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名著导读专题练习:《西游记》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1)下列对小说及文本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孙悟空巧妙进攻,变作小虫子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逼她交出芭蕉扇。
B.选文中孙悟空想借“芭焦扇”的目的是“扇息火焰山过去”,“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C.孙悟空火眼金睛,会七十二般变化,一路上降妖除魔,为保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
D.《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一路走过了女儿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等多个国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去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2)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三藏道:“令师何在?”童子道:“家师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在家。”行者闻言,忍不住(?
?
?
?
)了一声道:“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甚么空心架子!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甚么!”三藏见他发怒,恐怕那童子回言,斗起祸来,便道:“悟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了方情。常言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扰他做甚?你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各依执事,让我在此歇息歇息,饭毕就行。”他三人果各依执事而去。
……
二童别了三藏,同到房中,一个拿了金击子,一个拿了丹盘,又多将丝帕垫着盘底,径到人参园内。那清风爬上树去,使金击子敲果;明月在树下,以丹盘等接。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唐师父,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清风暗道:“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宝。”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那两个童儿,见千推万阻不吃,只得拿着盘子,转回本房。那果子却也(????????),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二人到于房中,一家一个,坐在床边上,只情吃起。
噫!原来有这般事哩!他那道房,与那厨房紧紧的间壁,这边悄悄的言语,那边即便听见。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人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口里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个儿尝新!”自家身子又狼犺,不能彀得动,只等行者来,与他计较。他在那锅门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出来观看。
不多时,见行者牵将马来,拴在槐树上,径往后走,那呆子用手乱招道:“这里来!这里来!”行者转身到于厨房门首道:“呆子,你嚷甚的?想是饭不彀吃,且让老和尚吃饱,我们前边大人家,再化吃去罢。”八戒道:“你进来,不是饭少。这观里有一件宝贝,你可晓得?”行者道:“甚么宝贝?”八戒笑道:“说与你,你不曾见;拿与你,你不认得。”行者道:“这呆子笑话我老孙。老孙五百年前,因访仙道时,也曾云游在海角天涯,那般儿不曾见?”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八戒道:“他这里有。那童子拿两个与师父吃,那老和尚不认得,道是三朝未满的孩儿,不曾敢吃。那童子老大惫懒,师父既不吃,便该让我们,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就急得我口里水泱。怎么得一个儿尝新?我想你有些溜撒,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行者道:“这个容易,老孙去手到擒来。”急抽身,往前就走,八戒一把扯住道:“哥啊,我听得他在这房里说,要拿甚么金击子去打哩。须是干得停当,不可走露风声。”行者道:“我晓得,我晓得。”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骂?
?
跷蹊?
?
抓耳挠腮
B.喝?
?
跷蹊?
?
伸头探脑
C.喝?
?
神奇?
?
抓耳挠腮
D.骂?
?
神奇?
?
伸头探脑
(2)从选文看,唐僧为什么不吃人参果?
(3)选文中三藏、八戒、行者的语言描写中都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4)从后文看,行者和八戒偷吃人参果,引出了怎样的后果?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5)选文出自《西游记》二十四回,作者为:_______________,原回目为:_______________大仙留故友,五庄观_______________窃人参。其中的“大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②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驾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1)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一项进行填空。
①“受他降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A.二将军宫门镇鬼
B.小圣施威降大圣
C.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②“与我助战”说的是在祭赛国,七圣帮助悟空、八戒打死了万圣龙王和_______________,并帮助祭赛国王收回了佛宝。
A.黑河妖
B.黄狮精
C.九头虫
(2)根据两段文字,分析悟空这一形象前后各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3)初中阶段推荐的名著阅读书目中,对你影响较大的还有《_______________》,它教会了你_______________。
?
4.
城市书房外的公园里播放着一首歌曲,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歌词如下:
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跪一人为师生死无关。
善恶浮世真假界,尘缘散聚不分明,难断。
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有这变化又如何。
(戴荃《悟空》)
(1)歌词中“铁棒”指的是孙悟空的武器_______________,它原是东海里的_______________。
(2)悟空曾拜_______________为师,学习了变幻之术。后又拜_______________为师,保护他去西天取经。你更喜欢悟空的哪位师傅,你的选择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5.
