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中化学考前三个月专项复习课件 命题区间一 命题区间特训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中化学考前三个月专项复习课件 命题区间一 命题区间特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05 15:1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命题区间特训
命题区间一 化学基本素养的考查
A组(10分钟)
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磁带中做磁记录材料的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B.合成不粘锅涂层聚四氟乙烯的单体属于不饱和烃
C.在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D.厨房燃气泄漏时,要及时打开抽油烟机进行通风换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混合物,而纳米四氧化三铁属于纯净物,A项错误;
烃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四氟乙烯不属于烃,B项错误;
燃煤中产生的SO2可以与CaO发生反应,能减少SO2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的形成,C项正确;
燃气泄漏时,不能打开用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燃气爆炸,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2.(2020·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还原铁粉能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B.夜空中光柱的形成属于丁达尔效应
C.浸泡过KMnO4溶液的硅土可作水果保鲜剂
D.燃煤中加入CaO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解析 Fe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故A正确;
含有灰尘的空气属于胶体,光柱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乙烯具有催熟效果,能够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可延长水果的保鲜期,故C正确;
加入氧化钙,可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氧气存在时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燃煤中加入CaO后可减少酸雨的发生,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D错误。
9
10
选项
环境问题
措施
A
臭氧空洞
限制氟氯代烃类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耗量
B
酸雨
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C
白色污染
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开发可降解塑料
D
水体富营养化
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及施用氮肥
3.下表中解决相对应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科学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氟氯代烃类物质是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利于控制酸雨的产生;对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及开发可降解塑料制品均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禁止施用氮肥不符合农业现状,故D项不科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4.(2019·抚顺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错误的是
A.《咏石灰》(明·于谦)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其
中“清白”是指氢氧化钙
B.《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
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
C.《天工开物》中记载:“以消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魂散惊
而魄齑粉”,文中提到的是火药
D.《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
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解析 “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是碳酸钙的受热分解,其中“清白”是指氧化钙,故A项错误;
“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描述的是煤炭的开采,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故B项正确;
“以消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魂散惊而魄齑粉”,消石、硫磺是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故C项正确;
“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指的是动物的毛皮,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D项正确。
9
10
5.下列有关物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MnO2不溶于水,可用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
B.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制溴工业中吸收Br2
C.FeCl3溶液显酸性,可用于蚀刻铜制的电路板
D.NH4NO3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可用作汽车安全气囊产气药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MnO2不溶于水,与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则A项错误;
SO2用于制溴工业中吸收Br2,是利用SO2的还原性,与漂白性无关,故B项错误;
FeCl3溶液用于蚀刻铜制的电路板,是利用Fe3+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性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NH4NO3分解能产生大量气体,可用作汽车安全气囊产气药,则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6.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适有一物,如小桶而无底,非竹,非木,非金,非石……幸以告我“商曰”此至宝也,其名曰海井,寻常航海必须载淡水自随,今但以大器满贮海水,置此井于水中,汲之皆甘泉也。”“海井”的作用是
A.过滤 B.萃取
C.电渗析 D.离子交换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是“海井”将“海水”变为“甘泉”,即“海井”可以除去海水中的盐(主要成分是NaCl),没有其他条件,只能通过离子交换法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7
1
2
3
4
5
6
8
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木与木相摩则然(燃)”的“然”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B.“司 氏,掌以夫遂(青铜凹镜)取明火于日”的“夫遂”是单质
C.“著作酒醴(甜酒),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催化剂
D.“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瓷”是硅酸盐产品

9
10
7
1
2
3
4
5
6
8
解析 “木与木相摩则然(燃)”的“然”是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木材燃烧,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故A项正确;
“著作酒醴(甜酒)”,是酿酒过程,“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酵母菌,属于酶,是反应的催化剂,故C项正确;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瓷”是瓷器,属于硅酸盐产品,故D项正确。
9
10
解析 在选项给出的四种物质中CuSO4·5H2O呈蓝色,FeSO4·7H2O呈浅绿色,而ZnSO4·7H2O和KAl(SO4)2·12H2O均为无色或白色晶体。CuSO4·5H2O受热分解生成CuSO4和H2O,CuSO4呈白色;而FeSO4·7H2O受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Fe2O3呈红棕色,所以符合题意的物质是CuSO4·5H2O,即A项符合题意。
8.(2019·海南,2)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
A.CuSO4·5H2O B.FeSO4·7H2O
C.ZnSO4·7H2O D.KAl(SO4)2·12H2O
7
1
2
3
4
5
6
8

9
10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沟油不能食用,可加工制成生物柴油,生物柴油的成分与化工柴油
的成分相同
B.大豆蛋白、鸡蛋清溶液属于胶体,在加热、甲醛、饱和(NH4)2SO4溶液、
X射线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变性
C.棉花和木材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和羊毛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D.聚乳酸酯的降解和油脂皂化都是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
7
1
2
3
4
5
6
8

9
10
解析 生物柴油的成分属于酯,而化工柴油的成分属于烃,A项错误;
蛋白质溶液与饱和(NH4)2SO4溶液作用产生沉淀的现象属于盐析,而非变性,B项错误;
棉花和木材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和羊毛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C项正确;
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7
1
2
3
4
5
6
8
9
10
1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考工记》中记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
“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
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氢氧化钾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
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D.《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
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7
1
2
3
4
5
6
8

