。上述语段主要记述了建康的变迁,从时间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建康在隋朝时的变化,其城邑和宫殿被毁,改为耕地,后又被并入江宁,降级为一般州县。第二部分,写唐朝时建康的变化,战乱把六朝古迹摧毁,连著名的乌衣巷都成为荒凉之地。由此可以看出,需要概括的内容集中在隋朝时建康的变化和唐朝时建康的变化,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微写作
【写作指导】
“王安石,我想对你说”的题目限定了叙述的人称主要为第二人称。内容上需围绕王安石变法表达自己的看法,虽可褒可贬,但最好以褒为主,肯定其改革精神及其影响,赞美其不畏人言之大无畏精神。
阅读提升练
1.C“人才”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久以天幸为常”与“无一旦之忧”是对比关系,故“久”后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项。
2.A“对平辈或晚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错,应为“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3.B“都是庸俗之人”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意思是“大部分是庸俗之人”。
4.答案(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
(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浮浅慧黠的年轻人。王安石做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后,因为旱灾而被罢黜,等到他再次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又被罢免了。
解析(1)当:掌管。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都,大致。祖:效法。
(2)中外:朝廷内外。儇慧:浮浅慧黠。泊:等到。岁余罢:被动句。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年幼时喜欢读书,而且看过一次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落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等到)完成之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地立下纠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国家的财力一天比一天艰难窘迫,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弊病在于不了解法度,不效法先王时期的政令。效法先王时期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思想罢了。效法先王政令的思想,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引起天下人哗然,也就必然会符合先王时期的政令。借助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增加国家的财富,收取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从来没有把财力不足作为国家忧患的,忧虑的是没有增加财富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才已经不足,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守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幸运作为常法,而没有某天会发生(祸患)的担忧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廷中那些沿袭旧制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逐渐治理这些弊病,以期符合当前世事的变化。我所说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流于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馆阁多次下达委任的命令,王安石多次推辞: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都遗憾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位高禄厚的官职,只是担心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丁忧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时他说:“人们都不能了解爱卿,以为你只懂经术,不懂时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正是用来处理时务的,只是后世很多所谓的读书人,大部分是庸俗之人,因此世人才都以为经术不能用在时务上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习俗,建立法度,是现在最急需的。”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令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起掌管。王安石让他的同党吕惠卿负责条例司的曰常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令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王安石)派遣提举官四十余人,在全国(各处)颁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朝中百官各执己见,王安石引经据典,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辄就是好几百字,众人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浮浅慧黠的年轻人。王安石做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后,因为旱灾而被罢黜,等到他再次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又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朝廷征召,前后共八年。
5.D“得非……乎”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光曰”意为“司马光说”,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6.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和谐美满。
7.B“设譬引喻”错,在谈论异兽和曰食事件时司马光没有设譬引喻:且关于异兽事件,文中并没有提到“朝廷最终听从_『他的意见”。
8.答案(1)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
(2)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呢?
解析(1)制:抵御。籴:买米,买进粮食。纾:解除。
(2)向:以前,先前。春秋鼎盛:形容正当壮年。遽:迅速,急忙。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爱,回家后给家人讲,竞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以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一年他刚二十岁。司马光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面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的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没有安排措施防备意外,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纳一种异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假使是真的,但不是自己来到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后来他又编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曰食,按先例,曰食不满一定分度,或者京师看不见,群臣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而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当初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不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以死争辩。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三次奏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
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样的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扶立他们结交深厚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奏疏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不及早商定,他曰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那么全国的人都不敢违背。”韩琦等人拱手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掌管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不可估量的财富,已经快满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达得多。然而,父亲召唤不要答应而不行动,君王征召,不等车辆准备好就应动身,希望以臣子的道义来责备皇子,必须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命令。
9.D
A.“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说法绝对。B.“王安石的目中无人和周执己见”错,此事体现了王安石不喜官场客套,坚持官场无私交的原则。C.“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在皇帝身边”于文无据;“前途一片漆黑”错,原文是“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政界为之变色”。
10.答案①通过鲜明对照,高度评价王安石,低调又本分,文品与人品无可挑剔。②赞美王安石卓尔不群,对其变法失败深表理解与无奈。③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
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最后一段既表达了对王安石“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的赞美,又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完败…‘超前……孤独的伟大者”的无奈:结构上,与首段形成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11.答案①皇帝支持。神宗主张改革,信任王安石,使其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权倾朝野。②文品卓著。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③政绩斐然。25年里,王安石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全部大获成功。④人品可贵。他
不贪色、不爱财,为人低调又本分。
解析
本题可从内因(主观原因)和外因(客观原因)两方面作答。主观上,王安石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为人低调又本分,不贪色、不爱财:为官期间,政绩卓著。客观上,王安石深得宋神宗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