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人物生平(回顾)
杜甫
诗史 、诗圣 、三吏三别
一生的四个时期
①(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②(35-44岁)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
③(45-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
④(49-59岁)漂泊西南时期
古今七律之第一
国家一片混乱
漂泊西南时期
朋友相继辞世
自己年老多病
重阳节
二、写作背景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55岁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途中,在重阳节登高抒怀。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亦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祈福、团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齐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朗读体悟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自由读:读懂诗意。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问1:找出首联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
问2:各个意象的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鸟儿。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四、文本赏析
问3:这些意象营造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身心俱冷
渺小孤单
悲哀凄楚
孤苦无依
寂寞悲凉
意境凄凉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问:诗人为何要写落木、长江?
飘零的身世,短暂的生命在亘古苍茫的天地间越发让人感到沉郁苍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鉴赏颔联
凋零、萧瑟
苍茫、雄浑
鉴赏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孔子:“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颈联可以看出杜甫遭遇了哪些悲苦的事情?
研讨与练习(三):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八
可
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1:苦恨、新停是什么意思?
极其遗憾、刚刚停止
鉴赏尾联
问2:艰难苦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国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悲自然之秋
悲人生之秋(暮年、多病、孤独、漂泊)
悲国家社会之秋(国家混乱、民众潦倒)
伤秋悲己、忧国忧民
五、归纳总结
总体看来,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给人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励;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语言精练,对仗工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是杜甫沉雄劲健、悲壮顿挫的代表作。不愧为“精光万丈,古今七律之冠”的美誉。
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春末夏初的美景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看一看:题目、作者、诗序、注释
抓一抓:景物及其特点
辨一辨:景与情的关系/联与联的关系
意境
景、境、情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你读懂了什么?哪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