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三角形
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
cm和7
cm,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A.
3
cm
B.
4
cm
C.
7
cm
D.
11
cm
2.已知三条线段的比是:①1:3:4;②1:2:3;③1:4:6;④3:3:6;⑤6:6:10;⑥3:4:5.其中可构成三角形的有(
)个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 )
A.
2cm
B.
3cm
C.
4cm
D.
5cm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之比为2:3:4,则与之对应的三个内角度数之比为(?????
).
A.
4:3:2
B.
3:2:4
C.
5:3:1
D.
3:1:5
5.如图所示,在△ABC中,∠B=40°,∠A=50°,将其折叠,使点A落在CB边上A′处,折痕为CD,则∠A′DB的度数为(
)
A.
40°
B.
30°
C.
20°
D.
10°
6.如图,△ACB≌△,∠ACA′=30°,则∠BCB′的度数为(
)
A.
20°
B.
30°
C.
35°
D.
40°
7.如图,亮亮书上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依据是(
)
A.
B.
C.
D.
8.如图,小亮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
)
A.
带①去
B.
带②去
C.
带③去
D.
带①和②去
9.如图(1),已知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及一条直角边重合.将△ACB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的位置,其中交直线AD于点E,分别交直线AD、AC于点F、G,则在图(2)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
5对
B.
4对
C.
3对
D.
2对
10.如图,△ABE、△ADC和△ABC分别是关于AB,AC边所在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若∠1:∠2:∠3=7:2:1,则∠α的度数为(
).
A.
126°
B.
110°
C.
108°
D.
90°
二、填空题
11.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________;当周长是5的倍数时,第三边长为________.
12.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________对
13.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5,1+2x,8,则x的取值范围是
.
14.如图,△ABC≌△DEF,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写出x=
.
15.在△ABC中,AB=BC,∠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BE=BF,连结AE,EF和CF,此时,若∠CAE=30°,那么∠EFC=_______.
16.如图,已知AC=DB,要使△ABC≌△DCB,则需要补充的条件为_____.
17.如图,AC=BC,DC=EC,∠ACB=∠ECD=90°,且∠EBD=38°,则∠AEB=________.
18.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 度.
三、解答题
19.在△ABC中,AB=2BC,AD、CE分别是
BC、AB
边上的高,试判断
AD和
C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0.如图,已知∠A=20°,∠B=27°,AC⊥DE,求∠1,∠D的度数.
21.已知在△ABC中,∠A:∠B:∠C=2:3:4,CD是∠ACB平分线,求∠A和∠CDB度数.
22.
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BAC=90°,∠DAE=90°,B,C,D
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BD=CE.
23.(1)如图,在△ABC中,∠B=40°,∠C=80°,AD⊥BC于D,且AE平分∠BAC,求∠EAD的度数.
(2)上题中若∠B=40°,∠C=80°改为∠C>∠B,其他条件不变,请你求出∠EAD与∠B、∠C之间的数列关系?并说明理由.
24.如图所示,已知AE⊥AB,AF⊥AC,AE=AB,AF=AC求证:(1)EC=BF;(2)EC⊥BF.
25.如图1,OP是∠MON的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并将添加的全等条件标注在图上.
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2,在△ABC中,∠ACB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和∠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求∠EFA的度数;
(2)在(1)的条件下,请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在△ABC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
1
)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试问在(2)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三角形
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
cm和7
cm,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A.
3
cm
B.
4
cm
C.
7
cm
D.
11
cm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设第三边长为xc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
7-3<x<7+3,
解得:4<x<10,
故答案为C.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2.已知三条线段的比是:①1:3:4;②1:2:3;③1:4:6;④3:3:6;⑤6:6:10;⑥3:4:5.其中可构成三角形的有(
)个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条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求解.
