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4 19: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紀大烟袋
河中石兽
纪昀
jǐ yún
(题解:倒塌在河中的石兽)
纪昀,晚年自号白云。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乾隆年间进士。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即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阅读教材了解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  代   、  家
  写的   。      
它是以( )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笔记
学者
文学
检测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用的句式和
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难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揣测人物的语气,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学习目标】
学习要求: 字正 音准 意通 理明
一.【读】初读课文
要求: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 臆( )断 欤( )
gān

zhào


fèi
yān
niè
xué



自主学习检测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沧 州 南 一 寺 临 河 干
僧 募 金 重 修
求 二 石 兽 于 水 中
是 非 木 杮
然 则 天 下 之 事
不 知 其 二 者 多 矣
/
/
/
/
/
/
自主学习检测
二.【听】听读名家课文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
一、朗读。
1、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勾画出疑难字词。
2、再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仿读
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要求: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四.译读课文(8分钟)
A.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
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提出
疑难字句。
B.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
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借助注释第一招 语境推断也重要
古今异义需辨析 一词多义细比较
?
巩固提高
展示点拨
巩固提高

1、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2、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3、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4、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5、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6、至石之半
7、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8、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看(文字);阅读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4.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是
5.渐沉渐深耳
古义:语气词,罢了
今义:耳朵
6.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副词,本来
今义:坚固
特殊句式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1.被动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②当求之于上流

③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④果得于数里外
词类活用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棹数小舟
通假字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1.曳铁钯
“ “
“ 颠”通“癫”疯癫 荒唐
2.求之下流,固颠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五.课堂探讨
考考你
河中石兽
人物
寻找方位
理由
结果


求之下流



求之
地中



求之
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众服为
确论
(失败)
无迹
以为顺流下矣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于水中
竟不可得
寻找石兽的不同方位、理由和结果
以为就在原地
寺僧1寻
求二石首于水中,竟不可得
下游
寺僧2寻
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求之地中
失败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
寺僧
只考虑了
水流的因素
讲学家
只考虑了
石兽和沙子
的轻重因素
老河兵
综合考虑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据理臆断
源于实践
深究物理
全面分析

合作探究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一知半解、好为人师的“空头理论家”,自恃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寺僧
讲学家
变读课文 读出情感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亦颠。
这个句子这样改变可以吗?为什么?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一次是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一次是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刻舟求剑、瞎子摸象 从三到万〝
沧州南一寺______,山门______,二石兽______。阅______,僧______,求______,竟______。以为______,棹______,曳______,寻______。
一讲学家______,闻之______:“尔辈不能______,是______,岂能______?乃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湮(yān)
于______,渐沉______。沿河______,不亦______乎?”众服______。
一老河兵______,又笑曰:“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______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如______,果得于______。然则______,但知______,不知______,可据理______?
试着背一背
我能行
小结:
本节课
我记下了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我学会了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
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将等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冷冻,哪一杯水先结冰?
思考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