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5 08: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1914年8月3日,德军进攻比利时,遭比利时人民顽强抵抗。德军在付出伤亡3万人代价后,侵占比利时全境。以下关于比利时抗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给德军以沉重打击,令德军的进攻计划受挫
B.
体现了比利时人不惧残暴、勇于抗争的精神
C.
打乱了德军作战部署,“施里芬计划”破产
D.
为英法的军事准备提供了时间
2.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
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3.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150多万人、6
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这不能表明的是(  )
A.
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B.
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
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D.
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4.“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
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5.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其核心是(  )
A.
奥匈帝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6.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毒气而眼睛失明的英国士兵排队等待就医时的情景,从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B.
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双刃性
C.
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D.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存在
B.
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
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
D.
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
8.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
A.
德国和法国
B.
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C.
意大利和法国
D.
奥斯曼帝国和塞尔维亚
9.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主动修复同法国的关系,其原因不包括(  )
A.
英德矛盾的日趋激化
B.
英国实力的相对下降
C.
确保欧洲大陆的均势
D.
联合法国以对抗德国
10.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
A.
战争使西欧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一时难以恢复
B.
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C.
战争带来了饥饿和灾荒,战火将村庄化为灰烬,作为主战场的法国损失尤为惨重
D.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
11.1916年是一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
A.
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
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
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D.
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2.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1914年俄军攻势
13.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推进到了第二阶段。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B.
1916年战争的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
C.
1916年协约国已基本取得胜利
D.
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然掌握制海权
14.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15.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的阶段是在(  )
A.
英法参战后
B.
俄国参战后
C.
德国参战后
D.
美国参战后
16.对欧洲而言,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
双方不分胜负
B.
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C.
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D.
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多时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18.1956年,法国凡尔登为纪念发生在这里的某一战役40周年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如图)。他们纪念的这次战役(  )
①由德军首先发起 ②在大战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③是一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
役 ④德军虽然占领了凡尔登但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没有达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9.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日本趁此机会(  )
①占领了太平洋上原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 ②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 ③加紧向英、法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④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加强争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列宁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表明(  )
A.
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B.
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C.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21.1918年3月至7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这些攻势的直接目的是(  )
A.
夺取战略主动权
B.
逼迫英法联军投降
C.
振奋德军的军心
D.
扭转同盟国瓦解的趋势
22.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
A.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
英法对德宣战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
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23.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B.
战争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C.
马恩河、索姆河战役都发生在西线战场
D.
战争进入僵持局面,对同盟国十分有利
24.一战前,在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中,德国的军队人数增加最快。其原因是(  )
A.
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B.
其他国家实力减弱,难以维持军费开支
C.
德国发动战争的要求最为迫切
D.
英法等国支持德国对外扩张
25.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
A.
战役规模巨大
B.
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
持续时间特别长
D.
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27.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材料二 1880~1914年各国陆海军总人数(单位:万人)
材料三 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信息,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据此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对德英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其要求所采取的措施。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论述,“一战”带来了哪些后果?
(2)西欧在“一战”后相对衰落,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
材料二
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材料四
1888年威廉二世登位,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连成一体,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
——《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付法俄的表现和后果。
(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
30.阅读下面材料:
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战争爆发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十分乐观地认为德军会稳操胜券。
请回答:
(1)为何战前德皇威廉二世和总参谋长小毛奇都对胜利充满信心?
(2)“施里芬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缺陷?
(3)针对“施里芬计划”,法俄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情况怎样?
