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备课(含教学计划,各单元及总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备课(含教学计划,各单元及总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2-13 13:40:21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够商1)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深入三峡工程,学习了小数乘法,今天我们要继续了解三峡工程,看看还有哪些收获。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1.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2.“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该怎样计算呢?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2.汇报展示。3.谈话:下面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笔算方法。(1)9.84÷3= 竖式怎样做? 3 3 )9.84 9 (2)除到十分位时商几?商的数表示的是多少?(3)那么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怎样表示商写在了十分位? 3.283 )9.84 9 8 6 24240引导学生说出:要在个位3的右面点上小数点,也就是商里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4)谈话: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2,应该怎么办?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9.84÷3= 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展示1.估算:9÷3=3,9.84米比9米多,水位平均每天上升3米多。2.变成整数计算,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3.28(米)3.竖式算法。师生共同回忆竖式计算的过程。2个十分之一。学生交流。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
三、拓宽应用。1.竖式计算。(1)43.2÷6 52.5÷15 (2)9.5÷5 19.2÷12第一组是一般的小数除法,第二组是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情况。2.小明与同学去买早餐,4人一共花了25.8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元?3.解决实际问题:(出示)1)哪种笔便宜?第一种:每袋4支,8.80元,第二种:每袋5支,12.50元,第三种:每袋6支,12.60元,2)林丽出生时体重是3.25千克,3个月后体重是7.2千克,林丽的体重平均每月增长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说一说: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生独立解答问题。学生独立分析解答问题。全班交流完善想法:比较出哪种笔最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能正确分析解答,积极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进行全班性交流。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部分不够商1就商0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被雄伟三峡的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 学生交流。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下面我们来解决“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1)怎样列算式?(2)比较:这个题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3)概括: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明确:被除数比除数小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写0,点上小数点后再除。(4)深入:以后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怎么办? (5)计算完后,可以让学生用乘法验算。(6)拓展: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学生独立列式。2.5÷5=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然后点上小数点再除。学生交流。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把整数部分个位上的数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25个十分之一,用5除,可以商5个十分之一。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2:竖式计算。(1)4.2÷6 2.25÷15 (2)4.5÷5 19.2÷24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情况。2.小明与同学去买早餐,4人一共花了3.88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元?3.解决实际问题:(出示)1) 哪种笔便宜?第一种:每袋4支,3.80元,第二种:每袋5支,4.50元,第三种:每袋6支,4.86元,2)林丽出生时体重是3.25千克,3个月后体重是13.7千克,林丽的体重平均每月增长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说一说: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生独立解答问题。学生独立分析解答问题。全班交流完善想法:比较出哪种笔最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能正确分析解答,积极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进行全班性交流。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两位整数的小数除法)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雄伟三峡的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 学生交流。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出示问题: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2.你算到了哪一步?与前一节课的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除到十分位时,余下了多少?是24个几分之一?谁有办法在“24”的末尾添上一个什么数字,使数的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为什么可以添“0”,添“0”后的240又表示什么?3.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以前在整数除法中,除到余数比除数小可以不计算了,现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后,可以添0把余数化成更小的计数单位后继续除。现在请大家继续往下计算。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24.9÷25= 自己想想,做做。学生交流。学生可以想到:添“0”继续除。学生交流。学生把这道题算完,体会: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在余数的后面添“0”继续除。
三、拓宽应用。1.你能接着算下去吗?2.火眼金睛辨对错。3.先计算,再验算。7.8÷4 4.8÷15 1.75÷35 0.42÷12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出正确的答案,指名说说关键部分是怎样处理的,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先独立判断对错,然后交流沟通。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一听。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被除数、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雄伟三峡的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 学生交流。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你会计算13÷2吗? 6 2 )13 12 1接下去怎么算呢?2.想一想: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 学生动手计算、用心体验,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想一想、说一说,以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
三、拓宽应用。1.你能接着算下去吗?2.火眼金睛辨对错。3.解决实际问题蓝鲸的体重约是126吨,大象的体重约是5吨,蓝鲸的体重是大象的多少倍?4.先计算,再验算。 36÷16 1÷25 48÷5 1.75÷35 0.42÷12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出正确的答案,指名说说关键部分是怎样处理的,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先独立判断对错,然后交流沟通。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探讨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一听。 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练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整理。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你能说说都学习哪些情况的小数除法吗?请举例说明。二、基本练习:1.口算6.4÷4 7.5÷5 12.5+0.5 16×0.5 1.2÷3 24.8-8 7.2÷4 0.24×3 4.8÷6 5.6÷7 2.竖式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3.5÷5= 77÷35= 4÷16=(1)看黑板,谁能结合我们前两节学过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那谁又能说一说在计算这三种题型时分别需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整数除法来计算,关键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被除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如果末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学生举例说明。开火车进行,其他同学进行判断。选择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交流。学生交流后,独立计算。
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10:(1)一艘轮船平均每小时行50千米,它从武汉到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自主练习11:一块草坪的面积是504平方米,宽16米,(1)草坪的长是多少米?(2)如果将宽增加12米,面积增加多少?先分析数量关系,自主解答,再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合作要求:①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②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自主练习12:为“保护地球,关爱环境”,五年级一班23名男生和26名女生开展收集废报纸活动。9月份平均每人收集2.7千克,全班一共收集了多少千克?如果每千克卖0.9元,一共可以买多少元?4.自主练习13:(1)一支百合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沟通学习。自主解答,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能正确分析问题,积极进行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加强对小数除法的巩固和运用,感知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活学活用,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四、拓展练习:第33页聪明小屋: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组内交流,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正确分析问题,并得出规律。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 节次: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2.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出示口算卡片)1.342×10= 1.5×100= 0.5×1000= ……2.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3.填表被除数565605600除数770 商 8(1)请同学们看这个表,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4.计算:27.82÷13    38.5÷14 学生口算,并说出算法。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观察并交流。先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怎样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练习,老师了解到大家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将继续给大家带来三峡的有关介绍,并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观察信息,提出问题。闸门的高是“我”身高的多少倍?
