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检测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检测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05 21: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原始的大气层中没有的气体是(  )
A.氢气 B.甲烷 C.水蒸气 D.氧气
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的化石证据是(  )
A.恐龙 B.三叶虫 C.始祖马 D.始祖鸟
3.关于生命的起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存在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B.现代地球上不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C.米勒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等有机物
D.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4.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中其他星球”的推测。他们的依据是(  )
A.在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不可能形成有机物
C.在其他星球上已经发现了生命
D.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为该推测提供了证据
5.生命的起源现今仍有不同的假说。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化学物质而来的。当时的条件是(  )
①地球表面温度已经降低②地球内部温度仍然很高③火山活动频繁,形成原始大气
④原始大气中有相当数量的氧存在⑤地球表面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6.原始生命的代谢类型可能是(  )
A.自养需氧开型 B.异养需氧型
C.自养厌氧型 D.异养厌氧型
7.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先河,该事例成功支持了生命起源的 (  )
A.无机物→有机小分子阶段 B.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阶段
C.有机大分子→独立体系阶段 D.独立体系→原始生命阶段
8.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顺序是(  )
①简单的无机小分子合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②简单的有机小分子聚合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
③有机大分子形成原始生命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9.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所示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释放的水蒸气是形成雨水的重要条件
D.④内收集到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10.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 C.原始森林 D.原始陆地
11.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
A.化石证据 B.遗传证据 C.胚胎学证据 D.解剖证据
12.生物之间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就近。下列动物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蝾螈 B.丹顶鹤
C.川金丝猴 D. 扬子鳄
13.剪纸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下列剪纸图案所示动物最低等的是(  )
A. B.
C. D.
14.下列植物类群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正确排序是(  )
①苔藓植物 ②种子植物 ③藻类植物 ④蕨类植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15.如图所示,在两个不同层中,发现了A、B两种生物的化石,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形体大
C.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D.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
16.如图表示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中①、②和③依次代表(  )
A.鸟类、爬行类、两栖类 B.爬行类、两栖类、鸟类
C.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D.鸟类、两栖类、爬行类
17.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原始单细胞动物 D.线形动物
18.学习了生物的进化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总是从小型到大型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C.始祖鸟化石表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
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19.下列生物名称中都含有“鱼”字,但并不都是鱼,而是分属于不同类群。如果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鳄鱼 ②章鱼 ③鲸鱼 ④带鱼 ⑤娃娃鱼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⑤③①
20.关于生物进化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不同地层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
B.通过生物大分子的比较,不可能知道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通过对化石的纵向比较和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观点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变成深色
B.长期使用农药使害虫数量增加,是因为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抗药性变异
C.长颈鹿的“长颈”变异不会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竹节虫的身体酷似竹枝,这是发生了有利变异的结果
22.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栖息其中,调查其数量所得的结果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所得的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白色毛色是一种不利于其生存的保护色
B.深灰色兔一定是由浅灰色兔基因突变而来
C.由甲到乙的变化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D.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黑色兔
23.下面有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态环境对生物变异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24.费尔南迪纳岛海岸风浪巨大,生活在这里的鸬鹚(又叫“鱼鹰”)翅膀退化,全身羽毛紧贴皮肤,具有发达的脚璞,主要以鳗鱼、章鱼和底栖鱼类为食。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岛屿上翅膀退化的鸬鹚生存机会大 B.羽毛紧贴皮肤和脚蹼发达利于游泳
C.鸬鹚翅膀退化属于不利变异 D.鸬鹚食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5.我国的金鱼、菊花等动植物都有许多品种,这些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其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  )
A.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人 B.巨大的繁殖力,人
C.巨大的繁殖力,环境条件 D.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环境条件
26.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 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三叶草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能量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B.为了对抗寒冷的环境,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变异
C.不耐寒的三叶草个体被自然淘汰
D.三叶草耐寒性的增强是寒冷环境对三叶草定向选择的结果
27.在关于物种进化原因的各种解释中,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关键词,正确的组合是(  )
①物种不变 ②过度繁殖 ③用进废退 ④生存竞争 ⑤遗传变异 ⑥适者生存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二.解答题(共4小题)
28.现代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科学家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用生物“进化树”(如图所示)形象简明地表示了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进化树中鲫鱼及其树枝以上所标注的动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是身体背部有   。
(2)标号②代表的动物,其发育类型属于   。
(3)进化树上标出的最高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   。
(4)大熊猫在进化树上作为最高等的动物类群,和人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都属于   纲动物。
(5)观察进化树,你获取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丹顶鹤由扬子鳄直接进化而来
B.珙桐与桫椤的亲缘关系较海带近
C.标号③代表的植物,其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D.生物进化遵循由水生到陆生、单细胞到多细胞、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9.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   ,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   。
(2)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   。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   ,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有机   (填“大”或“小”)分子物质。
(4)生命起源的   学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5)米勒实验说明了   。
30.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图分析回答:
(1)树根处A生活在   。
(2)A由于营养方式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这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分别是   。
(3)写出鱼类及比鱼类高等的几类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有代号的要求写代号)   。
(4)写出图中蝗虫所在门的动物的主要特征   。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在形态结构上进化的趋势是   。
31.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项目/数据/类型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是   ,而选择是   的。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检测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原始的大气层中没有的气体是(  )
A.氢气 B.甲烷 C.水蒸气 D.氧气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大气的成分,据此解答.