【详解】解:①设三条线段分别为x,3x,4x,则有x+3x=4x,不符合三角形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故不可构成三角形;
②设三条线段分别为x,2x,3x,则有x+2x=3x,不符合三角形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故不可构成三角形;
③设三条线段分别为x,4x,6x,则有x+4x<6x,不符合三角形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故不可构成三角形;
④设三条线段分别为3x,3x,6x,则有3x+3x=6x,不符合三角形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故不可构成三角形;
能构成三角形的是⑤⑥.
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本题利用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求解,掌握该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 )
A.
2cm
B.
3cm
C.
4cm
D.
5cm
【答案】B
【解析】
【分析】
设大小处于中间的边长是xcm,则最大的边是(x+1)cm,最小的边长是(x-1)cm,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即可求得x,进而求解.
【详解】设大小处于中间的边长是xcm,则最大的边是(x+1)cm,最小的边长是(x?1)cm.
则(x+1)+x+(x?1)=12,
解得:x=4,
则最短的边长是:4?1=3cm.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周长,适当的设三边长是关键.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之比为2:3:4,则与之对应的三个内角度数之比为(?????
).
A.
4:3:2
B.
3:2:4
C.
5:3:1
D.
3:1:5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外角和为,三角形内角和为,即可求解.
【详解】设三个外角分别为2x,3x,4x,三角形外角和为360°,
所以2x+3x+4x=360°,
所以x=40°,
所以三个外角是80°,120°,160°,
所以对应内角比为5:3:1,
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和和内角和的相关知识,掌握该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如图所示,在△ABC中,∠B=40°,∠A=50°,将其折叠,使点A落在CB边上A′处,折痕为CD,则∠A′DB的度数为(
)
A.
40°
B.
30°
C.
20°
D.
10°
【答案】D
【解析】
∵Rt△ABC中,∠ACB=90°,∠A=50°,∴∠B=90°-50°=40°,
∵将其折叠,使点A落在边CB上A′处,折痕为CD,则∠CA'D=∠A,
∵∠CA'D是△A'BD的外角,∴∠A′DB=∠CA'D-∠B=50°-40°=10°.故选D.
6.如图,△ACB≌△,∠ACA′=30°,则∠BCB′的度数为(
)
A.
20°
B.
30°
C.
35°
D.
4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A′C′B′,根据角的和差计算得到答案.
【详解】∵△ACB≌△A′CB′,
∴∠ACB=∠A′C′B′,
∴∠ACB-∠A′CB=∠A′C′B′-∠A′CB,
即∠BCB′=∠ACA′,
又∠ACA′=30°,
∴∠BCB′=30°,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7.如图,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依据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形,未污染的部分两角与这两角的夹边可以测量,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答即可.
【详解】如图,∠A、AB、∠B都可以测量,
即他的依据是ASA.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准确识图,并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小亮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
)
A.
带①去
B.
带②去
C.
带③去
D.
带①和②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可以采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排除法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后的答案.
【详解】A、带①去,仅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不能得到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故A选项错误;
B、带②去,仅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部分边,也是不能得到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故B选项错误;
C、带③去,不但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两个角还保留了其中一条边,所以符合ASA判定,应该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仅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不能得到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要求对常用的几种方法熟练掌握.
9.如图(1),已知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及一条直角边重合.将△ACB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的位置,其中交直线AD于点E,分别交直线AD、AC于点F、G,则在图(2)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
5对
B.
4对
C.
3对
D.
2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
≌△ACD,≌△FDC,≌△ACE,≌△AGF.
共4对.故选B.
10.如图,△ABE、△ADC和△ABC分别是关于AB,AC边所在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若∠1:∠2:∠3=7:2:1,则∠α的度数为(
).
A.
126°
B.
110°
C.
108°
D.