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一)学习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1.根据刚才的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观察、比较这个算式的除数和刚才练习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来计算。(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解决问题,引发思考。同学们,我们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这个想法不错,那怎样将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呢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同组同学讨论。3.探究计算方法 。⑴ 交流想法,汇报讨论结果,说说各自的理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变化后的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同学们刚才在思考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板书:转化)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应用。⑵ 交流算理。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 在转化的时候,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是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的?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方便呢?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般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可以了,这样数据比较小,容易计算。当然,在变化过程中,除数转化成了整数,被除数也要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⑶这种转化的思想如何在竖式中体现出来呢 下面我们一起用竖式计算这个题目(边说边写好横式、竖式)先把除数转化成什么?被除数怎么办?引导学生将竖式书写完整。提问“商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通过刚才这个题目的计算,你认为(1)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追问:(2)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竖式计算,2.46÷0.06 4.56÷0.19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38.5÷1.4= 学生观察交流。学生思考并回答。(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同组同学讨论,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学生交流想法,汇报讨论结果,说说各自的理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答案:第一种情况:将单位“米”化成“分米”来计算。
  38.5米=385分米 1.4米=14分米 385÷14=27.5第二种情况: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38.5和1.4同时扩大10倍算。
  385÷14=27.5
第三种情况:竖式计算(可能没有,有的话,方法不一定正确)学生交流,就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学生交流,根据除数来确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让学生随意选择,但必须说明理由。学生交流,把1.4的小数点划去,转化成14,这个数就扩大了10倍,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把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学生完成竖式,并讨论商的小数点为什么在这的理由。学生交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交流,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转化。独立完成,并说出算法。
四、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1.填一填。 0.36÷0.09= ÷9 1.19÷0.17= ÷ 0.2÷0.25= ÷25 4.2÷2.8=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想想你是怎么填的?”2.计算 11.9÷1.7= 0.02÷0.25= 4.2÷2.8= 学生独立完成,出示课件集体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学生判断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计算方法) 节次: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2.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口算:(出示口声卡)2.用竖式计算:0.22÷0.25= 0.42÷0.28=前面我们以“闸门的高是小男孩身高的多少倍?”为题学习了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除法。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我们的书桌高0.77米”,你还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口算,并交流。学生板演,并有板演的同学说出算理。学生思考交流,“闸门的高是书桌高的多少倍”?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一)学习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位数少的计算方法求“闸门的高是书桌高的多少倍”该怎样解答?1.列出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请算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2.集体交流反馈。刚才在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该怎么办?小结:在计算此类题目时,我们仍要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要用“0”补足。3.巩固练习:10.5÷0.21 9÷0.45 (二)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算?2.出示填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 )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 )移动( ),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 ),然后按照除数是( )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提炼并板书: 一看……二移……三算…… 学生列出算式,38.5÷0.77= 并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学生交流。可能说出在计算时发现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说清补“0”的情况。学生独立计算,两人板演,集体订正。尤其注意被除数位数不够补“0”。同位互相说一说。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三、拓宽应用。1.填一填。0.36÷0.9= ÷9 1.19÷1.7= ÷ 0.2÷0.25= ÷25 4.2÷0.28= ÷ 1.3÷0.26= ÷26 8÷0.16=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想想你是怎么填的?”2.巨嘴鸟身长0.66米、嘴长0.22米,它的身长相当于嘴长的几倍?3.自主练习3. 火眼金睛辨对错。出示,学生判断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4.自主练习4第一横行四道题目,进行计算。5.自主练习5课堂时间充足可在课堂进行,否则可留作家庭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读题审题,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学生判断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独立计算,有板演。集体订正。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练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情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比一比看谁的知识掌握的最扎实好吗?
