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轮复习30题之常识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2题;共44分)
1.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分析错误一项的是(?? )
A.?戏曲是戏剧的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话剧、歌剧有较大的自由,《变脸》就是戏曲,而川剧“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变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特技表演。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家乡人。
C.?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D.?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红楼梦》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伊索寓言》多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大多为动物。
B.?春节贴对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对年龄有不同的叫法,如七八岁换牙的孩童称为“始龀”,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为“弱冠”,八九十岁的老人可称为“耄耋”老人。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光,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周亚夫军细柳》就选自《史记》。
C.?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4.(文化长廊)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C.?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她的一首豪放词。
D.?在古代,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所不同,例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不因贵贱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的朋友叫“忘年交”等。
5.[文化长廊]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在重阳节这一天,买了些水果去看望爷爷奶奶,祝愿他们健康长寿,下午还和他们一起登高望远,插柳戴花。
B.?课文《杞人优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此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C.?节气可以指导农事安排,如: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子粒开始灌浆饱满。
D.?汉语中有很多敬辞和谦辞,例如初次见面说“久仰”,求人帮忙说“劳驾”,称呼别人的家为“贵府”。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如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令”等谦词。
C.?“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
7.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加冠”是指男子十八岁,表示成年。
B.?“文房四宝”是指书房中常备文具,指“笔、墨、纸、扇”。
C.?“命运”、“能够”、“笔直”、“什么”分别是名词、量词、形容词、代词。
D.?“尊君”与“家君”是敬称和谦称的区别,“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的书信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书信。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惠顾”属于谦辞,“赐教”“久仰”“见教”属于敬辞。
C.?《猫》——郑振铎——《郑振铎选集》——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家庭的故事》
D.?《动物笑谈》——康德拉·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狗的世家》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通过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美丽的颜色》就是一篇传记。
B.?《水经注》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春季按照时间先后划分成初春、仲春、暮春,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就是初春景色。
D.?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10.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节到了,妈妈根据“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的对联,在门窗上插了艾草和菖蒲。
B.?语文课上,小军设计了有关礼仪的竞答题,如:请人改稿称“斧正”,称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题“惠存”等。
C.?“处”有止息的意思,“处暑”代表炎热的暑期即将过去;小满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D.?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通过人物言行等重要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可适当想象和虚构。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消息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正文的结构通常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内容。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是每一则消息都必不可少的。
B.?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C.?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说来,律诗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12.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词中写到“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主要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C.?“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或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某些观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D.?“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等。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出更开始,称为“定更”。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本文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等手法生动描绘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杰出的文人。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B.?《藤野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回忆在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作品,该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因诗歌豪迈奔放,有“诗豪”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1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B.?“秋天”、“柚子”、“足球”、“学校”都是名词。
C.?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D.?古人常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令尊”,含有谦恭之意。而“萓堂”则是古代人们对母亲的称呼。
16.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著名作家,作品有《繁星》《骆驼祥子》等。
B.?《金色花》中,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C.?《再塑生命》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她是盲聋哑人。
D.?敬辞“高见”是称别人的见解,谦辞“愚见、拙见、鄙见、浅见”是称自己的见解。
17.阅读《次北固山下》,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句中,“济南”“秀气”分别是名词、动词。
B.?《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题目。
C.?《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散文集,《五猖会》是其中一篇文章。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B.?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通过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个句子有语病。
D.?“我考试失败了,妈妈不但没有责备我,而且还鼓励我努力争取下次的成功。”是个转折关系的复句。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尊、惠赠、垂爱、赐教、拙作、鄙人 。(这几个都是敬辞)
B.?“割席断交”讲的是管宁和华歆之间的故事。
C.?秋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此句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
D.?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句中的“能”是动词)
21.下面文学文化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吉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天净秋思》这首元曲采取寓情于景的写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愁思。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和杜甫称为“李杜”。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言辞,用于自称,例如称呼自己为“鄙人”。尊称是指含尊敬口吻的用语,表示尊敬,一般对人,例如称呼别人的父亲为“家君”。
2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B.?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C.?古人用语有敬辞和谦辞之分,如劳驾、惠顾、贵姓都是敬辞。
D.?《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15分)
23.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中国古典诗文中有许多表达自强不息精神的诗文。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
示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蕴含了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断进取的精神。
(2)对联是我们特有的文学形式,很多对联都在鼓励人们自强不息。请你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
(3)你班决定下午三点在教室召开主题班会,作为九年级(1)班班长的你前去邀请政教处王主任来参加,见到了王主任的你将会怎么说?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8分)
24.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说乎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
逝者如斯夫________???????