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中经常有与火有关的场景或故事情节,如《西游记》八卦炉中逃大圣、大战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故事。请从上面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最喜爱的古典小说,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说说《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
?
7.
根据你对《西游记》的阅读,回答其后的问题。
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________________。”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道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1)以上文段节选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文中沙僧回答应是:(?
?
?
?
?
?
?
?
?
?)。事情发生在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经(?
?
?
?
?
?
?
?
?
?)时发生的,后来事情败露,两个童子不依不饶,悟空一怒之下把树推倒。(?
?
?
?
?
?
?
?
?
?)知道此事后把唐僧一行人抓了起来,逼他医好果树,悟空求救各路神仙都不能解救,最后千方百计把(?
?
?
?
?
?
?
?
?
?)请到那里,用玉瓶里的水把树救活。
(2)下面与猪八戒有关的两项是(?
?
?
?
?
)
A.五行山
B.金身罗汉
C.戏嫦娥
D.净坛使者
8.
阅读下列《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选段,回答问题。
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遏,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1)选段叙述了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的什么故事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怎么样?从大闹天宫这件事可以看出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点?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
(1)以上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作者名)的小说《西游记》。文中猴王生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他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2)猴王打出御马监之后,发生了哪些故事?以下情节中,全部发生在猴王离开御马监之后的一项是(?
?
?
?
)
①大闹天宫?
②大闹地府?
③龙宫借宝?
④大战哪吒?
⑤三打白骨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选自《西游记》)
(1)选文中孙悟空想借“芭焦扇”的目的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却说孙大圣与八戒、沙僧辞陈老来至河边,道:“兄弟,你两个议定,那一个先下水。”八戒道:“哥啊,我两个手段不见怎的,还得你先下水。”行者道:“不瞒贤弟说,若是山里妖精,全不用你们费力;水中之事,我去不得。就是下海行江,我须要捻着避水诀,或者变化什么鱼蟹之形才去得。若是那般捻诀,却轮不得铁棒,使不得神通,打不得妖怪。我久知你两个乃惯水之人,所以要你两个下去。”
(1)文中提到的“河边”是指_______________河,孙悟空与猪八戒在水战中相互配合的情节还有_______________。
(2)沙僧在小说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你的认识。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道:“是那个敢这等骂我!”八戒道:“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
(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1)选文中的“行者”又称“美猴王”,请说说“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2)八戒为了让行者救唐僧采用了什么计策?从中能看出八戒怎样的性格特点?
?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者离了师父,径到八戒床边,叫:“八戒!八戒!”那呆子是走路辛苦的人,丢倒头只情打呼,那里叫得醒?行者揪着耳朵,抓着鬃,把他一拉,拉起来,叫声“八戒。”那呆子还打掕挣,行者又叫一声,呆子道:“睡了罢,莫顽!明日要走路哩!”行者道:“不是顽,有一桩买卖,我和你做去。”八戒道:“什么买卖?”行者道:“你可曾听得那太子说么?”八戒道:“我不曾见面,不曾听见说什么。”行者说:“那太子告诉我说,那妖精有件宝贝,万夫不当之勇。我们明日进朝,不免与他争敌,倘那怪执了宝贝,降倒我们,却不反成不美,我想着打人不过,不如先下手。我和你去偷他的来,却不是好?”八戒道:“哥哥,你哄我去做贼哩。这个买卖,我也去得,果是晓得实实的帮寸,我也与你讲个明白:偷了宝贝,降了妖精,我却不奈烦什么小家罕气的分宝贝,我就要了。”行者道:“你要作甚?”八戒道:“我不如你们乖巧能言,人面前化得出斋来,老猪身子又夯,言语又粗,不能念经,若到那无济无生处,可好换斋吃么!”行者道:“老孙只要图名,那里图甚宝贝,就与你罢便了。”那呆子听见说都与他,他就满心欢喜,一毂辘爬将起来,套上衣服,就和行者走路。
(选自《西游记》第三十八回)
(1)选文说的“宝贝”其实是_______________。在接下来的情节里,我们知道那“妖精”的真面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3)从整本书来看,《西游记》中被孙悟空直接打死的妖怪并不多,被神仙收走的倒不少,请分别举出一例,并简单概括说明(本选文妖怪除外)。并请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
?
