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课件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3 21:48:43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
演讲人
2021-03-31
目录
01.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教学设计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3.
教学目标
04.
教学重难点
05.
教学过程
06.
写作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教学设计
01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03
教学目标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04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教学过程
0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一--魏征。
01
02
01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01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
02
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03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一种文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A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B
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C
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D
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全文分析
第1段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
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贵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全文分析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全文分析
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
指见到能引起自已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全文分析
写作特点
06
论证方法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十思疏”是一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圈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语言特点
感谢聆听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
15.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一--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2、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3、作者介绍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
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4、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6、全文分析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贵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
指见到能引起自已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7、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圈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