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4 14: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选读
一、导入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谈谈你所知道的孟子。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
孟子
二、回 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权,然后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的名言警句
三、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后世,1083年被宋神宗封为“邹国公”,1331,被元文宗加封为“邹国亚圣公”。至今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四、《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弊。
五、孟子的思想
1.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2.“仁政”“王道”
3.性善论——人性本善
4.后天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修养至关重要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地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劝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本单元的内容
“王好战,请以战喻”——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
“民为贵”——孟子的民本思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
“人和”——“反求诸己”、推己及人、注重和睦团结的思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集义养气的学说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
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
体会孟子散文善用譬喻的特点;
感受孟子的性格。
《孟子》
第一则:寡人之于国也
所用譬喻: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殍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洿(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之义

tú,通“途”
tún
zhì


wú,通“毋”
xiáng
bān,通“斑”
piǎo



重点文言知识复习: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王无罪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通“毋”
“颁”通“斑”
“涂”通“途”
重点文言知识复习:古今异义
1、河内凶
2、请以战喻
3、弃甲曳兵而走
4、或百步而后止
5、然而不王者
黄河/河流
荒年/凶恶,不吉利
请允许我/礼貌用语,让对方……
兵器/士兵
跑/行走
有的人/或者
这样却/连词,表转折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者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名词活用动词
重点文言知识复习:词类活用
为动
◆ 谨庠序之教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活用动词
动词作名词
重点文言知识复习:词类活用
1、是亦走也。
2、王道之始也。
3、非我也,岁也。
4、非我也,兵也。
5、未之有也。
判断句
宾语前置
重点文言知识复习:特殊句式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8、树之以桑
9、申之以孝悌之义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重点文言知识复习: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五十步笑百步
王好战,请以战喻
介词,把
介词,按照
介词,凭借
介词,用
重点文言知识复习:虚词“以”
内容回顾: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教)
保民
教民
王道
之始
王道
之成
孟子的论证方法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政治策略与邻国之政不用心(本体)
五十步笑百步(喻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本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喻体)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1.比喻论证
2.对比论证
善辩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
第二篇的讽刺效果是怎样达到的?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
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
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
二是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
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通过《齐人有一妻一妾》和《月攘一鸡》
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
《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
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孟子和梁襄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问题探究
 A、.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B、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C、.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D、.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 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 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从选文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面对梁襄王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