【解答】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即可解答本题.此题的关键点: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
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的化石证据是(  )
A.恐龙 B.三叶虫 C.始祖马 D.始祖鸟
【分析】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解答】解: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化石,始祖鸟既具有鸟类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与爬行动物相同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它是一种从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类群。“始祖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故选:D。
【点评】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
3.关于生命的起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存在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B.现代地球上不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C.米勒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等有机物
D.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答】解:A、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A错误;
B、现代地球已经不具备原始地球当时的条件了,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B正确;
C、美国学者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等小分子的有机物,C错误;
D、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因此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D错误。
故选:B。
【点评】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要重点掌握。
4.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中其他星球”的推测。他们的依据是(  )
A.在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不可能形成有机物
C.在其他星球上已经发现了生命
D.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为该推测提供了证据
【分析】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答】解:在众多的生命起源的观点中,就有一种是“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观点。“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推测虽然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但是也有了一些证据。如陨石中发现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最近发现火星除两极有少量冰以外,深处还埋有水等。都能够证明“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观点。
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和闪电,人工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可能形成有机物,证明的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而不是“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观点。目前在其它星球上还没发现了原始生命。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着许多观点,学习时应该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5.生命的起源现今仍有不同的假说。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化学物质而来的。当时的条件是(  )
①地球表面温度已经降低
②地球内部温度仍然很高
③火山活动频繁,形成原始大气
④原始大气中有相当数量的氧存在
⑤地球表面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分析】对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故选:D。
【点评】原始地球的客观条件是原始生命起源的必要条件,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存在。
6.原始生命的代谢类型可能是(  )
A.自养需氧开型 B.异养需氧型
C.自养厌氧型 D.异养厌氧型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生命起源的四个阶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进行的。
【解答】解: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刚形成的原始生命,体内不含叶绿素,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营养方式是异养的可能性较大,又因为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生命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它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异养厌氧型。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
7.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先河,该事例成功支持了生命起源的 (  )
A.无机物→有机小分子阶段
B.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阶段
C.有机大分子→独立体系阶段
D.独立体系→原始生命阶段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据此解答.
【解答】解: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
故选:B。
【点评】重点掌握化学起源学说的四个阶段,了解结晶牛胰岛素的知识,结合题意,即可正确解答.
8.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顺序是(  )
①简单的无机小分子合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②简单的有机小分子聚合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
③有机大分子形成原始生命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据此解答。
【解答】解: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即①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②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③从有机大分子物质聚变为独立的体系→从独立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A正确。
故选:A。
【点评】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但是绝大多数实验只是集中在第一阶段。
9.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所示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释放的水蒸气是形成雨水的重要条件
D.④内收集到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分析】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解答】解: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大分子蛋白质,可见D错误。
故选:D。
【点评】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10.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 C.原始森林 D.原始陆地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原始海洋。
11.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
A.化石证据 B.遗传证据 C.胚胎学证据 D.解剖证据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解答】解: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故选:A。
【点评】知道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2.生物之间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就近。下列动物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蝾螈 B.丹顶鹤
C.川金丝猴 D. 扬子鳄
【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黑猩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为哺乳动物。
【解答】解:蝾螈为两栖动物,丹顶鹤属于鸟类,扬子鳄是爬行动物,黑猩猩属于哺乳动物,川金丝猴是哺乳动物,它们都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因此,黑猩猩与川金丝猴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13.剪纸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下列剪纸图案所示动物最低等的是(  )
