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孔
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礼记》
知识拓展
四书: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太平盛世
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jǔ
mù
guān
fèn
wù
shuān
课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诵读指导】
第一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三句用排比对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四句“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一读课文:自读
注意文中的生字、词
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
等
边读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二读课文:齐读
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三读课文:自由朗读
施行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jǔ)通“举”,选举
培养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举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动词,以……为亲可译为奉养、赡养
父母
动词,以……为子可以译为抚育。
子女
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抚养
职业、职分
归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
因此
造反
害人
兴起
这
是
全文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帮你归纳
一、词语积累(音)
与(jǔ)通“举”
睦(mù)
矜(guān)通“鳏”
长(zhǎng)
分(fèn)
恶(wù)
二、词语积累(意)
1.通假字
与:(举)推荐
矜:(鳏)老而无妻的人
2.词类活用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意动用法)
外:从外面。(名词作状语)
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四读课文:分组朗读
思考: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五读课文:理清思路
特征:
具体阐述:
人人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物物尽其用
人人尽其力
天下为公
(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大同”
社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天
下
无
恶
天
下
为
公
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
六读课文:理清结构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全文的总结语。
思考:
1.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2.关爱弱势群体的意义?
3
.为什么让德才皆备的人当领袖很重要?
4.“货弃于地”
“不出于身”反映了什么?要实现大同社会对人的思想修养提出什么要求?
七读课文:
思考:
1.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的思想?
3.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七读课文:各抒己见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1.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提炼后而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
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的思想?
1.在当时看来:
2.在现在来说:
3.能否实现?
3.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大同”是儒家的一个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
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生于战国时代,代表作《孟子》。他被公认为孔子儒家学说最具影响力的继承人,被誉为“亚圣”。
极力主张王者以仁义治理天下,认为使百姓得以温饱与教育才是国家强盛之本。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说
。
陶渊明:世外桃源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描绘了一个中国的“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
《与妻诀别书》
自1905年11月《民报》问世,孙中山在创刊号上提出了由民族、民权、民生构成的“三民主义”,正式完成了他对“民主梦”的一个比较完满的构想。
莫
尔
《乌托邦》的作者,16世纪英国的大法官,乌托邦描绘了一个公社式的社会,它并不强求一致,但却通过明显可见的公正制度而达到全体一致”,财产公有,人人平等,这是《乌托邦》的一个基本观点,正如正义是贯穿《理想国》的内在精神,公平则是《乌托邦》的核心理念,
莫尔以公平的理念构筑乌托邦的社会制度。
圣西门,法国19世纪上半叶第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
社会制度--实业制度所代替。实业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并尽快地改善无产阶级的物质和精神状况。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参加劳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采取按才能和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
。
“大同”与“小康”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伟大的思想家
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
,讲
修
。故人
,
,
使
,
,
,矜
、
、
、
,废疾者皆有
所养,男
,
。货恶其弃于
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
,
,
故
,是谓大同。
再读课文:试背课文
《虽有佳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巧
引
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巧
引
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1、《礼记》简介
知
作
品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2、了解《学记》
知
作
品
(1)读准字音
弗食(
)
教学相长(
)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fú
zhǎng
jiā
yáo
qiǎng
yuè
xiào
齐
诵
读
(2)视频朗读,注意节奏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教师范读,读准停顿
齐
诵
读
(4)抽生朗读,读准停顿
(5)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齐
诵
读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集体讨论文意,教师适当指导。
2、解释下列字词并翻译这篇文言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即使
甘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不通,理解不了
所以
自我勉励
自我反省
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表推测语气,大概
释
文
意
齐读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释
文
意
1、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
;
今义:
。)
(2)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
;今义:
。)
(3)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4)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
(5)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
3、文言知识积累
味美
旨意
勉励
强大,强盛
困惑
困难
即使
虽然
促进
增长
释
文
意
2、词类活用
A
不知其旨也(
)
B
不知其善也(
)
3、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
)
学学半
(
)
其
其此之谓乎
(
)
不知其旨也
(
)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音
xiào,教
向别人学习
表推测。大概,恐怕
它的
释
文
意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5、通假字
《兑(yuè)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释
文
意
1、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明确: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析
文
章
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析
文
章
4、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在这里用类比的手法,浅显易懂。也从反面论证了不学的危害。进而引出教与学的关系。
析
文
章
5、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找出原句子。
明确:“教学相长也”。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
6、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析
文
章
1、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明
主
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明确主旨
明
主
旨
1、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明确: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妙
拓
展
2、翻译下面短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妙
拓
展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课
外
练
勤
努
奋
力
阅读【甲】【乙】两段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不知其旨也(
)
⑵然后能自强也(
)
⑶学不可以已(
)
⑷故木受绳则直(
)
甘美
勉励
停止
所以,因此
中考链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中考链接
3.
翻译下列句子
⑴《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中考链接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甲文:
。
乙文:
。
教学相长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实践出真知
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中考链接
一、背诵《虽有佳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思考探究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论述过程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人话题,
首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过程
命题点
一、什么是议论文
二、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
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
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三、什么是论证
四、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④论证的完整性(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1.分析文章(段落)的论证过程。
2.请写出文章(段落)的论证思路,看它是怎么证明论点的。
3.作者是怎样证明论点的?运用了
论证方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五、考查形式
答题模式:首先,作者__________(怎样)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__________事例(道理)从__________(正反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文章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
(中考真题)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
真题演练
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
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参考答案】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
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
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
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示例一:《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
……”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
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
“教”的两种困境;
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
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示例二:《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
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已”“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四、解释下列标红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和联系。?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货恶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贼而不作
积累拓展
1.教学:教与学。现代汉语中指“教书”。
2.子:子女。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3.归:
女子出嫁。现代汉语中指“返回”“归还”。
4.货:财货。
现代汉语中一般指货物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5.贼:伤害。
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1.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