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静夜思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静夜思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4 22: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全诗虽然只有20字,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流传广泛,不少学生已经能够朗读与背诵,但往往是无心成诵,并不明白内容,特别是对难读的字音读不正确,读不出故事的节奏韵味,所以读正确和读出古诗的节奏,需要老师的引领与指导。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比较等方方法,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读出古诗的节奏。
3结合画面,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教学难点:结合画面,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李白《古朗月行》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指导认识“夜、思”二字,强调整体认读音节,“思”平舌音。指导写“思”上下结构。上收下放,心字底略宽,注意卧钩不要写得太平或太斜。可以组词三思、思念、思想。
生跟着老师书空。
二、初读古诗
1.会读或会背的同学读、背古诗。
2.生试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3.随文识字
(1)古诗中要认识的字变红色。
(2)指导读准前两行诗。
①指生读诗句,然后正音。
②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床”字,你脑海中就会出现什么事物?(睡觉的床)是的,它也是吊床、车床的床。
③出示诗句: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在诗中善于用“疑”字,这个字多指疑惑 、疑问,但在这几个诗句中都是好像的意思。
④再读诗句。
(3)指导读准后两行诗。
①引读后两行诗。
②师:同学们,你会做“举”的动作吗?(生用手做举的动作)。(出示“举”字源),这是举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甲骨文的举,字形上方像是一个小孩,下方是一个大人,左右两侧是两个手形,整个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大人拖着小孩,将小孩高高举起。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就是双手托物。现在还有很多引申义,如举荐、举止等。诗中说“举头”,那你会举头吗?(抬头)
③望,部件相加法:亡+月+王。再读诗句:举头望明月。
④引读:低头思故乡。引领生做动作,体会“低头”。
⑤师引:抬头看着月亮,不自觉地低下头思念自己的(生答:故乡)。强调,故,形声字。
4.生再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尝试断句,读出节奏。
5.听古诗朗读,尝试独立划分朗读的停顿之处。
(1)生认真听,并动笔断句。
(2)根据学生反馈,点拨古诗断句: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生再读古诗,根据断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7.点拨古诗的韵律
(1)生动笔圈画每一行结尾的字,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2)反馈:光、霜、乡,都含有韵母“ang”
8.再读古诗,读出韵律美。
(1)生练读。
(2)指生读。
(3)齐读。
三、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反复朗读了古诗,你能试着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吗?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我们刚才理解的词的意思。
1.生自主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馈:明亮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念远方的家乡。
3.生完整理解古诗,用自己的话练习说一说。
4.带着理解读一读古诗。
师过渡:诗人站在床前,望着皎洁的月亮,内心不禁情思起伏。下节课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书写指导
1.出示本课的生字:夜 思 前 低 乡 床 光 故 疑 举 望
2.生认一认,读一读,并给每个生字组个词。
3.语境中巩固生字:夜晚 思念 床前 故乡 光明 疑问 抬举 遥望 低头
4.提炼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思 前 低 乡 床 光 故
5.重点学习写 “低、故”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观察生字结构,低左窄右宽,故左右同宽。
(2)强调“低”的斜钩要不要直,要有弧度,但不能过弯,与卧钩区分开。“故”字左右同宽,注意笔画中间的穿插,向中间靠拢,避免松散,注意右半部分是反文,捺画舒展。
观察整个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写得是否端正。
6.学生练写,描红一个,书写一个。
7.由于课程时间有限,请小朋友们课下对照书中的黑体字练习书写吧。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反复朗读了古诗,既读出了诗的节奏,又读出了诗的韵律美。同时,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来感受诗中的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闪读、查读等方式复习 “夜、思”等9个要认识的生字,听写检测“故乡、月光”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结合插图、想象画面,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词语:夜晚 思念 床前 月光 怀疑 望月 举起 低头 故乡
(1)生练读.
(2)指生读。
(3)齐读。
2.出示古诗,指生读古诗。
3.说说古诗的意思。
二、领悟诗情
体会“静夜”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静夜思》,那么你认为哪两行诗写的是静夜呢?
明确:前两行诗。
(1)体会霜的清冷
师:同学们,结合诗的内容,我们想象诗中的画面,李白在床前的窗边,看到了什么?(月光)
质疑:诗人看到霜了吗?地上真的有霜吗?(是的,诗人没有看到霜,而是把月光比作了霜)
师:你们见过霜吗?(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霜)一般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看到霜?看到霜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秋天的早晨,有种清冷的感觉。
指导朗读,读出这皎洁的月光,如霜般清冷的感觉。
(2)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师:如此皎洁的月光,作者为什么不是再次升腾起儿时的感觉,觉得它美好的像白玉盘,像瑶台镜呢?而是把月光比作了清冷的霜呢?
明确:此时的诗人,内心很孤独,很凄凉。
补充资料:唐开元十三年,李白离开家乡四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元14年九月十五日他客居扬州。那时,他已离开家乡一年有余,独自在外,不免孤独寂寞之感时常萦绕于心。所以内心倍感凄凉。
师:让我们带着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强调:语调要低沉,尤其读“是、地、上”的时候,都是四声调,古诗中称为“仄”声,我们要读的短促低沉。
师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
体会“思乡”
师:在这样的夜晚,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如何才能抚平呢?(思念家乡)哪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的思呢?
明确:后两句诗。
师:看到如此皎洁如霜的月光,诗人不自觉地抬头望月,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诗人都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
(1)自己的儿女快乐地玩耍。
(2)朋友们相聚在 一起谈天说地。
(3)家里的一只小狗,一只小猫。
(4)院子里种的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
师:是啊,此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可能是家里的亲人,可能是朋友的相聚,可能是一只豢养多年的小动物,还可能是一花一草,一个画面……总之,有关家乡的一切,都可能出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所以 ,诗人低下头,沉浸在无限的思念之中。
指导朗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完整吟诵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入诗中,去体会诗人望月思乡的绵绵深情。
生:入情入境朗读。
4.听名人朗诵,生再次入情入境朗诵。
5.背诵积累古诗
(1)出示古诗填空:床前( ),疑是( )。举头( ),低头( )。
(2)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3)引导在具体情景中运用背诵古诗。
①多少海外游子,在静夜里,望着圆月,想到月圆人不圆时,他们常会吟诵……(生背古诗)
②老师的家乡在黑龙江,家人现在也还生活在那里。每每望着圆月,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师生齐背古诗)
③等你们长大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会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明月当空时,也会勾起你们的思乡之情。你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静夜思)
三、拓展延伸
师:自古多有诗人借月抒怀,借月思乡。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几句名句。
1.出示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这些诗句都是流传千古的借月抒怀的诗句。
2.师范读诗句。
3.师领读诗句。
4.生自己读一读诗句。
四、作业布置
积累借写月亮思乡的古诗。
板书设计

明月光 地上霜
静夜思

望明月 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