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3《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案+课件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3《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案+课件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3 21:46:41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演讲人
2021-04-01
01.
02.
03.
04.
05.
目录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01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01
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
02
教学重难点
03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昌耀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
教学过程
04
导入新课
诗人柏桦曾说:“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役期”最长的“右派”诗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犹如一场恶疾。而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高原油画长卷,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欣赏这部长卷。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
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
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
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二部分
01
写了太阳、雪峰、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
02
写出了小蜘蛛的出现使作者认识到了众生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03
全文分析
明确: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明确:“惊异于薄璧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明确: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张。
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全文分析
诗人写蜘蛛的“可怜”“默享”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分析。
明确:诗人写蜘蛛的“可怜”,表明蜘蛛是极其普通、渺小的事物,“默享”表明如此普通、渺小的蜘蛛却能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说明真正强大、壮美和坚韧的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意志。又和前面大的声音形成对比,使全诗更有力量。
布置作业
05
布置作业
阅读食指诗歌《热爱生命》,进行赏析。
感谢聆听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2.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昌耀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人柏桦曾说:“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役期”最长的“右派”诗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犹如一场恶疾。而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高原油画长卷,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欣赏这部长卷。
2、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
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3、作者介绍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
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
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4、题目解说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5、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二部分
一、写了太阳、雪峰、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
二、写出了小蜘蛛的出现使作者认识到了众生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6、全文分析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明确: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明确:“惊异于薄璧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明确: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张。
4.诗人写蜘蛛的“可怜”“默享”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分析。
明确:诗人写蜘蛛的“可怜”,表明蜘蛛是极其普通、渺小的事物,“默享”表明如此普通、渺小的蜘蛛却能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说明真正强大、壮美和坚韧的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意志。又和前面大的声音形成对比,使全诗更有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食指诗歌《热爱生命》,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