二、基本练习1.口算:(自主练习6)2÷0.5= 0.24÷0. 2= 0.4÷8= 6÷0.02 1.3×0.2= 7.2÷0.8= 8×0.5= 2.8+8= 0.39÷0.03= 0.1×0.1= 3.2-2.9= 21÷0.3=计时,反馈时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2. 填表(自主练习9)不用计算,你能将表格填写完整吗?被除数2.5625.62562560除数0.323.2320商8883.竖式计算:0.654÷0.06=   9÷3.6=    0.0456÷0.15=单纯移动小数点) (被除数末尾添0) (商个位是0,添0继续除) 独立口算,反馈时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独立填写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填的,根据是什么?独立计算,个别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巩固计算法则。
三、综合练习1. 探究规律:(自主练习8)出示:计算下面各题。(可用计算器计算)56.8÷8 4.4÷2.2 35.56÷12.756.8÷0.8 4.4÷0.22 35.56÷0.127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大,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小?观察算式及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自己的发现,你能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大,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小?2. 运用规律:(自主练习10) 出示题目:在 里填上“>”、“<”或“=”。48.5÷16 48.5 32.4÷0.45 32.4210÷1.4 210 1.8×2.9 1.87.26÷1 7.26 0.25×3.6 3.6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运用我们学到的规律对计算结果进估测和检验。3.自主练习7蜜蜂 20千米/时 蝴蝶 7.5千米/时 仙鹤 72.6千米/时仙鹤飞行的速度是蜜蜂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4. 自主练习11出示题目,问:看老师的购物小票被弄脏了,你能帮助我算出多味鱼的净含量吗?什么是“净含量”呢?(就是所购物品的数量)你能自己完成计算吗?交流结果。小结:谢谢大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本领帮我解决了一个难题。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5自主练习12出示题目: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情况统计如下。地形名称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面积(万平方千米)316.8249.6115.2182.496(1)我国的山地面积约是丘陵面积的多少倍?(可用计算器计算)(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问题(1)中的“约是”是估算吗?(不是。结果仍然要求准确值。)6. 自主练习13出示题目:不会飞的鸟鸵鸟鸸鹋几维鸟身高:2.5米身高:1.6米身高:0.3米体重:150千克体重:50千克体重:2千克速度:70千米/时速度:60千米/时速度:16千米/时蛋重:1.4千克蛋重:0.7千克蛋重:0.42千克(1)鸵鸟的身高是鸸鹋的多少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三组题目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题目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出示规律并板书:在除法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大于零,那么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学生根据自主练习8所掌握的规律,判断并填空。集体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所填答案,并说明判断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学生思考,交流想法。自己完成计算,交流结果。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进行集体交流。(或是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交流订正)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求商的近似值 节次:
教学目标:
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2.使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3.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很多信息,解决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除了三峡大坝之外,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水利工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情境图) 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当板书。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该怎样用计算器计算呢?先想一想,再算一算。2.将你的结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3.汇报交流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同呢?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你们很善于观察,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4.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遇到商除不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呢?(可以请知道的同学讲一讲)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保留整数,结果各应是多少?5.尝试笔算接下来我们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笔算出结果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6.汇报交流7.练习求近似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保留整数呢?8.计算8.05÷3.7,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概括循环小数概念。5.606060……,2.4666……,2.1756756……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概括出循环小数、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的意义。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185÷33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交流。可能发现:1.由于学生计算器不同,显示的小数部分位数可能不同,也有的计算器上显示字母E。学生明确因为除不尽,小数部分有无数位,而计算器只显示小数部分的前几位。2.小数部分数字总是“60、60”重复出现。学生交流。自己写一写,再和同位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尝试笔算,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发现:1.除不尽,商从百分位开始后面都是6;2.继续除下去,余数都是“5”,商也都是“6”尝试求近似值。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1 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3÷746.4÷1351.5÷29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2. 自主练习5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4÷6 2.772÷2.1 3.95÷0.2710÷7 16.65÷3.3 1.792÷0.143.自主练习3名称速度(千米/时)名称速度(千米/时)鳁鲸55飞鱼65长须鲸50鲨鱼40抹香鲸22枪乌贼41旗鱼120金乌贼26箭鱼130短蛸15箭鱼的速度约是鲨鱼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4.自主练习7先用计算器计算,再将得数是有限小数的涂上红色,得数是无限小数的涂上绿色。10÷3 5÷8 1.1÷7 37.1÷2.99.8÷0.6 4÷9 66.1÷0.9 4.16÷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有错误的要说说错误原因。学生提出问题,并笔算解答,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求商的近似值练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2.使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有关于我国各水利工程大坝高度的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好多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袋里的题目)(1)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葛洲坝的多少倍?(2)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老虎哨的多少倍?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用什么方法取得近似值?
