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刘涛平
从备人:
时间:2021.3.4
课题
8.探索地球
课型
新授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一、课标摘抄:地球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二、课标分解: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教材分析
【重难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学情分析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旧知引新知,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地球是球形的。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探究的科学精神。
评价任务
(1)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归纳出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会根据各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偿试用适当的形式把力与运动的关系表达出来
(3)会用受力分析示意图来确定物体的受力与运动情况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知道是圆形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板书课题),研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板块一
二、探究活动
1.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填写到记录卡上。
(2)小组汇报,展示古人对地球形状探索的相关资料。
(3)
教师用课件出示历史上有关键作用的四个代表性事件,共同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4)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天圆地方”;古印度人的盾形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观测推测出地球是圆的;古人坐在海边的高山上远望归航的船只时,发现总是先看到船桅,再看到船身;远去的船只则总是先不见船身,再是桅杆渐渐隐没于水平面下,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
2.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以帆船远航和帆船归港为切入点开展模拟实验,了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的漫长历程。
(2)出示温馨提示。
(3)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并在小组间补充。
(4)麦哲伦实验航海经历,使学生深刻体会前人探索地球历程的艰辛和付出的代价。
(5)动画演示麦哲伦的航海经过的路程。
板块二
3.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利用现代科技拍摄到的地球,并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
(2)通过视频播放现代世界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
(3)教师补充播放关于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资料,使学生形成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得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了解地球有多大。
(1)教师列举更多实例或数据说明地球的赤道的长度和表面积,加深学生对地球的了解。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6.德育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当在探索地球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地球的资源,共同保护地球。
三、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板块三
总结
板书设计
19.探索地球
古代人:“天圆地方”
观察月食和远望归航船队:地球是圆的
现代科技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科目: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刘涛平
从备人:
时间:2021.3.4
课题
9.认识太阳
课型
新授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一、课标摘抄: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初步认识一日内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
二、课标分解:观察、记录、描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认识太阳每天的位置变化规律,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2)难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亲历获得问题答案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由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纠正学生错误的习惯思维,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的是一个大火球。
2.了解太阳体积很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引发新想法。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过程中的愉快。
评价任务
(1)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归纳出什么是太阳的样子
(2)会根据各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偿试用适当的形式把太阳的内部构造表达出来。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新课导入:
太阳给了我们光明和温暖,哺育万物生长。太阳是什么样的?
板块一
一、太阳是什么样的???
1.先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对太阳的认识情况。
2.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3.各小组将对太阳的认识进行疏理,选取代表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板块二
二、要强调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做好记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并达到成果共享
资料一: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日面许多现象,如米粒、超米粒、黑子等都产生于对流层。而外层大气里的一些剧烈活动(耀斑、冲浪、日珥的变化等)及太阳风等的动力也来自对流层。?
资料二:太阳是一个发光的等离子体球。它的年龄约50亿年,现正处于“中年阶段”。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8108千米。太阳主要的参数是:半径为696105千米,质量为19891030千克;表面有效温度为5770K,中心温度约1.5107K;平均密度1409103千克/米3,中心密度约16105千克。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系里唯一的一颗恒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太阳的直径为139.2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的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的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的33万倍。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是个绝对至高无上的“国王”。然而,在宇宙中,它还只是一颗质量中等的普通恒星。
板块三
三、提出问题。在活动一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对“太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简单总结,然后,让学生提出新问题:“关于太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四、对问题进行疏理、筛选
学生可以将问题说出来,也可以写在纸条上呈现出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有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共同组成一个合作小组。
五、制定研究计划
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所选定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如何探究该问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实施探究活动。各小组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思考与结论
各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七、表达与交流
给予学生二次交流的机会:一是各小组先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并做好记录;要求全班同学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用各自擅长的方式,如诗歌、漫画等进行总结,获得新认识,以“现在我们对太阳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为题,再次展开汇报活动。
八、对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交流
教师引出“你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对所选取的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汇报。
拓展活动:按照教科书中的提示,以作业形式让学生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科学童话,或者让学生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将对太阳的研究持续进行下去。
总结
板书设计
9.认识太阳芃科目: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刘涛平
从备人:
时间:2021.3.4
课题
10.登上月球
课型
新授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一、课标摘抄: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二、课标分解: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材分析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月相的成因,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3.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评价任务
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让学生猜谜语(课件出示:月亮)
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轮明月,你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嫦娥奔月、神话传说、或是月球上有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探究的欲望,那月球上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这节课咱们就做一个月球探险家,一起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板书课题)??
板块一
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
(一)活动一:交流对月球的认识。?
1.谈话交流,了解学生掌握月球信息的情况。
提问: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交流
)?
2.大胆质疑,提出开放的探究问题。?
谈话: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知识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提出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问题。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去探究??
3.整理汇报,认识并掌握月球的概貌。??
谈话:我们了解地球时,地球仪帮助了我们,今天我们探秘月球,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师给每组准备了“月球模型”和月球仪,此外还有一些资料方便同学们查阅。下面请组长来领取相关资料,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小组合作并把收获填写到“探月卡”中,时间允许也可以涉及月球其他方面的知识
(提示:不仅要会查资料,还要会分析、整理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资料,解决问题。)
4.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分析和交流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板块二
(二)活动二:人类探月的历程。?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对月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这些知识的获取却是来之不易的,可以说,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历程吧。?
