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渔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设计
课题
7.2“渔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重点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2、南方地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3、我们所说的“南方地区”指的是哪一范围的地区?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探究新的区域: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位于哪些?是怎样形成的?这里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把长江三角洲称之为“渔米之乡”?……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理解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3、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江海交汇之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
请同学们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请简介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请列举长江三角洲的位置。
教师总结: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3)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教师总结: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及世界各国贸易往来
(4)请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势与河湖。
教师总结: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请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
读交通图,分析哪些铁路线经过长三角?
教师总结:京沪线和沪杭线。
我国南北航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重要港口。
(7)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师总结:
河流为三角洲地区提供丰富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河流为三角洲塑造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8)活动: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议一议,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
教师总结: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可以提供水源、灌溉和航运;长江上游地区地势陡峻,河流可以提供丰富水能。
目标导学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
2.请同学们读教材中长三角15+1城市群分布地图,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请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
教师总结:长三角——全国密度最大的城市群和世界著名第六大城市群
(2)上海对长江三角洲的作用有哪些?
教师总结:
上海港,指由上海市所管辖的港口,分为多个港区,主要位于黄浦江两岸、长江入海口南岸、杭州湾口上,居中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中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很快成为中国最大港口,自2010年起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201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252万标准箱。
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①将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
②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将使得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这将使得上海获得更多的制度红利。
③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由贸易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
(3)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目标导学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部分知识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请列举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景点及特色文化。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教师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读图并分析如: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学生列举如:东临东海和黄海,江海交汇处,长江黄金水道起点,南北海岸线中段
学生列举: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分析如:
河流为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河流为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如:议一议,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灾害。
学生读教材和地图,分析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学生分析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学生阅读并分析,归纳同城效应:在城市群中形成同城效应的关键: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的综合运输体系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尝试回答,如:1)世界文化遗产
2)水乡风貌
3)特色文化
3、合作交流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分析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使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清晰展示,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议一议环节,使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差异影响的理解,对比方法,易于识记和理解。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地图,增强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并通过地图,使学生分析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的作用,并且通过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图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
通过材料展示,使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上海经济的发展,理解上海的辐射作用。
通过材料,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同城效应”现象易于理解。
通过请学生参与列举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景点及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热爱之情。
复习巩固
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是(
)
A.上海市
B.安徽省的东部
C.浙江省北部
D.江苏省南部
2.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源丰富
B.江海交汇之地
C.劳动力充足D.科技力量雄厚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4.关于上海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最大的城市
B.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我国最大的港口
D.我国的政治中心
5.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
B.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C.
东临黄海和东海
D.
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知道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我们要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
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