(4)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哪一次?之后战事呈何特点?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利时的抗德斗争的认识以及对“施里芬计划”的了解。在“施里芬计划”中,德军计划速战速决,在六周的时间内打败法国。比利时人的英勇抵抗,沉重打击了德国,延缓了德国对法国的攻击,但不能说比利时的抵抗使得“施里芬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2.【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
3.【答案】D
【解析】既然德国不能实现“速战速决”,以后转入阵地战是必然的;“施里芬计划”的要旨是速战速决,故能表明该计划的破产;德国的战略是进攻于不断胜利,一旦进攻受挫,其战略就已经遭遇了失败;马恩河战役发生在大战的初期阶段,以后还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的失败还未成定局。依上述分析,故选D。
4.【答案】A
【解析】 “我要回家!……我不想再呆在这里”说明士兵们已经厌倦了战争,B、C、D与材料无关。
5.【答案】C
【解析】首先要明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不同组成国家,进而分别判断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心国家。三国同盟是在德国的努力下组成的,也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德国的利益,体现了德国的意志,而且德国也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6.【答案】D
【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因毒气而眼睛失明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毒气的危害体现了科技的双刃性,D项无法从题干信息中得出。
7.【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导致巴尔干地区矛盾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欧洲列强的插手。 
8.【答案】B
【解析】引发战争的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德等国相继参加进来。B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英国主动寻求与法国和解,说明它放弃了以操纵欧洲“均势”为目的的“光荣孤立”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属于英国寻求与法国和解的原因。
10.【答案】A
【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英、德、法三国1921年的工业生产水平均低于1913年。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A项。
11.【答案】B
【解析】A项表述不全面,当时双方已进入相持的阵地战,互有攻守;D项也不正确,应是英国掌握制海权;C项只是反映战事的重心特点,不能反映战争的基本走向;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因为凡尔登战役也可以说是一战的转折点,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双方进入无休止的阵地战中。故答案为A。
13.【答案】C
【解析】经过两年的作战,1916年,战争已进入胶着状态,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都感到力不从心,但双方都没能把对方置于死地,战争未见分晓。因此,C项的叙述不正确。
14.【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事件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它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15.【答案】D
【解析】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故答案选D。
16.【答案】C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交战双方付出了沉重的人力和物力代价,损失巨大,德奥惨败,英法等国遭受重创,欧洲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正确答案为C。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等限定,据所学基础知识判断,这符合关于索姆河战役的表述,故C正确。
18.【答案】A
【解析】一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占领凡尔登的图谋没有得逞。因此,③④的表述不正确。
19.【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日本趁机强占他们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战争期间,美日之间的矛盾虽然有所激化,但日本还不具备在世界范围内同美国争夺的实力。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20.【答案】A
【解析】从材料看出美国一战后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变成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1.【答案】A
【解析】1918年德军在西线连续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其直接目的是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故选A项。
22.【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14年6月。B项中英法对德宣战在时间上不符合要求,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在1914年7月28日,排除。D项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在时间上不符合要求,应排除。A项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23.【答案】D
【解析】德国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速战速决,该计划的破产,使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陷入被动局面。 
24.【答案】C
【解析】在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中,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较快的,但还是不如美国发展迅速,排除A;当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发展,只是发展速度有快慢的差异,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减弱,排除B;D项更是明显错误的。
25.【答案】D
【解析】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26.【答案】(1)态度: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战争能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2)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解析】
27.【答案】(1)地位: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但殖民地占有份额却远远少于英、法。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影响:德国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2)建立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大幅度扩军和增加军费开支,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煽动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
【解析】
28.【答案】(1)后果:①人员伤亡严重;大量士兵在作战中伤亡,很多平民也因战争而受伤或丧生。②经济遭受损失,城市出现萧条景象;工业生产因战争而受到影响甚至陷于停顿,城市萧条。
(2)主要原因:①大战使欧洲遭受重创,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②美日迅速崛起。表现:第一,大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第二,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也遭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及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可以得出,人员伤亡严重,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城市及工业生产等遭到严重破坏。第(2)问,从一战后欧洲的经济、政治危机,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方面考虑。
29.【答案】(1)变化: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工业产量下降,但海外殖民势力进一步扩大。
(2)表现: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后果: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3)变化:重点由企图称霸欧洲到大力扩张殖民地。
原因:德国工业地位上升、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
(4)法德矛盾,英德矛盾。
【解析】第(1)题注意两个限定条件“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从这两个角度作答,避免遗漏。第(2)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需高度归纳概括。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变化的原因。第(4)题根据四则材料所涉及的国家不难判断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是英德矛盾与法德矛盾。
30.【答案】(1)都对“施里芬计划”深信不疑,认为根据该计划,德国就一定能赢得战争。
(2)思想: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速战速决。缺陷:具有一厢情愿的主观色彩。①低估了对手,特别是低估了俄军的行动及战斗力。②幻想英国不会参战。
(3)法俄相约同时对德国展开行动,迫使德国两线分兵作战。战争一爆发,俄军出人意料地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奥地利等地,迫使德国调兵到东线,减轻了西线法军的压力。
(4)“马恩河战役”。之后,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解析】第(1)、(2)问结合“施里芬计划”的特点和内容并联系历史上德法两国战争胜负情况进行分析。第(3)、(4)问结合一战进程中战争的概况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