14.
名著阅读。
①正行之际,忽闻得有人言语。八戒仔细看时,看来是行者在山凹里,聚集群妖。……
②那呆子有些怕他,又不敢明明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
③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上来!”说不了,那些小猴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着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若要授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手本,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羞,就拿出这副嘴脸来了!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又推认不得,说是什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起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声叫,就一毂辘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他又思量道:“认得就好说话了。”
④行者道:“你不跟唐僧取经去,却来这里怎的?想是你冲撞了师父,师父也贬你回来了?有甚贬书,拿来我看。”八戒道:“不曾冲撞他,他也没什么贬书,也不曾赶我。”行者道:“既无贬书,又不曾赶你,你来我这里怎的?”八戒道:“师父想你,着我来请你的。”
(节选自《西游记》)
(1)选文第③段中的“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_。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_______________。
(2)《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
15.
我们读书时,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最适合用精读与跳读并用的方法来阅读。请以孙悟空三调芭蕉扇这三个章回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阅读的。
参考答案
1.
【答案】
(1)D
(2)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
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
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解答】
(1)D项,“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是《格列佛游记》中的国家。
(2)①选文中,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由此可知悟空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
②由“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不打紧,就去就来”“不用,不用!我去也!”可知,当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时,悟空说“不打紧”“不用”,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乐观、不惧艰险。
③由“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可知悟空借扇的目的,表现了孙悟空关心民众疾苦。
④由“说一声,忽然不见”“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可知孙悟空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2.
【答案】
(1)B
(2)唐僧肉眼凡胎不识人参果,以为是刚生的小孩,出家人的善良,使他不敢吃。
(3)三藏在见到人参果时一再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内心的惊恐、急切,突出了他的善良;八戒连用“这里来”急切呼唤行者,表达了他急于吃到人参果的心理,突出了他的贪婪;行者反复说“我晓得”,表现了他的急躁和胸有成竹。
(4)偷吃人参果后,引起道童的痛骂,行者一气之下毁掉人参果树,结果师徒被镇元大仙捉拿。最终请来观音菩萨救活人参果树,师徒才得以上路。
(5)吴承恩,万寿山,行者,镇元子(或镇元大仙、与世同君)
【解答】
(1)喝:大声喊叫。骂: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斥责。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喝”。
跷蹊:奇怪,可疑。诡谲。离奇。神奇:神妙奇特。根据语境,第二空填“跷蹊”。
抓耳挠腮:形容人心里焦急、苦恼、忙乱时无计可施的样子,也形容欢喜而不能自持的样子。伸头探脑:不断伸着脑袋张望。形容迟疑观望,或心中有鬼。根据语境,第三空填“伸头探脑”。
故选B。
(2)根据“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那老和尚不认得,道是三朝未满的孩儿,不曾敢吃”等内容可知,唐僧不吃人参果,是因为他肉眼凡胎不识人参果,以为是刚生的小孩,出家人的善良,使他不敢吃。
(3)唐僧在看到人参果时,多次说道“善哉!善哉”“胡说!胡说”“乱谈!乱谈”,表现了他内心的惊恐、急切,突出了他的善良;八戒见到孙悟空时急切呼喊“这里来!这里来”,表达了他急于吃到人参果的心理,表现了猪八戒的贪婪;孙悟空在听到猪八戒的嘱咐时反复说“我晓得,我晓得”,表现了孙悟空的急躁,以及他对偷得人参果的胸有成竹。
(4)根据对《西游记》情节的掌握可知,唐僧师徒五人来到五庄观,悟空在八戒怂恿下去偷人参果,结果被清风、明月发现并辱骂,悟空一怒之下推倒了人参果树,观主镇元大仙将师徒众人囚禁,悟空只好四处寻访医树之方,最后用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水救活果树,众人得以继续上路取经。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根据积累可知,《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二十四回原回目为: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其中的“大仙”指的是镇元子(或镇元大仙、与世同君)。
3.