9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设∠1=7x,∠2=2x,∠3=x,即可得到∠1,∠2,∠3,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EAC=108°,最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
【详解】∵∠1:∠2:∠3=7:2:1,
∴设∠1=7x,∠2=2x,∠3=x,
由∠1+∠2+∠3=180°得:
7x+2x+x=180°,
解得x=18,
故∠1=7×18=126°,∠2=2×18=36°,∠3=1×18=18°,
∵△ABE和△ADC是△ABC分别是关于AB,AC边所在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DCA=∠E=∠3=18°,∠2=∠EBA=∠D=36°,∠4=∠EBA+∠E=36°+18°=54°,
∠5=∠2+∠3=18°+36°=54°,
故∠EAC=∠4+∠5=54°+54°=108°
在△EGF与△CAF中,∠E=∠DCA,∠DFE=∠CFA,
∴∠α=∠EAC=108°.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轴对称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内角和定理.
二、填空题
11.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________;当周长是5的倍数时,第三边长为________.
【答案】
(1).
5(2).
6或8
(3).
6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出c的取值范围.
(2).根据“偶数和偶数之和为偶数,偶数与奇数之和为奇数,奇数和奇数之和为偶数”即可解答.
(3).用含有c的式子表示出周长为5的倍数,结合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进而求出c
的值.
【详解】解: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7-2<c<7+2,
即5<c<9,
由于2+7=9是奇数,故当c为偶数时周长为奇数,
即c的取值为6,8,
当周长是5的倍数是,则有2+7+c=5n,且第三边取值范围为5<c<9,
故周长的取值范围为14~18,故n=3,
解得c=6.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偶数和偶数之和为偶数,偶数与奇数之和为奇数,奇数和奇数之和为偶数,掌握这两个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________对
【答案】3
【解析】
图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ABC,△DBC,△EBC,共3对.故选B.
13.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1+2x,8,则x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1<x<6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解:由题意,有8﹣5<1+2x<8+5,
解得:1<x<6.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14.如图,△ABC≌△DEF,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写出x=
.
【答案】20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A=180°﹣50°﹣60°=70°,
∵△ABC≌△DEF,∴EF=BC=20,即x=20.
15.在△ABC中,AB=BC,∠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BE=BF,连结AE,EF和CF,此时,若∠CAE=30°,那么∠EFC=_______.
【答案】30°
【解析】
在△ABE和△CBF中,
∵,
∴△ABE≌△CBF(SAS),
∵AB=BC,∠ABC=90°,∠CAE=30°,
∴∠CAB=∠ACB=12(180°?90°)=45°,∠EAB=45°?30°=15°.
∵△ABE≌△CBF,
∴∠EAB=∠FCB=15°.
∵BE=BF,∠EBF=90°,
∴∠BFE=∠FEB=45°.
∴∠EFC=180°?90°?15°?45°=30°,
故答案为30°.
16.如图,已知AC=DB,要使△ABC≌△DCB,则需要补充的条件为_____.
【答案】AB=DC(答案不唯一)
【解析】
【分析】
本题中有公共边BC=CB,利用SSS来判定全等则只需要添加条件AB=DC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AC=DB,BC=CB,
∴利用SSS来判定全等则只需要添加条件AB=DC
故答案为:AB=DC(答案不唯一)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掌握判定定理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17.如图,AC=BC,DC=EC,∠ACB=∠ECD=90°,且∠EBD=38°,则∠AEB=________.
【答案】128°
【解析】
【分析】
先证明△BDC≌△AEC,进而得到角的关系,再由∠EBD的度数进行转化,最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
∵∠ACB=∠ECD=90°,
∴∠BCD=∠ACE,
在△BDC和△AEC中,
∵AC=BC,∠BCD=∠ACE,DC=EC,
∴△BDC≌△AEC(SAS),
∴∠DBC=∠EAC,
∵∠EBD=∠DBC+∠EBC=38°,
∴∠EAC+∠EBC=38°,
∴∠ABE+∠EAB=90°-38°=52°,
∴∠AEB=180°-(∠ABE+∠EAB)=180°-52°=128°,
故答案为128°.
【点睛】本题目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充分利用角的和差的转化关系进行求解.
18.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 度.