二、基本练习1.自主练习6根据生活实际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适?1)为了绿化校园,学校买来2.2千棵草种,每千克草种9.28元。买草种花了多少钱?2)保管员要把2.2千棵草种放进小玻璃瓶中保存,每个小玻璃瓶最多只能盛0.35千克,准备6个这样的小玻璃瓶够吗?第(2)小题会出现分歧,引发学生讨论,6个小玻璃瓶到底够不够?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呢?2.自主练习8 中国银行人民币牌价 2007/07/031美元兑换人民币7.59元1港元兑换人民币0.97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10.34元1日元兑换人民币0.062元(1)一个书包标价为25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2)800元人民币大约能换多少日元?(得数保留整数)(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说说你对表格里信息的理解。3.自主练习10(1)中国人口数约是加拿大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可用计算器计算)(3)知道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些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4. 自主练习125. 自主练习13找规律,填得数。(可用计算器计算) 1÷9=0.1111…… 2÷9=0.2222…… 3÷9=0.3333…… 4÷9=0.4444…… 5÷9= 6÷9= 7÷9= 8÷9=发现有什么规律?6.自主练习11邮件种类质量级别普通国际资费(元)信函20克和20克以内4.00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0.50印刷品20克和20克以内3.00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0.40小包100克和100克以内7.00100克以上每增加100克或其零数加收4.501)小力给国外的姑姑寄信花了4.5元钱,他的信可能重多少克?谁愿意把你理解的题意和大家说一下?要用到哪些相关信息?2)小强的礼品(重360克)如果以小包的形式邮寄,需要花多少元? 学生交流。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集体订正。学生明确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生正确理解兑换问题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集体订正。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交流。用什么方法求的近似值?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独立列式计算,全班集体交流。可以根据规律填数,再用计算器检验。集体交流。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注意“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的理解。找到相关信息,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集体交流。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带[ ]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节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从三峡工程几个重要的水库的建设学到许多数学知识,其实水库的建设还有赖于对三峡区域内移民的搬迁工作的合理规划,那我们国家又是如何规划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第一、二期移民共有多人万人?第三、四期还剩多少万人?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从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二期安置的移民人数接近,那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有多少万人呢?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1.该怎样计算呢?2.交流汇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分析,阐述算式的含义)①分步计算先求前两期有多少②综合计算从总数中连续减去 3.对比异同(1)对比这两种思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对比算式又有什么不同点?4.列综合算式5.认识中括号。(1)分析综合算式的错误原因,明确运算顺序。怎样列式才能先算113减(34.15+38.25)呢 (2)介绍中括号的写法读法,明确作用。 为什么要用[ ] ?引导学生感受到中括号的使用改变了原来先乘除的运算顺序,符合解题思路。中括号与小括号有什么区别?(3)检验运算顺序。 [113-(34.15+38.25)]÷2应该如何计算?(4)学生计算验证结果。6.归纳运算顺序。今后的算式中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我们又该如何计算? 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题目的分析与对比。学生思考,尝试列式,学生可能出现:算式1:113-(34.15+38.25)÷2算式2:(113-34.15+38.25)÷2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出很多类似中括号的方法,如113-(34.15+38.25)÷2。学生交流。独立尝试计算。学生板演,集体订正。集体交流。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2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引导学生明确运算顺序,然后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 自主练习3这道题与例题相似,让学生弄清楚条件之间的关系。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对个别学生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综合)3.自主练习5这是一道走进生活的题目。谈话:这是一张残缺的发票,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集体交流,从思路分析上让学生体会中括号的作用。让学习读出信息,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带[ ]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 理解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整理知识。1.口算训练基本功。出示自主练习1计时口算,检验学生对小数乘除法的掌握情况。集体订正时重点交流小数计算方法的运用,同时对个别题目可适当增加简便方法的渗透,如2.8×0.5可利用2.8÷2来计算,80÷0.5相当于80×22.混合预算中注意简便算出示自主练习8谈话:在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有哪些要求?引导学生归纳完整的运算顺序要求含有同一级运算的应该如何计算含有两级的呢?有括号的怎么办?注意:有简算的要尽量用简便运算。如4.8×12-4.8×2 学生计时计算,集体订正。先独立计算,再按要求回答问题。
二、基本练习。1.两步应用题上节课我们通过解答问题理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就利用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出示自主练习4教师板书:(51.5+60.5)×3.5 51.5×3.5+60.5×3.5对比算式感受解题思路的改变对运算顺序的变化,同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2.三步应用题(1)出示自主练习9用综合算式解答,复习中括号的实际应用。(2)自主练习7同样是三步应用题,一题有中括号和小括号,一题只有小括号,二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与运算顺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3.开放题目自主练习10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提问。 学生分析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自主解答。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什么不同的解决办法?用综合算式解答,复习中括号的实际应用。学生自主审题。集体汇报解题思路或分析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学生对解题思路与运算顺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第6题 理解题意,重点明确0.1mg×100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0.2 mg2.自主练习11题此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题目(1)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出租车计费情况的认识。(2)再利用现实数据,分析李老师共付23元包含几部分内容。 学生独立做,然后班内交流不同做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回顾整理 (1) 节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
2.在探索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首先我们来一个口算小练习,看谁算的又快又对。口算:1.6×50 0.52+0.15 0.9÷0.153.8+4.7 0.6×0.04 8-5.77.2+0.6 2.6-0.52 1.4×60 看谁算的又快又对。