【答案】
(1)①B,②C
(2)前:不服输,性子急。后:机智灵活,细心周到。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解答】
(1)①根据原著内容可知,孙悟空大闹天宫后,二郎神奉旨捉拿孙悟空,二人大战,孙悟空最终被二郎神降伏。因此“受他降伏”指的是“小圣施威降大圣”。
②根据原著内容可知,九头虫是碧波潭万圣龙王的入赘女婿,因盗取祭赛国宝珠而和孙悟空师兄弟发生冲突,后被七圣、孙悟空联手击败,被哮天犬咬掉一颗头颅后,便逃亡而不知所踪。
(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从原文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节分析—得结论”的思维过程。根据“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等内容可知,孙悟空之前的性格是不服输,性子急。根据“行者仔细观看”“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但内有显圣大哥……待他安下,我却好见”等内容可知,孙悟空之后的性格是机智灵活,细心周到。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著作主题,并能对号入座。选择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本名著,并写出它带给自己的启示即可。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会了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4.
【答案】
(1)如意金箍棒,定海神珍铁
(2)菩提祖师,唐僧,示例:我更喜欢菩提祖师,因为他法术高强,传授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能使悟空一个筋头翻到万里之外(或:我更喜欢唐僧,因为他心地善良、意志坚定。为取真经跋山涉水、历经磨难)
【解答】
(1)结合“佛祖”“孙悟空”可知,所选歌词涉及的是《西游记》内容。根据原著知识积累可知,“铁棒”指的是孙悟空的武器“如意金箍棒”,原是孙悟空从东海龙宫取走的“定海神珍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根据《西游记》原著内容可知,孙悟空一共有两位师傅。一位是菩提祖师,孙悟空跟随他学习了变幻之术;另一位是唐僧,孙悟空保护他去西天取经。作答第三小问时,应结合具体的情节内容进行阐述。如选择菩提祖师,可从他“法术高超”“传授孙悟空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方面分析。如选择唐僧,可从他“心地善良”“意志坚定”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
【答案】
示例一:我选“八卦炉中逃大圣”。孙悟空被推入八卦炉中,不但没被烧死,反而炼成了火眼金睛,最后他蹬倒八卦炉,逃了出来。
示例二:我选“大战红孩儿”。红孩儿把唐僧抓到火云洞,悟空向他讨还师父。红孩儿从口鼻中喷出烟火烧退悟空八戒。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雨水浇不灭三昧真火,反使悟空熏了一身烟火。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变的观音骗进洞。悟空又变成牛魔王被问出了破绽,只好去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
示例三:我选“三调芭蕉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时途径火焰山,火大唯芭蕉扇才能扇灭。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的宝物。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了悟空。悟空变成小虫钻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后来,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却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悟空大战牛魔王,铁扇公主出借芭蕉扇,悟空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顺利赶路。
【解答】
解答本题,要熟知《西游记》中的情节,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即可。
6.
【答案】
(1)①孙悟空大战红孩儿,②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2)示例:①《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令人喜爱。
②《西游记》有着无比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③《西游记》有着曲折离奇的精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④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解答】
(1)根据选段①中的“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等内容可知“妖精”是红孩儿,因此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是“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根据选段②中的“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罗刹”等内容可知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2)解答时可以从故事情节、神话色彩、丰富的想象力、生动有趣的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意对即可。《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书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充满了魔幻色彩,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作者细腻而深刻地塑造了四个极其经典的艺术形象,同时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小说充满奇趣。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上天入地、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想象之奇,令人赞叹。《西游记》表现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
7.