A. B.
C. D.
【分析】图中A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B蛇属于爬行动物;C是鸟属于鸟类;D是马属于哺乳动物。
【解答】解: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因此在生物的进化中,以上动物最低等的是A蝴蝶,最高等的是D马。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的分类。
14.下列植物类群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正确排序是(  )
①苔藓植物 ②种子植物 ③藻类植物 ④蕨类植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
【解答】解:如图生物进化树: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划分,生殖多为低等的孢子生殖,是最低等的植物。因此,植物的类群由低等到高等依次为:③藻类植物、①苔藓植物、④蕨类植物、②种子植物。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15.如图所示,在两个不同层中,发现了A、B两种生物的化石,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形体大
C.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D.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图示中B位于较古老的地层,A位于较晚近的地层。
【解答】解: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由图知,B位于较古老的地层,A位于较晚近的地层,即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较晚,说明A的结构比B的结构复杂、高等。但是不能说明物种A一点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也不能说明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形体大。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如图表示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中①、②和③依次代表(  )
A.鸟类、爬行类、两栖类 B.爬行类、两栖类、鸟类
C.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D.鸟类、两栖类、爬行类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解答】解:生物进化系统树如图:
由图可知,题干中的:①两栖类、②爬行类、③鸟类。
故选:C。
【点评】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生物进化树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7.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原始单细胞动物 D.线形动物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
【解答】解:如图生物进化树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
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原始单细胞动物,它们的结构简单,整个身体都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最早出现的动物是原始的单细胞的动物。
18.学习了生物的进化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总是从小型到大型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C.始祖鸟化石表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
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分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2)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的进化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单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由小型到大型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A错误;
B、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化石直接反应了生物的存在、生物的结构、生物的生活特点。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正确;
C、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B正确;
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9.下列生物名称中都含有“鱼”字,但并不都是鱼,而是分属于不同类群。如果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鳄鱼 ②章鱼 ③鲸鱼 ④带鱼 ⑤娃娃鱼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⑤③①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
【解答】解:如图生物进化树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题干中的②章鱼属于软体动物,④带鱼属于鱼类,⑤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①鳄鱼属于爬行动物,③鲸鱼属于哺乳动物。所以,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为②④⑤①③。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20.关于生物进化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不同地层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
B.通过生物大分子的比较,不可能知道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通过对化石的纵向比较和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分析】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②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解答】解:A、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正确;
B、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比较,可以知道这些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错误;
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印迹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正确;
D、对化石的纵向比较和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正确。
故选:B。
【点评】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
2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观点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变成深色
B.长期使用农药使害虫数量增加,是因为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抗药性变异
C.长颈鹿的“长颈”变异不会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竹节虫的身体酷似竹枝,这是发生了有利变异的结果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解:A、是污染的环境对桦尺蛾的体色进行了选择,而不是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变成了灰色,A错误;
B、实验证明,害虫原来就存在着抗药性比较强的个体,并不是农药使害虫个体产生了抗药性,B错误;
C、长颈鹿的颈特别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长颈”变异不会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C正确;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自然选择的过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特别是生物进化是自然环境已经对存在的变异进行选择了。
22.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栖息其中,调查其数量所得的结果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所得的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白色毛色是一种不利于其生存的保护色
B.深灰色兔一定是由浅灰色兔基因突变而来
C.由甲到乙的变化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D.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黑色兔
【分析】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解答】解:A、白色兔不适应环境逐渐被淘汰;黑兔适应环境,生存下来,A错误;
B、兔子体色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浅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而乙图中,黑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由甲到乙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最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D错误。
故选:C。
【点评】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3.下面有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态环境对生物变异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解:A、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正确;
B、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B正确;
C、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C错误;
D、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D正确。
故选:C。
【点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4.费尔南迪纳岛海岸风浪巨大,生活在这里的鸬鹚(又叫“鱼鹰”)翅膀退化,全身羽毛紧贴皮肤,具有发达的脚璞,主要以鳗鱼、章鱼和底栖鱼类为食。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岛屿上翅膀退化的鸬鹚生存机会大
B.羽毛紧贴皮肤和脚蹼发达利于游泳
C.鸬鹚翅膀退化属于不利变异
D.鸬鹚食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解:AD、费尔南迪纳岛海岸风浪巨大,生活在这里的鸬鹚翅膀退化,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生存机会大,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D正确;
B、羽毛紧贴皮肤和脚蹼发达利于游泳,适于生存,B正确;
C、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鸬鹚翅膀退化属于有利变异,C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5.我国的金鱼、菊花等动植物都有许多品种,这些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其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  )
