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2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05 21:44:00

文档简介

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二)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3.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二)
学科
生物学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
教材
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道能够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特点
2.说出肺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3.了解呼吸道受阻的原因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羊的气管和支气管的结构,描述气管、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2.通过观察羊肺的体积变化和肺的组成特点,解释肺能容纳大量空气的原因
3.通过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初步掌握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并爱护自己的呼吸系统健康
2.初步掌握呼吸道梗阻的处理方法,关键时刻能够保护自己、救助他人
教学重点
呼吸道的结构能够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肺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难点
肺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具体操作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PPT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呼吸道有哪些结构能够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二、通过观察羊肺,说出肺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通过三个呼吸道受阻的实例初步了解呼吸道受阻的原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聚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以鼻腔对空气的处理为例:当吸入鼻腔的空气湿度为40%时,经鼻腔到达咽部以后,空气的湿度已经提升到75%。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口腔也与咽相连,而且口腔中有粘膜,有唾液,为什么用口进出气,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口干舌燥、嗓子发干的现象呢?为什么鼻腔却对空气有如此大的处理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小活动进行导入。
鼻腔的结构特点
出示鼻腔结构特点,结合触摸鼻子的小活动,说出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空腔。介绍鼻腔内部结构,说明鼻腔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使鼻腔能够更好的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充分处理。
理解鼻腔的结构在处理空气方面的优势,渗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气管、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过渡性问题:气流到达咽后,面对两个开放的通道——食道和喉,气流会向哪个方向前进呢?
通过观察羊的气管,揭秘呼吸道的结构特点,说出呼吸道在保证气体顺畅通过中的作用。
观察气管横切图,提出两个问题:1.气管软骨为什么是C形而不是圆环形;2.气管膜壁的位置及功能
通过分析进食后食道管腔的变化,说明气管膜壁的功能;通过对羊的气管旋转、下折操作,说明气管软骨对气管的弹性支撑作用。
结合解剖支气管的实验以及支气管逐级分支的图片,分析支气管结构的变化,重点介绍管壁上软骨的分布及形态变化,实证呼吸道在保证气体顺畅通过中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入手,通过实验、观察和图片分析,说出气管、支气管的功能。
血管在肺内的分布特点
结合解剖过程中的发现,说出与肺相连的血管名称以及血管在肺内的分布特点
简单说明肺内血管的分布情况,为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打下基础
肺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视频:通过气管,向羊的肺内吹气,观察羊肺的体积变化。由该视频引出系列问题:
1.肺活量的概念
2.肺为什么能容纳很多空气
3.肺的位置
①胸腔的结构
②膈的形态、位置及功能
4.肺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5.实验:将肺组织块和心脏壁组织块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观察肺和心脏壁组织块的漂浮状态并解释原因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呼吸道受阻的原因及对健康的危害
介绍三种呼吸道受阻的原因及对健康的危害
1.鼻塞
①鼻塞的原因
②解释鼻塞发生时会口干舌燥的原因。
2.呼吸道梗阻
①呼吸道完全梗阻的表现
②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
③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
3.哮喘
了解哮喘患者呼吸道的变化以及哮喘对健康的危害
通过呼吸道受阻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的通畅对生命活动的重要,并通过视频告诉学生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方法。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爱呼吸系统健康,珍爱生命。
知识总结
对两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
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具体包括:
1.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2.肺的组成及功能
对两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知识巩固
出示三个选择题,通过做题与讲解,巩固本节课知识
通过三个问题,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学习效果反馈
课后思考
问题一: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时,为什么冲击的用力点是患者的腹部位置而不是肺的位置?
问题二:肺本身的肌肉组织很少,肺的体积是如何扩大和缩小,轻松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
结合课上的内容,提出两个思考题,为下节课讲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做铺垫和衔接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书名:
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二)能力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分析呼吸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认同结构与功能观。
教学重点: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模拟实验;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引入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憋气”感受,说明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完成呼吸过程的是呼吸系统。
日常情境,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呼吸系统的结构
1.结合生活常识,对照图片,依照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顺序梳理呼吸系统的各结构及相关特点:
(1)鼻:鼻孔与外界相通,狭长的鼻腔
(2)咽:鼻腔后方
(3)喉:咽的前下方,软骨构成
(4)气管:软骨构成,中空、直立
(5)支气管:与气管结构相似,且反复分支
(6)肺: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
体会观察法需要有一定的顺序
呼吸道清洁、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
比较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组成,明确“咽”为共同结构
1.(1)体验口吸气和鼻吸气时咽的感觉,得出鼻可以温暖空气,进而推测其中有完成此功能的结构——黏膜中毛细血管。
(2)比较口和鼻形态结构的不同,推测出鼻湿润和清洁空气的功能。
(3)分析教材“资料”中的气管结构,推测气管湿润和清洁空气的功能。
2.阐述“不随地吐痰”、“咳嗽与打喷嚏的正确处理方法”。
紧密联系实际,抽象知识具体化
渗透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
利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
模拟实验:探究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作用
1.分析实验装置,说明碳粉、毛刷和水分别模拟环境中颗粒物、鼻毛纤毛和黏液。
2.观看实验视频,明确每组的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说出实验结论。
3.尝试设计4号装置,探究呼吸道的清洁功能是有限的。
4.总结呼吸道清洁、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提倡用鼻呼吸”的原理。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利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
吞咽与呼吸
观察图片,了解会厌软骨的功能及吞咽和呼吸的关系,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利用生活经验,解决理论问题
发声与呼吸
结合图片,分析声带的位置和发声原理,结合生活实际,阐述青春期保护声带的重要性。
利用生活经验,解决理论问题
课堂小结
1.知识小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功能。
2.良好的生活习惯。
梳理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