【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可知∠ACB=60°,根据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即可得出∠E的度数.
【详解】解:∵△ABC是等边三角形,
∴∠ACB=60°,∠ACD=120°,
∵CG=CD,
∴∠CDG=30°,∠FDE=150°,
∵DF=DE,
∴∠E=15°.
故答案为15.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运用等边对等角是关键.
三、解答题
19.在△ABC中,AB=2BC,AD、CE分别是
BC、AB
边上的高,试判断
AD和
C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AD>CE
【解析】
【分析】
根据同一三角形面积相等为底·高即可进行判断.
【详解】∵S=BC·AD=AB·CE,
∴BC·AD=AB·CE,
∵AB=2BC,
∴AD>C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相关性质,掌握三角形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如图,已知∠A=20°,∠B=27°,AC⊥DE,求∠1,∠D的度数.
【答案】43°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得∠1=∠A+∠APE,只需求∠APE,由AC⊥DE,得∠APE=9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D的度数.
解:∵AC⊥DE,
∴∠APE=90°.
∵∠1是△AEP的外角,
∴∠1=∠A+∠APE.
∵∠A=20°,
∴∠1=20°+90°=110°.
在△BDE中,∠1+∠D+∠B=180°,
∵∠B=27°,
∴∠D=180°﹣110°﹣27°=43°.
点睛:考查三角形外角性质与内角和定理.内容简单,可直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21.已知在△ABC中,∠A:∠B:∠C=2:3:4,CD是∠ACB平分线,求∠A和∠CDB的度数.
【答案】∠A=40°,∠CDB=80°.
【解析】
试题分析:先根据已知条件∠A:∠B:∠C=2:3:4,可知把三角形内角和总共看成了9份,其中∠A,∠B,∠ACB分别占2份,3份,4份,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按比例分配方法可进行求解∠A,∠B,∠ACB,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CD,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计算出∠CDB.
试题解析:∵在△ABC中,∠A:∠B:∠C=2:3:4,∠A+∠ACB+∠B=180°,
∴
∠A=×180°=40°,∠ACB=×180°=80°,
∵
CD是∠ACB平分线,
∴∠ACD=
∠ACB=40°,
∴∠CDB=∠A+∠ACD=40°+40°=80°.
22.
如图,△ABC和△ADE都等腰三角形,且∠BAC=90°,∠DAE=90°,B,C,D
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BD=CE.
【答案】证明:∵△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D=AE,AB=AC.
又∵∠EAC=90°+∠CAD,∠DAB=90°+∠CAD,∴∠DAB=∠EAC.
∵在△ADB和△AEC中,,
∴△ADB≌△AEC(SAS).∴BD=CE.
【解析】
试题分析:求出AD=AE,AB=AC,∠DAB=∠EAC,根据SAS证出△ADB≌△AEC即可.
23.(1)如图,在△ABC中,∠B=40°,∠C=80°,AD⊥BC于D,且AE平分∠BAC,求∠EAD的度数.
(2)上题中若∠B=40°,∠C=80°改为∠C>∠B,其他条件不变,请你求出∠EAD与∠B、∠C之间的数列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20°;(2)∠EAD=∠C﹣∠B.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求出∠CAE,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AD,代入∠EAD=∠CAE-∠CAD求出即可;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求出∠CAE,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AD,代入∠EAD=∠CAE-∠CAD求出即可.
【详解】(1)∵∠B=40°,∠C=80°,
∴∠BAC=180°-∠B-∠C=60°,
∵AE平分∠BAC,
∴∠CAE=∠BAC=30°,
∵AD⊥BC,
∴∠ADC=90°,
∵∠C=80°,
∴∠CAD=90°-∠C=10°,
∴∠EAD=∠CAE-∠CAD=30°-10°=20°;
(2)∵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BAC=180°-∠B-∠C,
∵AE平分∠BAC,
∴∠CAE=∠BAC=(180°-∠B-∠C),
∵AD⊥BC,
∴∠ADC=90°,
∴∠CAD=90°-∠C,
∴∠EAD=∠CAE-∠CAD=(180°-∠B-∠C)-(90°-∠C)=∠C-∠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CAE和∠CAD的度数.