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从学习态度上来看:《<论语>十二章》“逝者如斯”的比喻,《劝学》中“黑发”与“白首”的对比,都在告诫我们要________。
②从学习方法上来看:《<论语>十二章》中,《学而》篇强调“________”《为政》篇强调“________”;而《劝学》则重在“________”。(各用文中的一个字作答)
(4)《论语》中有不少成语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选文中出现的成语。
四、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15分)
2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北师大实验中学举办第三届重阳雅集
庚子重阳,秋日温煦。第三届重阳雅集顺利举行,澄观堂中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勤肃楼六层过道里,展出了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高清印本,沉水香弥漫,雅致怡人。澄观堂内,桂花普洱茶甜香阵阵,重阳糕点令人垂涎。倪云林的山水画挂于壁间,清雅非常。九盆观赏菊列于几案,呈“山”字形,正合了本届雅集“我见青山多妩媚”的主题。
张力同学自弹自唱了一曲民谣作为开场,而后进行了诗词竞猜活动。“滋兰树蕙”项目组为猜中诗词的同学准备了惊喜小礼物——《四大名著》文件夹,赠给答题正确的同学们。
在“诗词竞猜”环节后,现场玩起了飞花令,分别以“菊”“山”为题,击鼓传“熊”,得“熊”者作答。在“咚咚”的鼓声中,校服熊传至哪位同学,则该同学吟出带“菊”或“山”字的诗句。答不出的同学,则需表演节目。
在此过程中,语文组马丽钧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菊”字的字源,还给同学们普及了“重阳”节的命名。澄观堂主吴夢盦先生为大家表演了京韵大鼓《哭黛玉》。
雅集最后,吴夢盦先生隆重介绍了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此画的高清印本由吴先生收藏在校美术馆,每年春季展览一次。今年因疫情原因,错过展期。借着本次重阳雅集,吴先生决定展出,与到场师生卧游①其间。在吴先生的讲解下,同学们细细欣赏、品味这传世之作,无不沉浸千年弥新的青山绿水中。
雅集策划者樊梅庵先生说,生平愿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一曰故人,一曰藏书,一曰名卉。是日可谓四者齐聚也。
雅集已过,欢娱苦短。所幸者:青山依旧,余情还绕。
【注释】①卧游:欣赏山水画以代游览。后亦指看内容生动的游记、图片等。
(1)文中所引“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出自(?? )写的《滕王阁序》。
A.王维
B.王安石
C.王之涣
D.王昌龄
E.王勃
F.王绩
(2)现场的“诗词竞猜”十分精彩,也请你加入其中,在以下十二个字中找出一句与重阳节有关的五言唐诗:
菊
重
就
东
待
还
阳
来
采
花
黄
瘦
(3)飞花令环节中,你接到了校服熊,下面请你参与作答,吟出带“菊”或“山”字的诗句:(不得出现本试卷中已有诗词)
(4)《红楼梦》中也有众人赏菊吟诗的情节。林黛玉所吟诗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中,使用了________(诗人)的典故,他是东晋著名的隐逸诗人,性喜菊花。
(5)雅集后,俞文同学为此重阳盛事撰写了一则上联:“长歌一曲,高山流水有深意”,但对于下联仍有疑虑。请你在下列联语中选择最符合主题且工整的一项:(?? )
A.短笛一曲,静水流深无知音
B.馨香一瓣,翠岭黄花有清
C.馨香满堂,翠岭黄花如故人
D.馨香满堂,静水流深有清音
五、诗歌鉴赏(共2题;共12分)
26.阅读下面古诗,根据提示或情境,完成相关题目。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②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③更无瓶。
【注释】①畴:已耕种的田地 ②摩:碰撞、摩擦 ③甑: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第三联的“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7.根据知识卡片和对诗意的理解,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白诗
《南湖早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时节明媚动人的秀丽风光。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情绪。
关于律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每首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同,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①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②生。
???????????????? , ???????????????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返照:阳光倒影。②水蘋:水上浮萍。③不道:不是说。
(1)填在诗中空缺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檐前紫燕萦乡梦,叶底黄莺赋歌谣。
B.燕语莺啼催晓梦,鸡鸣蝶舞绕花丛。
C.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D.雏莺呖呖鸣迟早,紫燕翩翩抚笑颦。
(2)此诗与《钱塘湖春行》写的都是早春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六、综合题(共2题;共9分)
28.某中学决定开展一次语文日活动,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标语栏)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________
(2)(故事会)古时很多名人的读书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广为传颂。请选出下面的读书故事物不相符的一项(? )
A.韦编三绝——孔子
B.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C.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D.凿壁偷光——张衡
(3)(交流间)为了推进全市“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
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赞同甲:________
赞同乙:________
29.“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下面的活动围绕“信”展开,请你根据提示完成。
(1)感知内涵:有同学搜集了如下名言警句准备参加“人无信不立”的演讲会,名言警句中不符合主题的一项是( )
①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A.②③
B.①④
C.③⑤
D.②④
(2)制作诚信人物故事卡片,为主要人物建立档案。请你补全表格中的内容。
诚信人物故事卡
人物
出处
成语故事
主题
点评
①________
《史记·商君列传》
徙木立信
家国之信
轻诺必寡信
季布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②________
立身之信
言必信,行必果
