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4 18:37: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灯笼
吴伯箫
自读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读写写课后生字词。
3、细读阅读提示,提取文章概要及学习重难点。
4、联系课文注释,多形式读课文,圈点勾画。
字音识记
焚身(fén)
溺炕(niào
kàng)
恐吓(hè)
犬吠(fèi)
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官衔(xián)
褪色(tuì)
可悯(mǐn)
燎原(liáo)
领域
思慕
熙熙然
马前卒
人情世故
词语解释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词语解释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写作背景
吴伯箫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是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细读阅读提示,提取文章概要及学习重难点。
20世纪30年代中期
散文的自由笔法
关于灯笼散文一些记忆、文化上的、情感上的
表达了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顺着自己的思绪、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
结尾情绪陡然一扬,“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悲壮激越
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1-2段,说说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追求光明
(埋下伏笔,为后文“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具体抒写关于灯笼的记忆
第2段:话说灯笼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听录音3-11段,说说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3段:祖父夜行
第4段:母亲嘱咐
第5段:慈母之爱
第6段:乡俗还愿
第7段:元宵张灯
第8段:族姊远嫁
第9段:朱红描字
第10段:献帝灯笼
第11段:灯笼下马前卒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爱国之情
(前后呼应、感情升华、彰显主旨)
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①村民日常生活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②乡村艺术表演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③乡村年节景象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④历史文化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2、“灯笼”在课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
①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3、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乡村生活——历史时事
个人情感——家国情怀
深情——激情
柔——壮
线索
明线——灯笼
暗线——情感
主旨归纳
文章以《灯笼》为题,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1、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细数下来应有几十件,时间纵跨千年,地域横跨万里。如此诸多的看似相关又不相关的琐碎之事,如何组合连缀成篇?
明线——灯笼
暗线——情感
1、双线并行
①明线——灯笼
所有的细小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
②暗线——情感(课文的灵魂所在、主旨所在)
每一处叙述都联结着情感的表达
例:“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直接点明情感)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间接表达情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显豁而壮烈的情感表达)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2、本文通过“灯笼”这一小小器物,表现旧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2、以小见大
①事件小、场面小、人物小
灯笼
乡村
普通人物
(珍惜)
②事件的细碎
“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
(细碎之事,却闪着灵光)
③情感的细微
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遏制的神往
(抒情切入点小,由小到大)
2、以小见大
本文的小中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
“兴寄”“兴托”“文章合为时而著”
笔谈琐事、心系大众、天下情怀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3、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其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是文学放言的典范。请同学们慢慢地、静静地、细细地品味,读出意味情味,并简述课文地语言特点。
3、语言特点
①简洁(多短句,声韵美,语言简净,抒情含蓄)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②书面语化(有韵味,有意境,非常文雅)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③多引古语(直接引用,间接引语)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4、本文堪称美文,作者着力营造作品地艺术性,娴熟地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交错进行,浑然一体。请同学们说说课文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表达方式
①先议后叙
例:第1段“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议论)
“放在暗屋子里就哭地宝儿……”(叙述)
②先叙后议
例:第2段先说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叙述)
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议论)
③以叙为主,以议为辅
例:
“塞外点兵,吹角连营”“
将军在挑灯看剑”(叙述)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议论,抒发情感,发出誓言)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议论,抒情明志,深化主题,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
总结——散文典范,形散神聚
写作特色
1、双线并行
2、以小见大
3、语言典雅
4、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
作业
拓展阅读
1、阅读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2、选读《羽书》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
