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4 19:1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屈原(节选)
作者:郭沫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剧本的文体知识。
3.品味人物台词,理解人物形象

4.联系写作背景,体会剧本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冲突,理解“风”等自然形象的象征意义。
学情
诊断
情境导入
课文节选的是
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全剧分为五幕
学情
诊断
作家作品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主要作品:
诗集《女神》
历史剧
《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学情
诊断
背景资料
创作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到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屈原(节选)
学情
诊断
背景资料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国殇(

咆哮(
)
(
)
学情
诊断
生字、新词
xiào
xuē
shānɡ
瘦削
睥睨
(
)
鞠躬(
) 


污秽(

犀利(

诡谲(

jué
哗众取宠(


chǒng
huì

gōng
学情
诊断
生字、新词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殇,战死者。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学情
诊断
生字、新词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自主探究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自主探究
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舞台背景)以及对剧中人物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等(舞台提示);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白(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1)剧本的内容: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自主探究
①剧本的结构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
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结局之后还有尾声。
③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2)剧本的特点: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自主探究
有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能朗朗上口,清亮入耳。
(3)戏剧文学的语言特点: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自主探究
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划分:话剧、歌剧、舞剧。
戏剧的分类
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划分:多幕剧、独幕剧。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划分:历史剧、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性质划分:喜剧、悲剧、正剧(悲喜剧)。
自主探究
指导朗读
1、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被屈含冤,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作有关风雷电的颂歌。
自主探究
2、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憎恨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三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结尾):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靳尚带着南后旨意,命令郑詹尹秘密毒死屈原。
自主探究
3、屈原人物形象
文章描写屈原外貌和动作的语句有哪些?
作用是什么?
外貌描写: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
必两手同时举出。若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这些描写,刻画了一个满腹忧愁、满腔愤怒、坚贞不屈的斗士、爱国者形象。
自主探究
思考问题
4、浏览课文,概括出时间、地点、环境
时间:午夜刚过去黎明未到来最黑暗的时候。
地点:东皇太一庙。
环境:殿内神像林立,阴森可怕。
外面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作用:渲染黑暗恐怖的气氛,衬托屈原坚贞不屈的斗士形象。
5、思考靳尚和郑詹尹二人的对白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1)二人的对白引出屈原的独白,把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2)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欲除之而后快,充分暴露了南后和靳尚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6、靳尚出场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令来,你收
到了吗?
★罪人怎样处置了?
★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惊异)什么?
咄咄逼人的气势
急于害死屈原的迫切心理
7、写靳尚害死屈原怕城里的人“愤愤不平”,怕“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精神品质之令人敬重
8、
剧中郑詹尹不情愿杀害屈原,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认识?
迟疑地
他内心的不情愿
鞠躬
侧面写出屈原在人们心中的声望,衬托了屈原的爱国者形象。
自主探究
思考问题
9、文章主体是屈原的内心独白,他赞美了什么?指斥了什么?
(1)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2)指斥神鬼、土偶木梗,谴责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合作探究
品读思考
象征人民群众;
指坚定的信念;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自由、光明的变革力量;
10、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无形的长剑
11、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切期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合作探究
土偶木梗形象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
没有人的小岛
12、品读思考
13、
找出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到的事物,说说他们象征了什么。
东皇太一
云中君
东君
大司命
少司命
湘君
湘夫人
“东皇太一”、“云中君”
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阶级。
“东君”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大司命”“少司命”
欺骗民众的反动势力的帮凶。
“湘君、湘夫人”
那些悲观论者。
14、倒数第二段中“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这句话中两个“河伯”有何不同?
前一个“河伯”是诗人所见的河伯神像。
后一个“河伯”指诗人由此而想到的曾扮演河伯的钓鱼人,他因同情屈原而被关进监牢。
合作探究
15、语言赏析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合作探究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赏析
合作探究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赏析
◆16、品味语言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拟人、呼告、反复
表现出他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切期望。
(2)“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排比
对风的呼唤,这也是诗人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
(3)“炸裂呀!
我的身体……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呼告、比喻、反复
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执着追求。
(4)“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倒装句
表达效果:强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渴求。
合作探究
讨论、明确
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
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
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
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
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独白激情澎拜,气势雄浑,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合作探究
17、讨论、明确
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合作探究
联系写作背景
说说郭沫若《屈原》
这一剧本的目的。
18、讨论、明确
周恩来同志称赞《屈原》这一剧本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对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
合作探究
讨论、明确
《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但是“雷电颂”的声音仍然回响在整个山城?常常可以听到群众发出“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在当时起了显著的政治作用”。
联系写作背景
说说郭沫若《屈原》
这一剧本的目的。
借古讽今,
鞭挞蒋介石反动集团,
抒发人民的愤恨。
一、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思路引导】
速读课文找出其对话,并揣摩其说话的目的及其心理。
思考探究
主要内容: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联系: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反复朗诵这段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引导】
抓住“风”“雷”“电”的象征意义,结合屈原的时代背景,去体会其思想感情。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三、阅读剧本,要注意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思路引导】
结合生活中的说明书去思考舞台说明的作用。
作用:
1.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2.提示人物上下场信息。
3.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体会人物形象。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尝试分小组进行表演,为完成本单元的任务二做准备。
【思路引导】
熟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注意声调节奏,读出情感。
独白,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
独白的作用是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方法拓展


(中考真题)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安安分分地尽着自己的职责,一向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直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他终于爆发出了反抗精神,被逼上梁山,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
B.一部成功的小说,必须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其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简·爱》用自传体的叙事语气,使小说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和引人入胜的悬念设计,无疑是其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D.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采访,然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感受,以优美的文笔完成了一部向世界真实报道中国及中国革命的历史巨著《西行漫记》(现译作《红星照耀中国》)。
真题演练
B项错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书的作者。
【参考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