答案:①…………….(人物)②…………….(成语故事)。
七、书写(共1题;共5分)
30.请仔细观察左边的字帖,从中挑出八个不同的汉字并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C.《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的小说。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重要作家作品、古代科举、官职、典故、书法、称谓等等。知识复杂零碎,考生要注重平时积累,多阅读、多总结、多记忆。
2.【答案】 A
【解析】【分析】A. 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所以选项中的“真实的故事”是错误的;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答案】 B
【解析】【分析】B.《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重要作家作品、古代科举、官职、典故、书法、称谓等等。知识复杂零碎,考生要注重平时积累,多阅读、多总结、多记忆。
4.【答案】 D
【解析】【分析】D.“忘年交”表述错误,不因贵贱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不因岁数、辈分差距而改变深厚情谊的朋友叫忘年交。
故答案为:D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重要作家作品、古代科举、官职、典故、书法、称谓等等。知识复杂零碎,考生要注重平时积累,多阅读、多总结、多记忆。
5.【答案】 A
【解析】【分析】A.插柳戴花是清明节的习俗,重阳节应该是赏菊赋诗、插茱萸。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6.【答案】 B
【解析】【分析】B.“令”是敬词,不是谦词。如:“令尊”用来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7.【答案】 D
【解析】【分析】A.“十八岁”有误,古时“加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B.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没有“扇”;
C.“能够”是动词,并非量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8.【答案】 B
【解析】【分析】B.“惠顾”属于敬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9.【答案】 D
【解析】【分析】D表述不正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形式固定,格律严密的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0.【答案】 B
【解析】【分析】A.这些习俗是端午节的;
C.“小满”指北方(特别是中原一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D.传记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不允许想象和虚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1.【答案】 A
【解析】【分析】A.“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是每一则消息都必不可少的”错误,标题、导语、主体是每一则消息必不可少。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可有可无。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交代事件的结果,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2.【答案】 C
【解析】【分析】C.《岳阳楼记》作者是范仲淹,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13.【答案】 D
【解析】【分析】D. “后来泛指杰出的文人”有误。改为:“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故答案为:D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14.【答案】 C
【解析】【分析】刘禹锡,因诗歌豪迈奔放,被白居易推赞为“诗豪”。王维被人们称呼为“诗佛”。
故答案为:C
【点评】唐朝的每一位著名诗人几乎都有一个雅号。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等,这些都需要考生强化记忆。
15.【答案】 D
【解析】【分析】D.“称自己的父亲为‘令尊’”有错。古人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含有谦恭之意。“令尊”是对对方的父亲的敬称。“萱堂”意思是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选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6.【答案】 A
【解析】【分析】A.《繁星》是冰心的作品,不是老舍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7.【答案】 A
【解析】【分析】A表达有误,“次”意思是“停泊”。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8.【答案】 A
【解析】【分析】A.“秀气”是形容词。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还考查辨析词性的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9.【答案】 D
【解析】【分析】“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复句,故D错误,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平时要注意识记与积累。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语法知识,单句、复句的常识要识记。
20.【答案】 A
【解析】【分析】A.拙作、鄙人是谦辞。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21.【答案】 D
【解析】【分析】D.“家君”是称自己的父亲,是谦称;称别人的父亲应该用“令尊”;
故答案为:D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22.【答案】 A
【解析】【分析】A.《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其中“天净沙”是曲牌名。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化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二、语言表达
23.【答案】 (1)示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坚定信心。示例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蕴含着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不遗余力地追求探索的精神。
(2)示例:十年寒窗苦读铸就辉煌
(3)王主任:您好!我是九年级(1)班的班长,受全班同学的委托邀请您来我班参加下午三点召开的“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班会,期待您的光临指导!