B.皎洁(jiǎo)施粥(zhōu)锵然(jiāng)官衔(xián)
C.争讼(sòng)领域(yù)
鹦鹉(yīng)
可悯(mǐn)
D.联珑(lǒng) 磷火(lín) 姊妹(zǐ) 褪色(tuì)
【解析】A项中“龛”应读“kān”;B项中“锵”应读“qiāng”;D项中“珑”应读“lóng”。
C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解析】A项“罔”应写作“惘”;B项“辍”应写作“缀”;D项“斓”应写作“阑”。
课堂检测
C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B.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
C.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D.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
【解析】A项,“司马懿探山”是一部戏曲,要加上书名号;B项,“有着行好的意思”后面应该用分号;D项,“尚书府”是地名,应该加引号。
课堂检测
C
4.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大火)延烧原野。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析】
“辉煌”在这里是光辉灿烂的意思。
课堂检测
B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似,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课堂检测
B
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课堂检测
拓展阅读
(中考真题)
茶是家乡醇


①清明至谷雨,是家乡茶叶采收的黄金时节。这二十天左右的茶谓之“明前茶”或“谷两茶”,一天一个味。
②家乡有二十五万余亩茶园,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浪漫。春林初盛,漫山茶树吐绿,纤毫未染,通透深邃,一条条茶带随山势蜿
蜒,一条有一条的风景,一带有一带的韵味。层层叠叠的曲线间,采茶人似天女散花,没有队形没有组合,看似随意,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拓展探究
③老屋位于一个小山村,翠竹满崖,树木成林。这阵子三嫂每天天蒙蒙亮就上山了。我回老家体验提筐摘茶的乐趣时,三嫂已将满满一背篓茶叶搁在厅堂里。阳光透过晨雾,一缕缕地洒进厅堂,满脸汗珠的她立住休息一会,就躬身把茶叶倾倒在篾晒垫上,摊匀开来,一边又细细把其中的老叶和碎枝拣起丢掉。
④“肥壮嫩绿的芽子,成片成片的呢!”三嫂立起身,嘟哝这么一句。“真正的无公害,只是人手不够,兄弟回来的真是时候,我们上山吧。”三嫂笑着招呼我。
⑤“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我们村里的茶园经过祖辈汗水的浸泡,多年代谢,酝酿出赏心悦目的模样。清明前
后,晴雨交替,山坡上积蓄了一冬养分的茶芽,焕发活力,存
拓展探究
储着春光,或清朗明洁,或云雾缭绕。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封存在一枚枚圆润饱满的茶芽里。此时,上山一派繁忙,茶园里到处晃动着采茶人的身影。
⑥记忆里,茶叶是当地庄稼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孩学杂费、家庭开支皆巴望在茶叶上。一到采茶季节,起早摸黑的采茶人,脸被太阳晒得通红,手被叶汁染得乌黑,但她们把脆亮的歌声留在了茶山上:“温泉泡开绿春蕊,翩翩起舞味道佳,淡淡茗香醉远客,浓浓深情敬爹妈。”歌声如溪水般清激透
亮,在高低浓密的茶树中,冲过来,撞过去,有一种生命原始的力量,荡人心魄。
⑦午饭过后,三哥说,该炒茶了吧,三嫂便洗刷铁锅,灶膛里火烧得很旺,铁锅热烫起来,就把茶叶倒入。三哥双手不
拓展探究
断翻动着,传来茶叶啪爆响的声音,待到叶质如绵、清香初
露,三哥将茶叶起锅,放到簸箕里,不停地揉捻,茶叶成条后由三嫂摊放到火塘上的竹罩子里烘烤,如此反复两次,至细秀卷曲,白毫显露,茶叶才幽香沁鼻。
⑧傍晚时分,三嫂端坐庭院,将做好的成茶置于簸箕里摊凉,再次拣去杂物,茶梗,然后挑选条索均匀的茶叶分装到锡箔袋里,一溜地排过去,像整齐的城垛,颇有成就感。看我入神的样子,三嫂说:“兄弟,你来一杯啊!”
⑨我抓起一小撮茶叶放到玻璃杯里,开水冲下,茶叶升
腾,细啜轻品,入口亲和,舌上粒粒滚动,滑润清甜,儿时那摄人心魂的茶香顺喉而入,让人通体舒畅。我脱口说:“好茶啊!一点也不比名茶差,”三嫂答道:“是啊,纯天然的呢!
拓展探究
有机会,你也帮着宣传宣传。”
⑩半个多月茶叶采摘,三嫂显得有些疲意,三哥叫三嫂不要太累。他说,精准扶贫这几年,村里分了一块茶园给他家,采摘的茶叶大部分卖给茶商,吃“茶叶饭”就足够了,但三嫂闲不住:“总是靠扶持像什么话?得攒点小钱找机会生大
钱。”
?吃罢晚饭,我准备回城,三嫂递给我一包茶叶,笑着说:“这是给你的!”我接过来,茶叶似乎还有炭火的余温,让人暖心暖肺,入骨入髓。
?“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过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1日,原文有改动)
拓展探究
1.揣摩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1)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
涌,接天接地地浪漫。
(2)她们身挎不同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2.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三嫂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中国名茶有很多,如福建的铁观音,浙江的龙井,云南的普洱茶等,作者为什么认为“茶是家乡醇”?
5.请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过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
拓展探究
1.(1)翻涌:多指云、水等上下滚动翻腾。此处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茶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茶山的连绵壮观。
(2)翻飞:忽上忽下地来回飞。生动传神地写出采茶人动作轻快、娴熟。
2.此段为插叙,补充交代茶叶对家乡人的重要性,突出了人们的勤劳,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3.示例:①吃苦耐劳,勤快能干。起早贪黑忙着采茶制茶。②自力更生努力致富。不愿光靠扶持,希望凭双手改变现状。③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积极追求幸福生活。
4.家乡的茶是乡情、亲情的记忆和寄托,只有家乡茶的味道最真实、最美好、最厚重。
5.示例:“我”对哥嫂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我”感受到了国家“精准扶贫”对家乡、亲人的那份恩情;“我”对家乡发展、亲人致富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文章第2段,作者运用排比,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请你也运用排比,写一写你听过的声音。
示例:
接近尾声时,这琴声忽又扬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溅起的浪花;又如舰艇划过海面后荡起的急流,冲到了那极高的地方;又似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升空的飞龙,盘旋一阵后,向上急冲;随后又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银燕在时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冲,一个“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掷地有声。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