二、自主探索,巩固算理1回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 请同学们拿出笔计算这样一道题:21.45÷15观察除法竖式,小组讨论: A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B 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C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全班交流,逐步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练习:42.84÷7 117÷36= 1.69÷26= 2、回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请同学们用竖式算这道题:56.28÷0.67这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办?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②练习:20÷4.8 10.44÷0.725三、解决运算时遇到的实际问题1.计算: 58.6÷11谈话:所得到的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小数。引导学生总结出循环小数的特点:⑴重复出现的数字是接连依次不断的;⑵小数的位数有无限多;⑶用省略号来表示无限多的小数位数。2.解决除不尽的问题。在复习时,我们已经求过积的近似值,大家想一想: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今后做小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商是循环小数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 学生边思考边做全班交流,逐步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尝试后完成板书: 84 0.67 )56.28 53 6 2 6 8 2 6 8 0 先让学生尝试,再集体分析、订正。学生独立计算: 58.6÷11交流发现的规律。学生交流。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不同点是,求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值要算出乘得积以后再取近似值。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 75.6÷13.5-(3.6+1.78)(2) 2.3+3.91÷(22-19.7)(3) 18-(1.4+1.25×2.4)(4) [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黑板计算。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回顾整理 (2) 节次:
教学目标:
1.在探索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回顾整理了本单元的所有知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1.口算:25+5.28 3×1.6 1÷0.014.8÷0.8 1.5÷0.5 0.26÷0.28-7.96 0.125+0.875 1÷0.251-0.4×1.3 3.4×99+34 80÷1.60.7×16-16×0.2 4.8×0.2×0.5 0.3÷0.15÷22.在( )里填上“〉”“〈”或“=”4.59÷4 ( )4.59 9.5÷0.92 ( )9.50÷18.2 ( )0×18.2 71.4+0.999 ( )71.4+11.54÷(1+0.01)( )1.54 (4.05+4.5)÷2( )4.055.08×1.01( )5.08 3.9÷0.98( )3.9 独立口算,注意简便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自己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一)仔细推敲每一部分中的概念,认真加以辨析。1.9.749保留一位小数是9.8。 (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乘数。( )3.在除法中,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乘以0.1,则所得的商不变。 (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1.0.63÷0.5商的位数是( )。A.二位   B.三位    C.四位    D.五位2.妈妈用0.8元买了4千克白菜,每千克白菜( )元。1元能买( )千克白菜。A.0.2     B.5     C.3.23.小毅上周练习了4天慢跑,他一天中最远跑了3.3千米,最短跑了2.4千米,那么4天中,小毅一共跑了( )千米。A.4~8千米 B. 8~13千米 C.于16千米4. 15.78÷3.3的商与( )的商是相等的。A.157.8÷3.3 B. 1578÷33 C.1.578÷0.33 独立判断,订正时说判断的原因。独立选择,订正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二、提高练习。1.想想有关小数计算的法则和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 15÷0.06 0.054÷3.6 0.6×[(5 - 0.68)÷1.2 ]15.4÷[8×(6.34-4.59)] (6.02 + 2.8 )÷0.4 - 2.05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对比练习:原计划8次运煤9.6吨,实际每次比计划多运0.4吨,照这样计算,几次可以运完?原计划8次运煤9.6吨,实际要求6次运完,这样实际每次应比计划多运 多少吨?3小明带了35元钱到游乐场游玩:A 海盗船的票价是20元;B 海盗船的票价比碰碰车票价的4倍多2元;C 蹦床的票价比海盗船的票价的2倍少10元;D 海盗船的票价比飞天摩轮票价的2倍少10元;请同学们帮小明选择,小明可以玩哪几种游戏项目呢?(通过计算说明) 先观察算式,再计算。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比较这两道题。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独立列式计算,全班集体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节次:
教学目标:
1.会综合的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情境图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会综合的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情境图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整理。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除法,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说一说,看谁说的准。①小数的乘除法都是怎样计算的?②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③在计算小数乘除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学生交流。
二、基础练习。(一)比一比,看谁算的快。4.8÷0.06 72÷0.8 6.3÷0.09 1.3+2.83.2-1.9 0.49÷0.7 0.04×1.2 3.2×0.6(二)填一填,看谁学的牢。(1)27×32=864, 那么2.7×3.2=□;0.27×3.2=□(2)0.25÷0.5=□÷5 4÷0.25=□÷□(3)不计算,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287×0.98○287 2.5×57○5.7×25 0.23×1.01○0.2398÷25○98 28.6÷0.4○28.6 32.8÷0.2÷5○32.8(4)下面的说法对吗?①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 )②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③除法运算中,商一定比被除数小。( )④2.5÷0.01与2.5×100的结果相等。( )(三)算一算,看谁算的巧。(1)竖式计算。(带※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51.3×2.06 ※0.037×11.8※9.62÷0.158 57.76÷15.2(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5.26+3.14+4.74+4.86 0.9+99×0.94÷0.8-0.8÷4 8.59-4.1×0.1-4.591.5×[1÷(2.1-2.05)] [16.7-(6.2+9.5)] ×8.3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1.小明要去超市买点食品招待客人,你能帮助一下他吗 出示课本第53页利民超市部分食品价格表。食品名称单位单价(元)话梅袋2.40花生袋1.90怪味豆袋4.50巧克力袋10.50食品名称单位单价(元)可乐听2.80椰汁听3.20水果糖千克17.50奶糖千克19.80(1)有1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听可乐?(2)用20元钱买5袋话梅,应找回多少元钱?(3)用0.75千克奶糖和一袋巧克力,一共要花多少钱?(4)有20元钱,买0.6千克水果糖,剩下的钱能买几袋花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上述问题中还没有提到怪味豆和椰汁,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这两种食品的问题。多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提出问题,比如提出有关于小数乘除法的问题,或者混合运算的问题。)2.谈话: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学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天的零用钱约为2.5元。根据这条信息,你想进一步了解哪些信息?谈话:看到我们得到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每天节约1.5元,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同学一年能节约多少钱吗?(按3000人计算)如果这些钱用来买数学书捐给希望小学,可以买到多少本呢?你有什么感受?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①一个人一年的零用钱大约是多少2.5×365=912.5(元)②全班同学一年的零用钱大约是多少。2.5×50×365=45625(元)……学生先尝试计算,再集体交流。可借助计算器计算,再谈感受。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五年级数学
教研组工作计划
岳福兰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有效落实数学大组的工作计划,以教科研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注重实践,注重反思,注重积累,继续为学生提供优质,充分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继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保持质量优势的前提下出新。
二、主要工作
(一)学习二期课改和新基础理论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1.组织教师学习二期课改精神的新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2.组织教师交流新教材的培训的心得、体会。每位教师上好组内研讨课,把新理念实践落实到每个组员。