【解析】【分析】(1)考查名句积累和语句赏析。开放类试题,选择一则表达自强不息的诗文,结合句意分析含义即可。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包含着诗人誓要登上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志趣与抱负。
(2)考查拟写对联。开放类试题,与上联格式相同,语义相关,符合对联的平仄要求即可。如:早晚勤习不辍书写人生。
(3)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表意清晰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拟写时,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王主任,您好!”,然后是自我介绍“我是九年级(1)班班长”,然后表明目的,邀请对方参加本班举行的“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班会。注意表明班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最后表达希望其光临指导之意。语意明确,语气真诚有礼。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坚定信心。示例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蕴含着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不遗余力地追求探索的精神。 ⑵ 示例:十年寒窗苦读铸就辉煌 ⑶ 王主任:您好!我是九年级(1)班的班长,受全班同学的委托邀请您来我班参加下午三点召开的“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班会,期待您的光临指导!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和赏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诗歌的阅读,掌握常见的名句,并且要了解其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要结合要求,准确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考生要了解和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结合题干的要求,紧扣主题,按照上联的内容和结构特点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考生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和主题,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楚,注意说话要得体,要有礼貌,语气真诚诚恳。
三、文言文阅读
24.【答案】 (1)同“悦”,愉快,高兴;跟随;这;才
(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3)珍惜时间(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习;思;勤
(4)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答出任意三个即可)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不是很快乐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高兴;②句意为: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们学习。从,跟随;③句意为: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斯,这;④句意为: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方,才。
(2)重点词语:①而,表转折;愠,生气,恼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②而,表转折;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3)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要珍惜时间。②根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习”的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思”的重要;“三更灯火五更鸡”“黑发不知勤学早”强调“勤”的重要性。
(4)出自《论语》十二章选文的成语有: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温故知新、三十而立、匹夫不可夺志。
故答案为:⑴1、同“悦”,愉快,高兴
2、跟随
3、这
4、才
⑵ 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⑶1、珍惜时间(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2、习
3、思
4、勤
(4) 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答出任意三个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即可。
(4)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所给句子,根据积累的成语知识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论语》十二章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们学习,发现他们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劝学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四、现代文阅读
25.【答案】 (1)E
(2)还来就菊花
(3)有“菊”字或“山”字即可
(4)陶渊明
(5)C
【解析】【分析】(1)考查筛选概括能力。阅读文段一,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随后,新冠肺炎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迅速传播”,“截至2020年10月28日,全球已有44,145,001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人”,根据以上语句可提炼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迅速、诊人数众多的特点。(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根据“另一项研究观察了新冠病毒感染后4个月病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发现新冠病毒特异抗体会在病毒感染后快速升高并在4个月内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分析,“张先生在痊愈四个月后体内的抗体就会完全消失”错误。
B.根据“发现新冠病毒特异抗体会在病毒感染后快速升高并在4个月内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分析,虽然新冠病毒特异抗体会在4个月内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并不是无须防护。
C.根据“新冠病毒特异抗体会在病毒感染后快速升高并在4个月内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分析,“张先生还是有再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的,需要继续加以防护”。
故选C。(3)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归纳概括题的解题思路:①认真阅读,理解文意;②抓住文中重点的词语或句子提炼概括。重点的词句包括: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阅读材料三,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全球新冠疫情形势出现的分化情况,第二段具体介绍了亚洲国家和欧美地区的疫情状况。根据“由于亚洲国家在早期迅速采取行动遏制疫情,并坚持抗疫,日均新增感染病例处于较低水平;而欧美国家民众已呈现出对控制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放松的迹象,阻止第二波疫情的蔓延变得更加复杂”提炼概括主要内容,即:亚洲国家疫情控制较稳定;欧美地区防疫放松,阻止第二波疫情的蔓延变得更加复杂。
(4)?根据是东晋著名的隐逸诗人,性喜菊花,可以推断出是陶渊明 。
(5)考查补充对联。对联书写格式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平声:一、二声; 仄声:三、四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根据“仄起平落”的原则,“赏”为三声,是仄声,排除B项。根据内容“生平愿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一曰故人,一曰藏书,一曰名卉。是日可谓四者齐聚也”分析,排除A项。根据上联“高山流水”分析,下联“翠岭黄花”与之相对更恰当。故选C。
?