2.课件展示播放有关人类认识月球历程的图片,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图片并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3.学生谈感想。?
4.了解一下
“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
板块三
三、自由活动,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我们对月球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假如我们要乘宇宙飞船到月亮上去旅行,想一想,需要准备带哪些物品?指定一个登月计划??
2.作业: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幻灯片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论证人类在月球居住的可能性,写一篇科学小作文。
总结
1.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小小探月旅行家—准备登月材料—月球概况—回归生活,环节设计合理,尤其是对登月准备材料的预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突出教学重点,围绕月球地貌进行介绍,抓住了环形山、月海、陨石坑、月球引力、温差等特有地貌,并同地球环境相结合,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对于新知加深了印象。?
3.培养学生学会完全利用身边自愿自己搜寻资料,并学会将自己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完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板书设计
登上月球
没有大气、风、氧气、声音???????????????????
?????????????????????
引力:1/6?????
月球概貌?????????????
环形山????????????????????????????????????
月海:?????????????????
伽利略???????????????????
陨石坑?
温度科目: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刘涛平
从备人:
时间:2021.3.4
课题
11.月相的变化
课型
新授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一、课标摘抄: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二、课标分解: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分析
1.月相是月球在一个月的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月相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评价任务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模拟实验课,月相变化一课的模拟实验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需要有一个从现实的自然现象到模拟实验的空间思维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本节课实验成功与否和学生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节课有一处细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就是在4个点的位置上所观察的月相形状,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观察的内容,那就是当时所在的时刻。如此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能通过“时间”这个桥梁来架构模拟实验与现实观察相统一的一个空间概念。让学生有切身体会观察月相不是盲目观察,是有规律的观察,为学生寻找现实中的月相变化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探索宇宙的无限热情,形成自主观察星空、探索宇宙的习惯。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回顾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谁来说说对月球有哪些了解。
2.师:那么,你们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么?
师:你都见过哪些形状?是在农历的什么时候看到的?
3.请3-4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球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很好,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善于观察,这些都是咱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月球的不同形状。PPT出示(图片和文字):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板书课题)
板块一
二、画月相,给月相排序
(一)画月相
1.指导画月相:刚才老师发现还有同学想画对吧,那么接下来每个同学都来画一副自己见过的月相吧。刚才这几个同学画的月相不怎么规范,那应该怎么画呢。
2.师引导画法(1)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2)出示黑白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球体。(3)PPT出示画法。
3.接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来画月相,出示要求:
PPT出示温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幅你见过的月相,但是小组内不要重复2.画好以后互相讨论你画的月相是发生在每个月的什么时间并张贴到黑板上。
(二)给月相排序
1.小组上台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2.同学们,我们平时见到的月相变化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
师:黑板上张贴的月相有规律吗?
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可能会怎样变化?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
板块二
(三)探索月相变化的成因
1.月相变化在一个月中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一起来探究。
2.出示实验方法:A黑板看做太阳,皮球当做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B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站在圆圈上的8个位置,每个位置上站两个同学,面朝外站C拿皮球的同学绕大圆转一圈,每转到一个位置就停留一会,观测者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月相。D观察结束,画下你观察到的月相,并和之前的月相做比较,小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
5.老师带领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的过程。
6.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并讨论。
7.学生汇报修正之前不合理的月相。
(1)请站在1-5位置上的学生把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1-5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缺到圆,亮面朝右)
(2)分析1-5位置上的同学看到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并重新贴在初一到十五的地方。(师先引导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再确定其他几天的月相)
(3)补充上半月其他时间的月相(教师把其他月相贴在黑板一边,让学生选贴)
(4)对比之前贴的月相,把不合理的拿掉。
(5)提问:我们观察月相是面朝哪个方向?在哪个位置看到月相?什么时间看到的?
(6)小结上半月的月相在上半夜的西部天空,亮面朝西。PPT出示上上西西。
(7)请6-8位置上的学生拿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6-8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圆到缺,亮面朝左)
(8)分析6-8号位置大概是什么时候,并贴在黑板上。
(9)补充下半月的其他时间的月相,让学生选贴。
(10)同学们,这些月相我们平时见得多吗?为什么不多?
(11)小结:下半月的月相在下半夜看到,亮面朝东,在东部的天空可以看到,PPT出示:下下东东。
板块三
三、观察白天的月相
PPT出示完整的月相变化图,小结:刚才我们模拟了完整的由缺到圆,由圆到缺的月相变化的过程,但我们科学上最好的方法还是能实际观察与记录,所以学了这课以后,我们有个任务,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时间是白天7点钟观察,并记录在书本的图中。
四、拓展
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总结
对于模拟实验的记录也本着让学生能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帮助学生思维空间水平的发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在初次接触到宇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能与现实自然现象相联系。
板书设计
11.月相变化
上半月:有缺到圆
下半月:由圆到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