3.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用新课标的理念改进教法,树立只有统一的教学理念,没有统一的教法模式,要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重视备课和反思,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和重建。
(二)定时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教学效益。
1.结合课题“数运算的结构教学研究”组织好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力争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
2.组织教师每个月的听评课活动,落实好教学研讨课。教研组内发挥合作精神,开展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反思的教研组活动,课的内容、设计都要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并及时形成一些案例分析和教学经验总结。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减负增效的措施。在听课评课、反思重建中提高每位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抓住平时,认真做好辅优补差等工作。
1.要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补缺补差重在平时的点点滴滴,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抓好课堂拓展,在学生流动较多的同时要不断发现有潜力的学生,提高秀良率。
3.加强各年级数学质量监控, 监控后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并在教学中及时改进。
(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强大的数学教师队伍。
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自培工作,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教师在二期课改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业务上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做到有目的,有成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
2.组长、师傅、骨干教师应多听青年教师的课,听后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让青年教师能及时成长。组内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新教师展现,给教学带来新的思想。教师之间多交流教学的经验,共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工作日程安排:
月份 教学常规 教研组教研活动
九月 1.备课检查、统一作业要求。2.随堂听课。3.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制订工作计划,落实研讨课安排。2.专题研讨。
十月 1.三、四、五年级月考。2.作业检查、评优。3.期中复习。 1.专题研讨。2.月考质量分析。3.四年级研讨课。
十一月 1.辅优补差记录本检查。2.期中考试、质量分析。3.备课检查。 1.期中质量分析。2.专题研讨。
十二月 1.三、四、五年级月考。2.作业检查、评优。 1.专题研讨。2.月考质量分析。
一月 1.五年级区质量监控。2.复习工作检查。3.期终考试。4.期终质量分析。 1.教研组工作小结。2.期末教学质量分析。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喜欢吃海产品吗 现在正是螃蟹,龙虾上市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先去水产养殖场看看好吗 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报交流。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一)虾池的形状1.从情景中我们知道虾池是什么形状?2.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3.关于平行四边形你想知道些什么 4.我们先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好吗 5.谁想根据你以前研究平面图形方法,说说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研究平行四边形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谈话:我们先用学具盒中的材料小组合作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那个小组创作的又好又快!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和收获.现在来猜一猜这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盒中的学具进一步验证大家的猜想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到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边角3.交流探究结果(小组间质疑补充)4.通过探究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小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关于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的名称1.谈话:养殖工人要从虾池的一边到对边去,怎样走最近?2.设计:拿出练习纸在上面画一画。3.汇报: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画最短?有多少种画法?4.认识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用字母h表示;这条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用字母a表示。5.提问:这条底上有多少条高?教师介绍另一组对边上的底和高。6.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上可以画无数条高,底和高要相对应。 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学生举例。学生交流。学生思考交流。小组合作创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收获。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学生总结后填表。学生交流回报: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用直尺量的方法来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用量角器的方法来验证。学生交流。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观察老师画法。学生思考交流。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你能从下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2.补充练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 在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则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3.自主练习第2题同桌合作,用4根硬纸条定成一个长方形框架,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个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你有什么发现?(1)交流(2)小结:底不变,高变了。 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同桌合作拉动长方形框架,体会变化。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节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推导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和虾池平面示意图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那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有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一)猜想1.求虾池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咱们先来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猜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上节课制作的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现在来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学生交流想法及猜测依据.3.那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 (二)实验1.同学们各抒己见,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小组一起想办法来实验验证一下吧!2.分组动手验证为学生提供学具(平行四边形纸板、方格纸、直尺、剪刀)学生先讨论操作方法,再动手合作完成;教师巡视。(三)验证1.汇报结果:2.肯定两种方法的可行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3.深化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提问:(1)为什么转化成长方形?为什么要沿高剪开?(2)观察几种不同的割补方法有什么共同点?(3)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只要沿高剪开都能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呢?重新取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验证。4.演示: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 演示步骤: (1)沿着高剪开就出现了直角,4个角都是直角是长方形的特征。