故答案为:⑴ 1、传播速度快 2、确诊人数多 ⑵C⑶ 亚洲国家疫情控制比较稳定,欧美国家对疫情控制不力,出现第二轮爆发的迹象。 (4)? 陶渊明(5)C
【点评】⑴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注意对选项的内容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从而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容,注意对材料的主题思想的把握,要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要求考生熟记基本的作家典故。平时要注意积累总结常考的文学文化常识。
(5)本题考查根据上联选择最符合主题且工整的下联,要求考生了解关于对联的文化常识,上下联需要结构和内容相对应。
五、诗歌鉴赏
26.【答案】 遥:指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通过对人的对话和鸟受惊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因下雨而带来丰收希望的喜悦心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此句要求从词语角度赏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对关键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意思是河两岸的行人隔着宽阔的河面兴奋地大声说着话,那鹭鸟因为自己栖息的树枝折断突然惊惧而飞。前句写人的活动,一个“遥”表现了相隔的距离远,正因为远,所以说话的声音很大,这样自然就惊起了栖息的鹭。水面相隔之远,却依旧要大声的叙说,侧面表现出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一个“忽”字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摧枝”突出了它们惊慌的程度,形象地写出了鹭惊惧而飞的情形。
故答案为:遥:指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通过对人的对话和鸟受惊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因下雨而带来丰收希望的喜悦心情。
【点评】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贴切、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27.【答案】 (1)C
(2)此诗表达了诗人被贬谪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绪;《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关于白诗”知识卡片的内容“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和“关于律诗”中的“每首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可以确定,所填句为对偶句,所写内容为“白雁”和“黄鹂”,最后一个字要与“明”“生”“情”同韵。
(2)“年年衰病减心情”,表现了诗人被贬谪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绪。因此,诗中所绘美景可谓是以美景衬托忧郁而越发忧郁。《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描绘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1)C
(2) 此诗表达了诗人被贬谪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绪;《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古诗词默写一般分为直接型默写题和理解型默写题。直接型默写题给出诗文的上半句或下半句,要求默写出下半句或上半句。理解型默写则是给出了内容方面的提示,根据提示默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无论是哪种题型的默写,都需要学生不仅要背诵准确,而且要通晓其意。
(2)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六、综合题
28.【答案】 (1)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
(2)D
(3)示例一:甲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外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示例二:乙展现了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只有家人一起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
【解析】【分析】(1)本题需围绕主题“少年正是读书时”来拟写。示例:快乐读书,其乐无穷。用书籍开启智慧,让智慧点亮人生。
(2)D.凿壁偷光——匡衡;故选D。
(3)海报甲展现的是师生同读,海报乙展现的是亲子阅读,欣赏哪一幅均可。示例:更欣赏海报甲:海报甲里面,老师和几位同学共同读书,有的同学和老师在交流,有的在读自己喜欢的书,整体氛围非常和谐,而且有老师的参与,更有利于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符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因此更欣赏海报甲。更欣赏海报乙:海报乙里面,是一家三口共同阅读,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最深的,这幅海报最有利于展现中小学阅读素养的提升,因此更欣赏海报甲。
故答案为:(1)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
(2)D
(3)1、示例一:甲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外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2、示例二:乙展现了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只有家人一起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
【点评】(1)此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其拟写要求与拟定活动主题的要求是一样的:扣住主要活动内容,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其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优美,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句子的逻辑等(如:对偶句、排比句、短句子等)。??
(2)本题考查对成语故事的积累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平时对成语故事积累的多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容易了。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徽标类题答题技巧:要求认真审题,整体看图。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29.【答案】 (1)D
(2)商鞅;一诺千金 或 季子重诺 或 季布一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言的理解。
①③⑤三句都强调了“信”的重要性;
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强调的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了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故选D。(2)此题考查的是知识的积累。①“徙木立信”说的是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就兑现诺言的故事。“徙木立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②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相传在秦末汉初,有一个人叫季布,重承诺、守信用,把信用当做生命一样珍惜,楚地人多流传“得黄金百,不如季布一诺。”随后 “季布一诺”“一诺千金”便流传下来。
故答案为:⑴D⑵ 1、商鞅 2、一诺千金 或 季子重诺 或 季布一诺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言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名言,理解名言的内容红日主旨,结合题干的要求,活动主题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阅读,注意对知识的积累,要结合题干的要求选择准确的内容作答。
七、书写
30.【答案】 示例:疾走直诣宝山可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体临摹。字帖的字从右往左分别为:疾走 直诣宝山 可息 尔后因静 多宝塔品 身心 禅定 忽见宝塔。从中任意写八个不同的汉字即可。因为要求书写用正楷,注意不要连笔,别有错字。
故答案为:示例:疾走直诣宝山可息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并能够认清书法作品的字形,尤其以作品中繁体字和艺术写法能否准确分辨为前提。其次,要注意书写顺序,古人写字的习惯是自右而左,但书写时,一定要按照现代人的书写习惯:自左而右进行书写。再次,要注意书写时一定要做到正确、工整、美观及用简化楷体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