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 八年级上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 八年级上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05 20: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的运动复习(二)
实验梳理专题
机械运动
运动的描述
直线运动
1.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速度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
知识网络及实验梳理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测纸锥下落的速度
3.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米(m)
单位:公认的标准
测量:
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比秒大的单位:时(h)、分(min)
比秒小的单位:毫秒(ms)、微秒(μs)、
换算关系:
1h = 60min=3600s
1s = 103ms= 106μs
实验活动:用不同分度值的尺测同一个长度
分度值:1dm
测量结果:4.4dm=44cm
实验活动:用不同分度值的尺测同一个长度
分度值:1cm
测量结果:44.6cm
实验活动:用不同分度值的尺测同一个长度
分度值:1mm
测量结果:44.75cm
测量的目的:
使测量值更加接近真实值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认:
①零刻度线 ②量程(测量范围)③分度值
2放:
①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②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③刻度尺平行所测长度
①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读: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记:
数字
1min18s
1min48.5s
正确使用秒表
(1)原理:____________
(2)器材: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方案设计
(4)测量和记录
A
B
C
米尺,秒表
二、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例: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活动中,小明和小红制作了一个直径为 10.00cm 的纸锥.提供的器材有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秒表. 他们的实验目的有两条:一是会测量纸锥竖直下落时的速度;二是认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1)他们商量了如下的方案来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方案一: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 方案二: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方案三:预先不选定时间或距离,直接测定纸锥通过某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上述方案,你认为应该采用方案 ▲ ;
理由是: ▲ .
A
?
B
C
D
E
F
二、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纸锥下落时的距离不容易测量

(2)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纸锥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内曝光一次所得到照片,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 0.25s 曝光一次.他们准备根据照片测量纸锥从 A下落到 F 的速度. ①以下是他们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请把下面表格中的栏目补充完 整,它们应该是 ▲ ; ▲ .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栏目
照片中 A 到 F 的长度l/cm



纸锥的平均速度v/(m·s-1)
数值




②上述栏目对应的数值为: ▲ ; ▲ ; ▲ . ③纸锥从 A 到 F 的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
A 到 F 的实际长度l/cm
A 到 F 的时间t/s
6.00
60.00
1.25
先加速后匀速
· · ·
三、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1.实验器材:
玻璃管、
秒表
2.实验设计:
0 cm
20 cm
40 cm
60 cm
80 cm
O
翻转后当气泡上端到达标记线后记录时间
3.实验数据记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20
40
60
8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区间s'/cm
0-20
20-40
40-60
60-80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
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ms-1)
· · ·
三、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 · ·
三、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3.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区间s'/cm
0-20
20-40
40-60
60-80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
5.31
5.42
5.22
5.73
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ms-1)
0.037
0.037
0.038
0.036
·气泡通过各区间的速度近似相同。
三、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做出S-t图像)
例 在探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林学习小组在长约1米的细玻璃管内注入水,管内留有长约0.8厘米的气泡,他们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后,用胶带将玻璃管固定在中间有数字的木制米尺上。在探究过程中,他们观察到如下现象: (1)玻璃管竖直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请你提出一种使气泡动起来的方法 ▲ 。 (2)实验时,要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 。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 (选填“快”或“慢”)。
将玻璃管倾斜放置
气泡运动趋于稳定再计时

可以留较长时间启动秒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60
时间t/s
0
2
4
6
8
10
12
(4)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上表,小气泡所做的是 ▲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的理由是 ▲ 。 (5)本次实验中,小林还发现,玻璃管与水平成60°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而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根据此现象你能推测出:随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上升速度的大小将: ▲ 。
匀速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
先增大后减小
金属片
四、实验拓展: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环节一: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
环节二:猜想与假设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1、实验原理:
进行实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和通过的时间t1,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并算出平均速度v1
金属片
S1
t1
V1=0.15
t1=4
S1=0.6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 程(m)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中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2,和通过的时间t2,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并算出平均速度v2
S2
金属片
t2
进行实验
0.15
4
0.6
v平均速度(m/s)
t 运动时间(s)
S 路 程(m)
0.3
2.5
0.12
S3=S1-S2=0.3
t3= t1- t2=1.5
0.3
1.5
0.2
全 程
前半程
后半程
分析与论证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v2v上半<v全程<v下半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木板支起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
(过高,会使小车速度过快,不易记录时间。过低会造成测出平均速度太接近)
(3)要保证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沿直线运动。
(4)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相同高度处释放。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或者较缓
(5)测量小车下半程速度时从中间静止释放可以吗?
答:不可以,因为所测量的时间不是小车运动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例题: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B= ______ cm, tBC= ____ s,vAC= ______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___ 。
v = s/t

4.00
1
0.03

课堂总结
小车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运动路程
用秒表测出运动时间
体会
知道
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路程中大小会不同。
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方法。
实验总结
计算
机械运动
运动的描述
直线运动
1.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速度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
知识网络及实验梳理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测纸锥下落的速度
3.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
(4)一起发生在限速50km/h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 (制动距离)长为25m.请你根据上面图象判断司机是否超速?   .(该车的制动性能与上表数据一致) (5)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下列行为不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的是   。 A.疲劳驾驶 B.酒后驾驶 C.打手机 D.超速驾驶 (6)轮胎长期能用后会变光滑,则在相同情况下,制动距离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