(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相等,平移后一定重合。(3)依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特征之间的联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4)小结:我们依据图形的特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但实际上,我们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总不能拿剪刀先去割补成长方形,然后在计算吧?比如:我们要求的平行四边形虾池的面积就不能用剪刀割补。因此,我们应该寻求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四)结论1.建立联系,推导公式。讨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进行猜测与合情推理。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S = a × h2.利用公式解决课前问题:虾池的面积是多少?3. 解决“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一边玩一边想:平行四边形和以前学过的那个图形是近邻 (长方形)学生猜测。学生汇报。学生交流。学生动手验证。学生回报:方法1:数方格 方法2:转化学生交流。学生观察老师展示的不同割补方法,体会不管沿哪条高割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都是一样的。动手操作。学生观察演示,体会一定沿高剪开的道理。师生合作完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拓宽应用。1.判断:(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米,高是4米,面积是28米。( )(2)a=5米,h=2米,s=100平方分米。( )(3)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他们的面积一定相等。(4) 8×5=40(平方分米) ( ) 8分米2.完成课本上的自主练习5、8。 独立判断,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强调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等积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运用等积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1.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2.说说你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怎样理解的?二、练习设计1.想一想,说一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又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2.学生说完后出示:平行四边形的高0.8厘米0.5米平行四边形的底1.25厘米6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5平方分米25平方米3.请你出一题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或高或底的题考考大家。 学生交流。独立解答,集体订正。独立解答,集体订正。独立完成。
提高练习:1.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1)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面积( )。a、都比原来大 b、都比原来小 c、都与原来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缩小3倍,面积(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不变 d、不好判断2.自主练习第10题图中的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学生有异议,可以适当展开辩论)综合练习:1.让学生拿出方格纸,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和纸上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几个?(把学生画好的图形展示)2.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框出面积为8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除了平行四边形,你还可以框出哪些面积为8的图形,试试看。3.油漆一块底5米,高3.4米的平行四边形广告牌,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油漆0.12千克,共需要多少克油漆?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独立操作,集体订正。独立操作,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强调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1) 节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用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张大爷家的蟹池。观察情景图及1号蟹池的示意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猜想:(1)要求1号蟹池的面积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请你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几部分有关系?(2)怎样找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小组交流(4)小结:同学们有了很好的推导公式的初步想法,不管你转化成什么图形,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找到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验证:(1)选择你们喜欢的三角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小组中分工合作,明确本组的研究步骤,互相帮助。比一比,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动作快!(2)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指导。(3)汇报成果,教师深化点拨:A例如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锐角三角形的哪一部分有什么关系?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怎样求锐角三角形的面积?B交流不同的三角形的拼法或剪法并作相应的解释或者小组质疑。3、归纳总结老师太高兴了!同学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了。我们可以整理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用字母来表示?4、解决课前问题: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猜测,并交流。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汇报。自由交流。学生汇报交流。尝试练习。
三、拓宽应用。1. 判断:(1)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 )(2)一组对应的底和高都是2米的三角形,它的面积恰好是2米。 ( )2.自主练习第1题。3.自主练习第2题。(1)指导学生作高。(2)测量相对应的底和高(3)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4.自主练习第3题。(1)叙述正确的解题思路(2)独立解决,可以用方程,也可以用算术法。5.选择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正确方法。单位(cm) A:30×36÷2 B:39×36÷2师小结:三角形的面积是由一组对应底和高决定的。所以计算时必须要知道一组对应的底和高。(板书:对应) 独立完成。独立利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练习明确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时,底和高一定要对应。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尝试练习。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2) 节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进一步掌握已学过的其它几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并较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张大爷家中的2号蟹池今年丰收了!1.你看他非常自豪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出示2号蟹池的有关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观察信息,理解题意。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问:能不能直接求出2号蟹鱼池今年能产多少千克蟹?应该先求什么?2.观察2号蟹池的图形,说说自己的想法。3.组织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想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4题。2.自主练习第5题。3.自主练习第7题。4.自主练习第8题。5.一个三角形,它的底是4.8分米,高是5分米,有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它等底等高,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6.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5分米,高是4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7.医院做三角形外伤包扎巾,已知包扎巾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40厘米和30厘米,如果要做这样的包扎巾900条,至少需用布多少平方米 8.有一块三角形的菜地,面积是0.24公顷,它的底是150米,它的高是多少米?9. 一块布长1米,宽1米,做成两条直角边都是1米的三角巾,可以做多少块?