【答案】
(1)人参果,五庄观,镇元大仙,观音菩萨
(2)C,D
【解答】
(1)结合文段内容可知,这是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的故事,师兄弟三人吃的是人参果。孙悟空一怒之下推倒了人参果树,镇元大仙抓住唐僧师徒,逼他医好果树,最后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用玉净瓶里的水把人参果树救活了。
(2)结合名著内容可知,猪八戒原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后因喝醉酒调戏嫦娥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经观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取回真经后,被封为净坛使者。故选C、D。
8.
【答案】
(1)偷食老君丹
(2)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被众神拿下,太上老君用炼丹炉将他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性格特点:无所畏惧,敢于反抗。
【解答】
(1)阅读语段,结合“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可知,这里是太上老君的宫殿,结合“他就把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可知,他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丹药。故可概括情节:偷食老君丹。
(2)原著表述: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玉帝请来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上。从大闹天宫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孙悟空敢于反抗,无比的勇敢。
9.
【答案】
(1)吴承恩,嫌弼马温官职太小,桀骜不驯、勇于反抗、本领高强、无所畏惧
(2)C
【解答】
(1)《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根据“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可推断猴王生气的原因是:嫌弼马温官职太小。根据“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把公案推倒”“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可知他的性格为:桀骜不驯、勇于反抗、本领高强、无所畏惧。
(2)“大闹地府”和“龙宫借宝”发生在猴王离开御马监之前;“大闹天宫”“大战哪吒”“三打白骨精”发生在猴王离开御马监之后。
故选C。
10.
【答案】
(1)扇息火焰山过去,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2)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自信、乐观、不惧艰险;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解答】
(1)抓住关键语句“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可知孙悟空的两个目的:一为过火焰山,二则为当地百姓造福。
(2)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可知其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可知其自信、乐观、不惧艰险。悟空借扇想要“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可知其关心民众疾苦。“说一声,忽然不见”“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可知其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11.
【答案】
(1)通天,八戒大战流沙河
(2)示例一:沙僧稳重周全,比如唐僧被六耳猕猴打伤之后,他先安顿好了师傅再寻找凶手,临变不慌,行事果断。
示例二:沙僧是取经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取经途中,孙悟空是先锋,猪八戒是副将,而保护师傅和看管行李,则是沙僧的任务。
【解答】
(1)根据“孙大圣与八戒、沙僧辞陈老来至河边”可知,本段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由此可知,“河边”是指“通天河”。根据阅读积累,孙悟空与猪八戒在水战中相互配合的情节还有:八戒大战流沙河。
(2)沙僧在《西游记》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踏踏实实,谨守本分,最终功德圆满,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据此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对沙僧的认识即可。
12.
【答案】
(1)“美猴王”的称号由石猴而来,他发现水帘洞,为众猴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做了大贡献,大家尊之为“石美猴王”,于是将“石”字隐去,称“美猴王”。
(2)激将法。猪八戒:粗中有细,善于对症下药;憨厚又懂得用心计。
【解答】
(1)《西游记》第一回中便交代了“美猴王”这一称号的由来,结合名著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即可。石猴与众猴一起洗澡,想研究洗澡水的源头,上山一看,是瀑布。众猴商议能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且不伤身体的就拜他为王。石猴进去又出来,毫发未损,还为众猴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于是大家尊之为“石美猴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去,遂称“美猴王”。
(2)根据选文中对猪八戒的心理、语言等描写,如“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等内容,可以看出八戒运用了激将法,表现出他粗中有细,善于对症下药,憨厚又懂得用心计的性格特点。
13.
