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1年上学期高二年级三月联考试题
历史
命题:天壹名校联盟命题组 审题:涟源一中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
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
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48分)
4762500208915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人崇信鬼神,每每遇重大政治事务都要占卜。右图为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商朝的统治者崇拜迷信活动
B.牛骨是商王统治的重要工具
C.通过占卜的方式与神灵沟通
D.王权具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46767752540002.秦律中有二十多个律名,其中专讲土地制度的有《田律》,其他涉及到土地制度的还有《厩苑律》、《金布律》和《仓律》等。这表明
A.秦朝关于农业的律法严苛B.秦朝对土地制度十分重视
C.土地私有制得到法律认可D.奖励耕织政策已顺利实施
3.右图是安徽省歙县篁墩村的“程朱阙里”牌坊。“阙里”本指孔子的故居,南宋时宋度宗特诏定朱熹祖籍故里为“阙里”,并按祭孔规格祭朱熹。宋度宗的做法表明
A.朱熹理学的政治地位提高B.朱熹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
C.朱熹理学已超过孔子儒学D.朱熹理学得到了普遍认同
4.严嵩、张居正两人,一个谋私,一个为国,都是名为内阁首辅而实为宰相。这两人一个为了迎合皇帝,一个为了国家利益,都以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阶层为代价,最后的下场都极惨,都落得一个声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的结局。这说明明朝的文人阶层
A.刚烈正直不畏权贵B.形成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
C.以制衡内阁为己任D.有效地制约了朝臣的专权
5.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规定,“出洋海船,止许用单桅,梁头不得过一丈,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名”。此规定
A.说明海禁政策已放弃B.规范了远洋贸易秩序
C.严格限制了对外交往D.有利于保证航海安全
6.有学者曾指出:“与缺乏广厚社会基础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同,清末收回利权运动是从社会中下层喷发而起的民族抗争风潮;与19世纪基于“华夷之辨”的文化隔膜而形成的反洋教斗争有别,收回利权运动属于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和成熟的时代内容。在自然世纪流转的过程中,时代的更新便寓于其中了。”该学者认为,收回利权运动
A.是有群众参与的理性救国活动B.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与戊戌变法相比更具有进步性D.积极务实成效显著
7.下表反映了清政府统治后期的民营企业设厂数(单位:家)和资本额(单位:万元)的变动情况。
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资本额多少决定民营经济的命运B.中国民营企业资金总量普遍偏少
C.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增长较快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8.史载,在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来说,国民党军队打的是败仗,其防线由沿海向内地后退约700公里,从华北到华中后退约1200公里,丢失城市340余座,土地约100多万平方公里;日军也因战线拉长,无力作进一步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转入休整,对国民党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这说明
A.国民政府消极抗日政策的恶果凸现B.中国军民巨大牺牲促使战略相持到来
C.国共合作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D.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计划最终破产
9.1950年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电新中国政府,表示承认新中国,但由于建交谈判期间英国政府不愿完全割断同国民党集团的关系而在台湾继续保持领事,致使新中国政府最终决定不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
A.受制于意识形态的束缚B.将国家统一作为外交前提
C.无意改善与西方的关系D.坚持了“另起炉灶”方针
10.1985年5月,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闭幕式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经济发展)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说明邓小平
A.强调重视教育的战略意义B.认为教育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C.主张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D.注意防范新经济的冒进行为
11.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用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或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说明苏格拉底
A.坚决反对手工业者参政B.极力主张建立精英政治
C.认为治国需要相应知识D.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12.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以蔗糖为代表的食物在欧洲的普及,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的物资交流,对欧洲的重大影响是
A.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C.导致贵族阶层走向没落D.带来社会关系上的革命
13.汉密尔顿(美国1787年宪法起草人之一)在1787年11月20日发表的《致纽约州人民》中指出,“经常的战争和不断的恐惧,要求一种同样不断的准备状态,这就必然会引起常备军的产生。比较弱小的州或邦联,首先依靠常备军来使自己同比较强大的邻人平起平坐。它们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的行政权,这样做的时候,它们的宪法会逐渐趋向君主政体。战争有一种牺牲立法权力增加行政权力的性质。”汉密尔顿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实行联邦制的必要性B.常备军会危及美国安全
C.维护共和政体的困难D.州不论大小应平等相待
14.某一画派主张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揭示自然界的奥妙。他们认为,“自然之中,绝无贫富贵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由此可知,该画派
A.强调素描完整性和准确性B.注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C.注重社会现实情境的刻画D.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描绘
15.1962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迪安·腊斯克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一场美国与苏联“眼瞪
眼”的对峙危机,最后苏联人先“眨眼”。声明中的“对峙危机”
A.导致了德国的最终分裂B.表明苏联势力空前膨胀
C.使人类一度面临核战争威胁D.加剧了东亚的政治动荡
16.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时具有两种特点:依附性和发展性,依附和发展不是对立,而是可以结合,原因是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国内私人资本可以形成“联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其对外依赖程度会越来越低,直到过渡到独立的发展阶段。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壮大D.资本主义在世界占据统治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2分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
材料二 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
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
过的。
——柏拉图《申辩》
材料三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想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
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道德焦点的不同并从发展背景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柏拉图和康德在道德问题上的异同之处。(7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初铁路分布变化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对于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周边环境和国内问
题有着明确清醒的认识。毛泽东陆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这是历史上第一位美国国家元首访问
中国,周恩来总理前往机场欢迎。周总理说: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
克松说: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新生主编《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提出“三条方针”时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给合所学知识,解释“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的含义,并分析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9分)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紧急安定货币金融办法》6项,即通称
的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如下:(1)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三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一切公私款项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2)三行以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准其照常行使。其发行数额与流通之总额,以截至11月3日止为限。(3)设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办理准备金之保管、发行及收换事宜。(4)凡持有银、银币等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兑换为法币。(5)旧有契约于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6)三行无限买卖外汇,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6分)
2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0分)
材料 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大都采取护国主义立场,因而转到本国政府
方面,第二国际破产。列宁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对待帝国主义战争问题上坚持正确的
路线,不断揭露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并团结各国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努力引导本国人民以
革命行动反对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战争政策。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以卡尔·李卜克内西、卢森堡、蔡特金、梅林和威廉·皮克为代表的革
命左派,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无产阶级的“敌人在国内”、“以战争反对战争”的革命口
号。1916年他们组成“斯巴达克团”。5月1日在柏林发动了反战示威。李卜克内西为此而被捕
判刑,更引起了许多城市的罢工抗议。1916年参加罢工的达12.9万人,1917年增到66.7万人。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国际工人运动发生的主要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依据及启示。(6分)
2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 1628年,16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后多次与明军作战。
1637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以辅政王身份辅福临即帝位;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开启了清王朝入主中原的历史一页。占领北京后,在中央机构中,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尚书皆由满人担任;顺治五年,多尔衮于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命陈名夏、谢启光等六汉人侍郎任汉尚书,但其地位要低于满尚书。多尔衮还保留了都察院、六科十三道,并一再鼓励官员犯颜直谏。中央机构承明制,但也保留了某些满族特有的制度,如议政王大臣会议、理藩院等,其内院的权力比起明代的内阁要小得多,并对原明臣试图增大内院权力的努力加以抑制。地方机构则有所不同,由于新朝急需用人,所以普遍任用了降清的汉官。极具落后色彩的圈地、投充、逃人三大恶政,导致清初经济长期难以恢复。多尔衮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冬病逝,追封为“清成宗”。多尔衮死后不久,政敌揭发他的大逆之罪,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多尔衮一生的主要活动。(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多尔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