9
10
解析 A项,K2CO3与Ca(OH)2反应所得溶液为KOH溶液,正确;
C项,矾一般指硫酸盐,错误。
7
1
2
3
4
5
6
8
9
10
选项
主要成分
涉及主要化学性质
A
ZnSO4·7H2O
加热脱水生成ZnSO4
B
Fe2(SO4)3·9H2O
加热分解生成Fe2O3
C
CuSO4·5H2O
加热分解生成Cu2O
D
FeSO4·7H2O
加热分解生成Fe2O3
B组(10分钟)
1.《新修本草》是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修订本,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及涉及的主要化学性质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本题考查文献资料中的化学知识,意在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审题时抓住“绿色”“赤色”等,青矾是矾类,矾类的共同特点是硫酸盐结晶水合物。绿矾呈绿色,分解生成氧化铁,氧化铁呈红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2.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专家认为将猪肉炒熟可以杀死“非洲猪瘟”病毒
B.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白酒中混有少量的塑化剂,少量饮用对人体无害,可通过过滤除去
D.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的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非洲猪瘟”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加热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而杀死病毒,故A项正确;
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合金,是金属材料而不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项错误;
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可以通过过滤分离,塑化剂和酒精互溶,所以不能通过过滤除去,且塑化剂有毒,故C项错误;
汽油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氮的氧化物与汽油是否完全燃烧无关,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3.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熔融态的Al2O3导电、12C转化为14C都属于化学变化
B.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
四类
C.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
D.将盛有NO2气体的密封烧瓶,放入热水中气体颜色加深的变化是物理
变化

9
10
1
2
3
4
5
6
解析 A项,熔融态的Al2O3导电的同时,电解生成氧气和铝,是化学变化,12C转化为14C不是化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项,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错误;
C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项,2NO2(红棕色) N2O4(无色) ΔH<0,放入热水中,颜色加深的原因是平衡向左移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7
8
9
10
4.(2020·陕西兴平一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配方为“一硫二硝三木炭”,其中
的硝是指硝酸
B.包装食品里常有硅胶、生石灰、还原铁粉三类小包,其作用相同
C.洪灾区民众用明矾净水并用漂白粉消毒,二者化学原理相同
D.家中做卫生保洁时,不可将“84”消毒液与洁厕精(含浓盐酸)混合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配方为“一硫二硝三木炭”, 其中的硝是指硝酸钾,故A错误;
包装食品里常有硅胶、生石灰,是干燥剂,还原铁粉是还原剂防氧化,故B错误;
明矾净水是利用氢氧化铝的吸附性,用漂白粉消毒是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故C错误;
“84”消毒液与洁厕精(含浓盐酸)混合使用会生成氯气,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5.很多诗句或谚语都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雷雨发庄稼”说明有铵盐生成
B.“落汤螃蟹着红袍”涉及化学变化
C.“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涉及物理变化,后者涉及化学变化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
与胶体知识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误认为氮肥一定是铵盐,“雷雨发庄稼”涉及的反应有N2+O2
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等,不会产生铵盐,A项错误;
“落汤螃蟹着红袍”体现的是蛋白质在加热条件下发生了变性,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
“水乳交融”涉及物质的溶解,属于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涉及物质的燃烧反应,属于化学变化,C项正确;
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属于气溶胶,海市蜃楼是光线在沿直线方向穿过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形成的现象,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
B.氘、氚用作
“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
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
6.(2018·北京,6)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A.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应用化学技术
制作陶瓷
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
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

7
8
1
2
3
4
5
6
9
10
解析 B项,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雾,不是碘的升华;
C项,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鉴别KNO3和Na2SO4;
D项,明矾中的Al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7
8
1
2
3
4
5
6
9
10
8.《科技日报》和《人民网》科技栏目报道了我国科学家最近科技成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7
8
1
2
3
4
5
6
选项
科技动态
原理分析
A
近日,《德国应用化学》报道,中科大科学家制造出效率达93%的电还原CO2的催化剂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原料的平衡转化率
B
《美国陶瓷学会会刊》发表我国故宫研究院的考古成果:乾隆时期紫金釉中发现特殊晶体——亚稳相ε-Fe2O3晶体
该样品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可验证Fe3+
C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用稻壳制备出新一代铅酸电池
(铅炭电池),性能高于传统的铅酸蓄电池
铅炭电池能实现“化学能完全转化成电能”
D
《自然通讯》报道,我国石油勘探院科学家利用
富集发现“中元古代大气氧含量高于现代1%”
的质量数不同,中子数相同

9
10
7
8
1
2
3
4
5
6
解析 本题考查最新科学成果与应用,意在考查化学与社会联系能力。催化剂能提高速率,不能提高转化率,A项错误;
KSCN溶液检验铁离子,氧化铁含有Fe3+,B项正确;
能量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C项错误;
是铬元素的两种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中子数不同),D项错误。
9
10
9.CO2的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在一定条件下用NH3捕获CO2生成目标化工产品三聚氰酸的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工业生产过程中,原子利用率
为100%
B.该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C.该方法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可减少环境污染
D.该方法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7
8
1
2
3
4
5
6

9
10
解析 原子利用率= ×100%,因为产物中的水不是目标产物,所以原子利用率不是100%,A项错误;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
盐和水的反应,这个反应不属于
中和反应,B项错误;
这一办法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会引发温室效应,但不属于污染环境的气体,C项错误、D项正确。
7
8
1
2
3
4
5
6
9
10
选项
生产措施
目的
A
工业制硫酸:粉碎硫铁矿
提高反应的速率
B
合成氨:铁触媒作催化剂
提高产物的产率
C
海水提溴:热空气吹出Br2
提高Br2的纯度
D
侯氏制碱:母液循环使用
提高原料利用率
10.下列生产措施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7
8
1
2
3
4
5
6

9
10
解析 粉碎硫铁矿,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A项不符合题意;
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移动,则产物的产率不变,故B项符合题意;
热空气能吹出溴是利用溴易挥发的性质,从而除去了不易挥发的杂质,则提高了Br2的纯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
侯氏制碱:母液循环使用,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故D项不符合题意。
7
8
1
2
3
4
5
6
9
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