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单元检测题(三)(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31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
3分
)
开学以来的语文旅行,让我们获得了许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勇敢坚强的英雄气(pò)________;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沦丧的故土的挚痛的(juàn)________恋和热爱;读臧克家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①________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了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为国献身的情怀……
(1)加下划线字“鲜”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1分)
A.
Xiān
B.
xiǎn
(2)填入文中①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挈
B.
锲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分)
英雄气(pò)________(juàn)________恋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烦琐(suǒ) 震悚(shù) 猛然醒悟 深不可测
B.絮说(xù)
取缔(dì)
大庭广众
生死祸福
C.愧怍(zà)
孤孀(shuānɡ)
晴天霹雳
鸡灵狗碎
D.尴尬(gà)
门槛(jiàn)
言外之意
风尘苦旅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参加这次战役的大约有5
000人左右。
C.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有缺点。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及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B.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C.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5.古诗文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2分)
(1)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在《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成了离别的代言词。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即是此意。
6.名著阅读。(每题2分,4分)
?
回到车厂,他懊睡了两天。决不想上曹宅去了,连个信儿也不必送,曹先生救不了祥子的命。睡了两天,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
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1)祥子为何“懊睡”?
(2)
请从孙侦探、虎妞、车夫老马三个人物中选取其一,谈谈他(她)在祥子从“人”到“走兽”这一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综合性学习。(6分)
?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
:“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
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
材料二??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
材料三
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表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
上网的
学生
平均每
天上网
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
电影,下
载音乐
玩网络
游戏
学习、写
博客
所占
比例
82.9%
70.4%
61%
29.1%
49.8%
40%
58.3%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你能从材料三的调查表中得出什么结论?(至少写两点)
(3)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向中小学生提两条合理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木耳
①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
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他们把木耳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
③我妈却想靠它发财。我妈一心想找到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嫩嫩软软的小东西,像一个混混沌沌、灵智未开的小精灵。那就是木耳。
④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
⑤当晾干的木耳攒够六公斤(平均九公斤湿木耳才能出一公斤干货)时,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我妈提着装有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那天半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山下小镇,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想买木耳作为礼品,他把六公斤木耳全买了,八十块钱一公斤!这远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高兴得直想飞回来。
⑥那个夏天真是漫长,我不知道究竟弄了多少木耳。每次我妈下山,想要木耳的人便闻讯而至,简直跟抢一样。我们就顺势把木耳价格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
⑦渐渐地,另一些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采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采过木耳的痕迹满山遍野都是。木耳的生长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采木耳的人一多,它的生长就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木耳明显地少了,于是除了采木耳,人们又挖党参,挖虫草。只要是能卖钱的都挖,山脚下、森林边一片狼藉。秋天下山时,木耳已卖到一百八十块钱一公斤。刚入冬,又涨到两百块整。
⑧这时,木耳的用处已不是用来吃了,而是作为礼品和一种时髦的、用来消遣的东西,被用来进行秘密的交易,最终流传到一个本来与木耳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
⑨又一年春天来临,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到处都是。他们带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还来了铁匠,专门给大家打制挖野货时用的工具,炉火熊熊,贪婪地吞噬着早春的空气。进山的那两天,所有人背着铺盖行李,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锹木铲,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向北走,进山、进山,对木耳狂热的渴望照亮了他们暗黑而疲惫的脸……来订购木耳的人已把价格出到了五百块钱一公斤。
⑩我们真有点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弄吗?”
?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弄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我们怎么生活……”
?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那些简单的、平和喜悦的日子,难道不是生活吗?我们几乎要忘了,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更令人惊喜的一切……
?就在那一年,像几年前突然出现一样,木耳突然消失了,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样地没有了……森林里曾有过木耳的地方都似梦一样空着,真的什么也找不到了……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每一棵伏倒的树再也不必承受什么,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我觉得,那一年每一个人都在哭。
?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
?那一天我一个人进山,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远远的,我就看到她的附近有一朵木耳,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静静地生长着,但她没有发现。我站在那里,久久地看着她,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
8.赏析下面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4分)
①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
②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每一棵伏倒的树再也不必承受什么,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
9.“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加下划线的部分具体指什么?(2分)
10.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1.本文最后一段揭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3分)
(二)阅读课文《老王》选段,完成12-14题。(12分)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语言质朴,描写细腻而真实,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B.第①段中的“镶嵌”是比拟、夸张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当时身体僵直的形态。
C.老王给作者送鸡蛋,一是因为他不吃鸡蛋,二是他想用简单实在的方式来表达谢意。
D.第⑨段中画线部分是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善良,对不幸者的关爱和同情。
13.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这样写?(4分)
?
