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二)
一、选择题
1、下列与唐朝建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者是李渊 B、定都长安
C、李渊的年号是“贞观” D、汉人建立的王朝
2、小唐想要了解唐朝的都城,上网点击的关键词是( )
A、长安 B、燕京
C、建康 D、洛阳
3.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温家宝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在“贞观之治”时期的是(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展
C.文教昌盛 D.国力衰退
7.武则天统治时期与“贞观之治”的不同表现是( )
A.重视农业生产 B.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国力不断强盛
8.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萧太后 B.慈禧太后
C.武则天 D.文成公主
9.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中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武则天、唐玄宗前期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A.提倡节俭 B.整顿军队
C.重用人才 D.建立行省制度
11.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开皇之治
12.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唐玄宗 D.忽必烈
13.“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14.唐太宗在魏征病逝时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说明唐太宗( )
A.善于用人 B.重视纳谏
C.善于吸取隋亡的教训 D.重视文化教育
15.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国皇帝 B.重视发展生产
C.提倡节俭 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16.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17.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女皇帝,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②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③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④她继承并发扬了贞观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请回答:
(1)开元初年,唐玄宗有哪些“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的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2)列举一些“天下大理”的表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以上三则材料都和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位著名的君主有关系?
(2)材料二、三反映了这位君主的哪两大执政特色?你如何看待这位君主?
(3)这位君主“以人为镜”的和“以古为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体会三则材料所包含的道理。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一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提倡节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开元年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描述了汉唐时期出现的三个盛世景象,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2)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有哪些?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
(3)汉唐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
21.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答案与点拨
1.C(点拨:“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2.A 3.B
4.D(点拨:“国之命在人心”的内涵应该是以民为本,故与D项一致。)
5.A(点拨: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不是武则天继位。)
6.D
7.C(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重用酷吏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表现,唐太宗时没有,故选C.)
8.C
9.C(点拨:本题考查武则天统治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应该是武则天,故选C.)
10.C 11.C 12.C
13.D(点拨:D项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不是唐太宗时期,故选D.)
14.B(点拨: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故选B.)
15.A(点拨:李渊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故选A.)
16.B 17.B
18.(1)措施: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结果:通过这些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19.(1)唐太宗。
(2)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以人为本,减轻劳役,统治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他在晚年时,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3)“以人为镜”的具体表现是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使唐太宗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的具体表现是,他吸取隋亡教训,爱惜民力,为此在经济上,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材料一体现的道理是以史为鉴,爱惜民力。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材料二体现的道理是知人善任,发挥人才的作用。材料三体现的道理是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少犯错误。
20.(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表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原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
(3)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注民生。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弱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秦灭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制度。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思想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培养人才,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民族
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