24.如图所示,已知AE⊥AB,AF⊥AC,AE=AB,AF=AC求证:(1)EC=BF;(2)EC⊥BF.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先求出∠EAC=∠BAF,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F和△AEC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
(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EC=∠ABF,设AB、CE相交于点D,根据∠AEC+∠ADE=90°可得∠ABF+∠ADM=9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出∠BMD=90°,从而得证.
证明:(1)∵AE⊥AB,AF⊥AC,
∴∠BAE=∠CAF=90°,
∴∠BAE+∠BAC=∠CAF+∠BAC,
即∠EAC=∠BAF,
在△ABF和△AEC中,
∵,
∴△ABF≌△AEC(SAS),
∴EC=BF;
(2)如图,根据(1),△ABF≌△AEC,
∴∠AEC=∠ABF,
∵AE⊥AB,
∴∠BAE=90°,
∴∠AEC+∠ADE=90°,
∵∠ADE=∠BDM(对顶角相等),
∴∠ABF+∠BDM=90°,
在△BDM中,∠BMD=180°﹣∠ABF﹣∠BDM=180°﹣90°=90°,
所以EC⊥BF.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5.如图1,OP是∠MON的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并将添加的全等条件标注在图上.
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2,在△ABC中,∠ACB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和∠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求∠EFA的度数;
(2)在(1)条件下,请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在△ABC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
1
)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试问在(2)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1)60°(2)FE=FD(3)FE=FD仍然成立
【解析】
分析】
在OM、ON上分别截取OB、OC,使OB=OC,分别过点B、C作OM、ON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Q,连接OQ,则△OBQ≌△OCQ;(1)已知∠A
CB=90°,∠B=6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得.∠BAC=30°.再由AD、CE分别是∠BAC和∠BCA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DAC=15°,∠ECA=45°.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得∠EFA=60°;(2)FE=FD,在AC上截取AG=AE,证明△EAF≌△GA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FE=FG,∠EFA=∠GFA=60°.再证得∠DFC=∠GFC,利用ASA判定△FDC≌△FGC,由此可得FD=FG,从而证得
FE=FD;(3)(2)中的结论FE=FD仍然成立,证明类比(2)的方法完成.
【详解】如图所示,△OBQ≌△OCQ;
(1)如图2,∵∠ACB=90°,∠B=60°.
∴∠BAC=30°.
∵AD、CE分别是∠BAC和∠BCA的平分线,
∴∠DAC=∠BAC=15°,∠ECA=∠ACB=45°.
∴∠EFA=∠DAC+∠ECA=15°+45°=60°.
(2)FE=FD.
如图2,在AC上截取AG=AE,连接FG.
∵AD是∠BAC的平分线,
∴∠EAF=∠GAF,
在△EAF和△GAF中
∵
∴△EAF≌△GAF(SAS),
∴FE=FG,∠EFA=∠GFA=60°.
∴∠GFC=180°﹣60°﹣60°=60°.
又∵∠DFC=∠EFA=60°,
∴∠DFC=∠GFC.
在△FDC和△FGC中
∵
∴△FDC≌△FGC(ASA),
∴FD=FG.
∴FE=FD.
(3)(2)中的结论FE=FD仍然成立.
同(2)可得△EAF≌△HAF,
∴FE=FH,∠EFA=∠HFA.
又由(1)知∠FAC=∠BAC,∠FCA=∠ACB,
∴∠FAC+∠FCA=(∠BAC+∠ACB)==60°.
∴∠AFC=180°﹣(∠FAC+∠FCA)=120°.
∴∠EFA=∠HFA=180°﹣120°=60°.
同(2)可得△FDC≌△FHC,
∴FD=FH.
∴FE=F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