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腔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3.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文化典故
[典故]
响遏行云
[出处]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解读]
古代秦国有个喜欢唱歌的青年,名叫薛谭。他听说秦青很会唱歌,就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挽留。第二天,秦青在城外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白云拦住了。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要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能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 学习不要浅尝辄止,必须虚心、持之以恒。要努力刻苦地学习,超越自我。犯错误不要紧,关键在于能知错就改。
诵读鉴赏
[原文]
满 江 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忠愤之啸 开头五句,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作者看到失掉的疆土,想到了陷于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抗金热忱 “三十功名尘与土”写视功名为尘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抗金热忱。“莫等闲”二句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体现了词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
精忠报国 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词人矢志收复宋土的壮志胸怀。这首词作为主战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奋发图强的精神。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原名贾平娃。1967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72—1975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工作。1980年调至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月刊,任编辑。1983年起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文联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创作以小说、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已出版《月迹》《商州三录》《抱散集》等十几部散文集,《浮躁》《废都》《怀念狼》等多部长篇小说,《兵娃》《腊月·正月》《天狗集》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小说风格多变。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早期作品富于田园气息,单纯而清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化精神,是现实性与文化寻根的巧妙结合。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由热情转入冷静,由关注外部世界转入探索复杂人性。20世纪90年代作品悲剧意识和幻灭感比较浓重。其散文上承古代文化的精髓,近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名家的风范,同时吸收绘画、戏曲和秦汉地域文化的韵味,形成了空灵蕴藉的风格。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此文创作于1983年。在我国西北这块土地上,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陕北人民生活的五大要素。作者对秦腔和秦川的人民、生活都饱含热爱,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散文,此文即其一。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秦 腔
秦腔,中国戏曲剧种。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出自陕西、甘肃及山西的民歌小曲,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成。因采用梆子击节,作“咣、咣”声,又名梆子腔或“咣咣子”。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传奇中已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调。清初“秦优新声”已流传至北京。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秦腔盛行,几乎遍及全国。秦腔的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类,各自具有不同的感彩。欢音长于表现喜悦、爽快的情绪,苦音长于表现悲愤、凄凉的情感,可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的需要加以运用。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式有:慢板,一板三眼;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二六板,一板一眼;代板,有板无眼,有紧打慢唱与垛板之分;起板、尖板(箭板,或称垫板);滚板,即滚白。另有花腔(或称彩腔),用一种假声的“二音”演唱。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早年以二股弦为主,又称二弦,琴杆较短,弦用牛筋,用弓拉奏,发音尖细清脆。后弃二弦,以呼胡(或称板胡)为主奏乐器。其他有笛、三弦、月琴(四弦)、京胡、唢呐、大号等。武场为打击乐,有指板、干鼓、暴鼓、战鼓、钩锣(大锣)、手锣(小锣)、马锣、大扇子(大钹)、小扇子(小钹)等。秦腔的角色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十三门, 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演员不只重唱,也重工架、特技,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喷火、梢子功、扑跌等表演都十分考究。脸谱也自有特色,如秦始皇为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秦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周、秦至清的各代历史故事戏、神话戏、民间传说戏以及社会风情戏等。整本戏多,折子戏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
词语
易错字
zhèn灾
赈
ɡěnɡ概
梗
fèi腑
肺
田ɡěnɡ
埂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4.词语辨析
震撼 震动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而且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他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研读活动一 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1.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提示第一部分(1~2):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3~8):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文章最精彩的内容当属第二部分(3~8段),请把第二部分的内容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提示第一层: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第三层: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上演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文章结尾句有何作用?
提示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研读活动二 品读描写手法,迁移写作能力
4.研读第4~8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秦人喜爱秦腔?请完成下表。
手 法
举 例
点面结合
①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②
视觉和听觉的描写
③
细节描写
④
白描
⑤
环境描写
⑥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提示①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②第6段演员出场部分,描写演员运用了正面描写,写观众运用了侧面描写。③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④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⑤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⑥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研读活动三 品味句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5.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各是什么?请筛选归纳后完成下表。
类别
特 点
秦地
①
秦腔
②
秦人
③
提示①辽阔、厚重、生机勃勃 ②高亢响亮、震撼人心 ③粗犷、朴实、豪放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6.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研读第2段,思考: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提示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括。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7.研读第3段,思考:作者贾平凹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作为一位作家,他对秦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情?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将从高高的土屋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于“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之下,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此感叹:“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叹,是因为在他看来,“秦腔”不仅仅是秦地的剧种,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象征。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通过学习《秦腔》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地域文化?
提示示例一:地域文化,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我们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我们以熏陶、感染,因而,地域文化是伴随我们终生的,这种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传承这种文化。
示例二: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他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所以对地域文化在热爱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画龙点睛”的结尾
《秦腔》一文结尾富有总结性的精彩点题——“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不仅使作品的意蕴升华、含蕴深厚,而且也使作品的上述独特表现在此构成了艺术表达上的完整,给人一种登高望远、更上一层楼的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在国家的发展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灾难;在民族的成长中,我们会遇到许多苦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铭记和书写的。请为以“困难、灾难和苦难”为话题的作文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怆然的灾难,古来有之。然而历史由古而今谁可曾见过这般振奋人心、撼天动地的团结?《史记》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在今天,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何愁家不安,何愁国不兴?青山一道,我们同历风雨,团聚一处。而将五洲四海的人们集汇在一起有这样的期望: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