A.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人
B.巨大的繁殖力,人
C.巨大的繁殖力,环境条件
D.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环境条件
【分析】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是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解答】解: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所以金鱼、菊花品种众多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形成不同品种的内因(基础)是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外因(外界因素)是人。
故选:A。
【点评】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26.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 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三叶草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能量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B.为了对抗寒冷的环境,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变异
C.不耐寒的三叶草个体被自然淘汰
D.三叶草耐寒性的增强是寒冷环境对三叶草定向选择的结果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它不能表明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只能说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新的环境。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选选择是定向的,是寒冷的环境选择了耐寒性的三叶草生存下来,不是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变异,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7.在关于物种进化原因的各种解释中,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关键词,正确的组合是(  )
①物种不变 ②过度繁殖 ③用进废退 ④生存竞争 ⑤遗传变异 ⑥适者生存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⑥
【解答】解: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即过度繁殖;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故选:B。
【点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二.解答题(共4小题)
28.现代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科学家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用生物“进化树”(如图所示)形象简明地表示了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进化树中鲫鱼及其树枝以上所标注的动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是身体背部有 有脊柱 。
(2)标号②代表的动物,其发育类型属于 变态发育 。
(3)进化树上标出的最高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 珙桐 。
(4)大熊猫在进化树上作为最高等的动物类群,和人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都属于 哺乳 纲动物。
(5)观察进化树,你获取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一项是 A 。
A.丹顶鹤由扬子鳄直接进化而来
B.珙桐与桫椤的亲缘关系较海带近
C.标号③代表的植物,其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D.生物进化遵循由水生到陆生、单细胞到多细胞、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的进化,可结合进化树来作答。
【解答】解:(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有脊柱。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件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没有脊柱。进化树中鲫鱼及其以上树枝上所标注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身体背部有脊柱。
(2)标号②代表的动物两栖类其发育类型属于变态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异,为变态发育。
(3)珙桐又叫“中国鸽子树”、鸽子树,属于蓝果树科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我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世界上著名的观赏树种。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每年四、五月间,珙桐树盛开繁花,它的头状花序下有两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六至十五厘米,宽三至八厘米,如白绫裁成,美丽奇特,好像白鸽舒展双翅;而它的头状花序象白鸽的头,因此珙桐有“中国鸽子树”的美称。属于被子植物。
(4)大熊猫是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5)扬子鳄为爬行动物,而丹顶鹤属于鸟类,因此A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1)有脊柱;(2)变态发育;(3)珙桐;(4)哺乳;(5)A
【点评】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29.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 原始大气 ,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 氧气 。
(2)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 闪电 。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 原始海洋 ,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有机 小 (填“大”或“小”)分子物质。
(4)生命起源的 化学起源 学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5)米勒实验说明了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
【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米勒实验装置中的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
(2)正负电机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里的闪电。
(3)B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中,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5)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
(1)原始大气;氧气;
(2)闪电;
(3)原始海洋;小;
(4)化学起源;
(5)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点评】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30.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图分析回答:
(1)树根处A生活在 原始海洋 。
(2)A由于营养方式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这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分别是 界;界 。
(3)写出鱼类及比鱼类高等的几类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有代号的要求写代号) 鱼类→③→①→鸟类和② 。
(4)写出图中蝗虫所在门的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附肢分节 。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在形态结构上进化的趋势是 从简单到复 。
【分析】如图生物进化树:

【解答】解:(1)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因此树根处A原始生命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A由于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植物界和动物界。
(3)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的鱼类→古代的两栖类→古代的爬行类→古代的鸟类和古代的哺乳类。所以鱼类及比鱼类高等的几类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鱼类→③→①→鸟类和②。
(4)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主要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身体分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在形态结构上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故答案为:(1)原始海洋;(2)界;界;(3)鱼类→③→①→鸟类和②;(4)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附肢分节;(5)从简单到复杂
【点评】生物的进化历程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31.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项目/数据/类型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 变异 现象。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是 不定向 ,而选择是 定向 的。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D 。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4)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生物具有保护色可以不易被其它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
【解答】解:(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体现了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因此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因此,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保护色是深色;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保护色为浅色. 因此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动物的保护色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不定向,而选择是定向的.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的不同。其中灰色、白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而褐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最终活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的,而褐色的较少,故选D。
故答案为:
(1)变异;
(2)自然选择;
(3)不定向;定向
(4)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