14.选段中,作者的善良具体表现在哪些行为上?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回答。(5分)
?
三.文言文阅读
(一)《卖油翁》,完成练习。(每题2分,12分)
15.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①但微颔之?
颔:_____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
轻:______________
③以钱覆其口?
覆:____________
④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___
16.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B.以我酌油知之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下车引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18.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当世无双”“十中八九”说明了陈尧咨善射。
B.“尔安敢轻吾射”一句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C.文章虽短小,但构思巧妙,前后照应,其中“但微颔之”就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
D.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而钱不湿”,详写卖油翁“酌油”之技是用实例批判陈尧咨的恃技骄横,但是卖油翁也在无意中表现了自己爱在人前炫耀这一特点。
19.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为什么?
20.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每题2分,4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
2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四.作文(50分)
生活中处处有“顶”。你看,一粒种子,顶出土层;一只海燕,顶风冒雨;一座大山,顶天立地;一个团队,合力相顶……他们都顶出了独属自己的春天!“顶”意味着承受,担当,碰撞,支持……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七下第三单元检测题(三)(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31分
)
1.【答案】(1)B
(2)B
(3)魄?
眷
2.B
3.B
4.【答案】D
5.【答案】雌兔眼迷离
?
?安能辨我是雄雌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朔气传金柝
?
?
寒光照铁衣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6.名著阅读。(每题2分,4分)
【答案】(1)因为小福子死了。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在昏昏沉沉中开始了反思,一直坚守的人生信念崩塌了,从这以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2)孙侦探:孙侦探是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
此时他又骗走了祥子的钱,使祥子再次买车的希望成了泡影。
虎妞:虎妞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人物,从装怀孕到变态的情欲,再到最后难产而死,对祥子的打击一步步加深,最终使祥子变成了行尸走肉。
车夫老马:老马和他孙子的悲惨遭遇把祥子的希望浇灭了,让祥子想到未来的自己,
慢慢地丧失了斗志。
7.综合性学习。(6分)
【答案】(1)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2)中小学生上网的两个主要目的是娱乐与学习;中小学生“触网”的年龄大大提前;
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
大部分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2小时。
(3)(示例)正确使用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能长时间沉迷其中。学校和家长加强教育,严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这两段文字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采摘木耳前后,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的森林不同的环境特点。衬托出人们在森林破坏前的喜悦和森林破坏后的悲伤之情。
9.“飞翔与畅游的内容”是指妈妈采摘木耳,让“我们”家赚了很多的钱,“我们”的生活有了希望,有了奔头。“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是指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过度的采摘,以至于最后木耳消失了。
10.画线句子是场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采摘木耳的人群的疯狂程度,表现出作者对过度采摘木耳、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痛心,对这些利欲熏心的人的丑态的批判。
11.①对过去那种没有希望胜似有无穷希望的、简单的、平和喜悦的生活的渴望,引发人们的深思。②呼吁人们回归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强烈愿望。
(二)阅读课文《老王》选段,完成12-14题。(12分)
12.(3分)
C?
13(4分)①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②老王在如此情况下还为作者送东西,反衬老王内心的善良。(各2分,意对即可)
14.(5分)(答到其中5点即可,每点1分。完全照抄原文语句回答的不给分。)
①对老王的病感到吃惊;
②询问老王身体情况;
③接了鸡蛋、香油后表示感谢;
④给老王钱;
⑤礼貌对待老王(或:给老王开门,目送他下楼梯。);
⑥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
⑦担忧他怎么回到家。
三.文言文阅读
(一)《卖油翁》,完成练习。
15.①点头。②轻视。③盖。④打发。
16.C??
17.(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18.D??
19.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卖油翁。首先,文章的题目是“卖油翁”。其次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展示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20.示例:人各有所长,即使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大。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21.一个“暗”字,
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之夜嘹亮笛声传来的悄然性;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2.游子思乡之苦。
四.作文(50分)
生活中处处有“顶”。你看,一粒种子,顶出土层;一只海燕,顶风冒雨;一座大山,顶天立地;一个团队,合力相顶……他们都顶出了独属自己的春天!“顶”意味着承受,担当,碰撞,支持……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