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重难点
第一课时情境引入教师介绍鹳雀楼。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展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旳登鹳雀楼自读文本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1.教师范读2.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学习生字交流研讨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2.导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大意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质疑答疑 这里没有大海,怎么会有入海流呢?专项训练 、体会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课堂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综合训练1.指导朗读,背诵课文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第二课时情境引入同学们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展示目标学习一处风景。----庐山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讲解题意自读文本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生词2. 再读古诗,尝试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交流研讨齐读古诗,纠正读音:找后进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范读古诗,讲读法: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生朗诵,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合作指导.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1.一句一句的研究,先说说字词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2.解决不了的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解释。3.课堂预设: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二轮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生汇报。质疑答疑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老师在黑板画上的简笔画,让学生找一找画中的峰、岭。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专项训练.1.古诗可分为所见和所感两部分,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2.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3.诗人眼中的庐山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4.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背诵:生背诵古诗课堂小结:讲故事《盲人摸象》。想一想,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综合训练1.组词 壁( ) 横( ) 侧( ) 岭( ) 庐( ) 缘( )臂( ) 衡( ) 测( ) 领( ) 炉( ) 原( )2.选择正确的一项“欲穷千里目”中“千里目”的意思是( )眼睛能看到以千里的地方眼睛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眼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情境引入展示目标自读文本交流研讨质疑答疑专项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情境引入展示目标自读文本交流研讨合作指导二轮交流质疑答疑专项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授课内容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