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闸实验学校初一年级课内古诗练习答案
出卷人:hxd(2019、4)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赏析补充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这首诗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以简朴清丽的诗句描写山林幽居的情趣,表现的是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追求宁静、淡泊、脱俗的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便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二、习题训练
1、“幽篁”“深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2分)
___“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3分)
____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3分)
__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___宁静、淡泊、怡然自得。
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_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赏析补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二、习题训练
6、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2分)
_“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7、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飞”和“满”的表达效果。(6分)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飞”字写出笛声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8、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怎样?(4分)
①夸张。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杨动听。
②反问。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9、.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作者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4分)
“折柳”指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是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1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这首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被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11、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2分)
“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赏析补充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念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二、习题训练
12、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4、“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2分)
_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1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并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持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款,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句如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意思相近即可2分)
1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7、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夸张(1分)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思恋之情。(意思相近即可1分)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一、赏析补充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二、习题训练
18、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4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1分)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2分)
19、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20、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2分)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2分。意思符合即可)_
21、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3分)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22、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的?(3分)
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
23、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3分)
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韩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1初一年级课内古诗练习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赏析补充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这首诗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以简朴清丽的诗句描写山林幽居的情趣,表现的是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追求宁静、淡泊、脱俗的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便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二、习题训练
1、“幽篁”“深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赏析补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二、习题训练
6、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飞”和“满”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怎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作者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赏析补充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念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二、习题训练
12、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并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一、赏析补充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二、习题训练
18、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4、宁静、淡泊、怡然自得。
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6、“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7、“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飞”字写出出手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8、①夸张。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杨动听。
②反问。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9、“折柳”指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是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10、这首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被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11、“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12(1)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2)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13、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4、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15、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持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款,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句如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意思相近即可2分)
16、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7、.夸张(1分)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管恋之情。(营思相近即可1分)
18、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1分)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2分)
19、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20、草木留春,万紫千红。(2分。意思符合即可)
21、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22、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
23、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韩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