【答案】
(1)乌鸡国国王尸体,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怪
(2)①贪睡,一心要睡,不要起来。
②贪财,听说要偷宝贝,并且为自己所有,立刻爬将了起来。
③头脑简单,憨厚老实。悟空一哄他他便相信。
(3)①被打死的:三打白骨精——白骨精想吃唐僧的肉以求长生不老。在经历多次变化后,最终被孙悟空识破继而将她打死。六耳猕猴——与孙悟空、通臂猿猴等共四只猴子并称“四大灵猴”,因假冒孙悟空,被如来认出,用金钵盂罩住,孙悟空将其一棒打死。
②被收走的与神仙无关的:观音院——黑熊精,后被观音收为落伽山“守山大神”。被收走的与神仙有渊源的: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原是太上老君的两名看炉童子。等等。
③这一现象体现了人们以及社会对犯错之人的包容与拯救之心,给犯错之人一个改过自新、向善求美的机会;让故事少了些血腥,多了些温情。
【解答】
(1)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文本选自《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本回主要讲了乌鸡国王后和太子经过对证,确认现今君王为妖所变。悟空八戒来到御花园,在芭蕉树下到已被掩埋的井。八戒下井,得国王尸身,背回寺中。并挑唆师父念紧箍咒逼悟空将死者医活。选文说的“宝贝”其实是乌鸡国国王尸体。结合积累的名著知识可知那“妖精”的真面目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怪。
(2)根据“那呆子是走路辛苦的人,丢倒头只情打呼,那里叫得醒?”“睡了罢,莫顽!明日要走路哩!”可知八戒贪睡;根据“哥哥,你哄我去做贼哩。这个买卖,我也去得,果是晓得实实的帮寸,我也与你讲个明白:偷了宝贝,降了妖精,我却不奈烦什么小家罕气的分宝贝,我就要了”“行者道:‘老孙只要图名,那里图甚宝贝,就与你罢便了’”可知孙悟空说服猪八戒的理由是取妖精的宝贝,而且都给他,由此体现了猪八戒贪财、爱占便宜的特点;根据“那呆子听见说都与他,他就满心欢喜,一毂辘爬将起来,套上衣服,就和行者走路”可以看出八戒头脑简单,憨厚老实。
(3)结合自身积累的名著知识,从“孙悟空直接打死的妖怪”和“被神仙收走的妖怪”中分别任选一例作答即可。回答看法关键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西游记》整部作品都满溢着一颗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心,联系社会现实,对犯错之人也同样如此,这一现象体现了人们以及社会对犯错之人的宽容之心,也让故事少了些血腥,多了些温情。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14.
【答案】
(1)花果山,黄袍怪
(2)【示例】
孙悟空。①动物性: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乖巧、好动的习性;②神的本领(神性):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奇本领。
猪八戒。①动物性:猪八戒嘴脸和猪相似,有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等特点;②神的本领(神性):天蓬元帅出身,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
【解答】
(1)阅读语段,根据平日的名著积累可知,此语段出自《西游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误以为孙悟空误伤人命,将他赶回了花果山。取经途中,路过碗子山时唐僧被黄袍怪抓住,八戒与沙僧不敌黄袍怪,于是八戒跑到花果山寻回孙悟空,打跑了黄袍怪。
(2)结合题意,从“动物性”“神的本领”两个方面,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其一分析即可。动物性主要指他们的外在形象和性格,如孙悟空的雷公嘴、毛脸等猴相及乖巧、好动等性格;猪八戒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的猪相,且有猪的憨厚、力气大、贪吃、贪睡、懒惰等特点。神的本领: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猪八戒是天蓬元帅出身,会三十六般变化,能腾云驾雾。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5.
【答案】
示例一:阅读三调芭蕉扇时,我精读了作者关于人物关系的回叙,明白了孙悟空借扇遭到拒绝的原因,理解了借扇的艰难;至于文中一些描写人物外貌、环境气氛的诗词,我觉得和故事情节关系不大,就跳过去没有读。
示例二:我觉得三调芭蕉扇“借”的过程一波三折,特别有意思,所以阅读时重点关注了借扇的过程,而跟借扇关系不大的部分,如具体描写牛魔王赴乱石山碧波潭赴宴的部分,我就略过不看。
示例三:我觉得值得思考处、值得赏析处就要精读。比如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有一段对话,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心理,需要精读继而精思;比如借扇过程中孙悟空和罗刹女的语言各有特点,值得精读并且细细鉴赏。至于那些打斗场面,多有雷同,我也不太感兴趣就跳过去不读。
【解答】
能结合三调芭蕉扇相关内容,围绕“精读与跳读并用”谈自己的阅读经验(或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