(1)画图分析。
(2)小结:使学生从图中看出长1米,宽1米的布做成两条直角边都是1米的三角巾,可以做2块。
(3)改变为布长为3米,同样画图分析。
(4)再改变为布长3米,宽为2米,同样分析,并稍作小结。 独立解决集体订正。先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独立解决问题。不但要判断出对错,还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然后把错误的改正过来。独立计算图形的面积.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梯形的特征 节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2.认识各部分名称及作高
教学难点:作高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利用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参观了虾池和蟹池,今天我们一起到甲鱼池看看。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选择“1号甲鱼池是什么形状?”并把它画在黑板上。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你认为它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学生交流:生1:它是梯形,因为有四条边,四个角。生2:这四个角应该是不一样大的吧。生3:这四条边也不一样长……(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是梯形,但说不出完整的理由。)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谈话: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梯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梯形的特征。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2.全班交流梯形的特征。谈话:哪个组先来交一下你们的发现?3.小组交流完后,教师总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并板书。有一组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板书:直角梯形4.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有各部分的名称,其实梯形也有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学生自学完后,教师再进行简单地讲解。5.谈话: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可以作高,梯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你认为梯形的高应怎样作?你能试着给梯形作条高吗?指名学生上台作高。下面的同学评议。谈话:根据学生的作高情况进行总结:从上底的一个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谈话:这样的高有多少条?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6.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2号梯形,你们能发现它的腰有什么特点吗?小结: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等腰梯形 学生分组活动。学生交流:生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测量了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发现的。生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从边和角两方面进行研究的。生3:也可以从边和角两方面研究梯形。学生自学并在自己的梯形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学生作高。同学评议。学生在自己的梯形上作高。学生交流。学生交流:生1:我把这个梯形对折后发现,它的两条腰相等。生2:我测量的,也发现它的两条腰相等。
三、拓宽应用。1.找找生活中的梯形。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梯形的? 2.你能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任选一个,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创造出梯形来呢?师:你利用的是哪种平面图形?你是怎么折的? 下面的同学帮助看一看是不是梯形? 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师:原来把一组对边破坏就能变成一个梯形了,真聪明。 还有选择其他图形创造梯形的吗?再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折法。你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是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的对边。有谁选择三角形的?你们认为是梯形吗?随便折行吗?小结:其实不管怎么剪,折,都是要构造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学生举例。(1)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同时让同桌判断一下你创造的是不是梯形?(2)全班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汇报。学术交流汇报。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术交流汇报。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计算(1) 节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甲鱼池参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袋里的题目: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我们之前是怎么样学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 学生交流: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出示问题: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那么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你们准备怎样研究?2.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问: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能演示一下吗? 3.看一看:认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间有什么关系吗? 填空: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4.想一想: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汇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5.抽象概括 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 6.做一做:①利用1号甲鱼池这个梯形的有关数据算出它的面积。 ②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 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独立操作,集体交流。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尝试计算。
三、拓宽应用。1.现在你能算出1号甲鱼池的面积了吗?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2.想一想,填一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3.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 学生填在课本上,全班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计算 (2) 节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培养灵活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概念,能较熟练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概念,能较熟练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顾。1.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分别怎样计算?用公式怎样表示?用字母呢?2.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我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导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3.小结:(边说边演示)平行四边形(沿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高剪开、平移。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得到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此得到平行四边形=底×高)三角形的面积(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而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乘高就是它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时也能拼成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于长×宽,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等于这组等底等高的梯形的一个上底与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乘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长方形的面积,而每一个梯形的面积都是它所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4.说说求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画图(图:一直角)
问:你看到什么?两条边上分别标上长度:4厘米、2厘米
你能联想到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
关注细节:(1)在计算时,最后的单位名称不要漏写
(2)画图时,要把关键长度的数据标出来。
(3)题目中,最后问题带“?”的要写答句。
提高练习:
1、看图计算梯形的面积。要让学生明确互相平行的两条边分别为上底和下底,确定了上底和下底之后再确定高。
2.用58米长的篱笆,在靠墙的地方围一块菜地(图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明确:还缺上底和下底的和,通常可以用上底加下底,但这题中要用三条边的长度减去高。
算式:(58-10)×10÷2=240平方米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拼成的三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4.第5题。讲评时要注意(1)计算方法的指导;(2)单位的转换。
6、第6题综合练习:1.填一填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分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 )平方分米。2)一个三角形的高是7分米,底是8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12.5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10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米。5)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6)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5厘米,高是底的1.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7)一个三角形的底师6厘米,这条底上的高是4厘米,它的另一条高是3厘米,与这条高对应的底是( )厘米。2.判断题。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2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分米。2)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2平方米,高是6米,底是7米。(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5)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扩大3倍,面积就扩大6倍。()6)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7)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高一定相等。( ) 集体交流。同桌互说。学生交流。全班交流。(1)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4×2=8平方厘米
(2)三角形,底4厘米,高2厘米,面积:4×2÷2=4平方厘米
(3)梯形,补充算式“(4+3)×2÷2”,指名画完该图形。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指导学生完成。指名读题,比画该题,学生列式交流。学生读题后解决。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节次:
教学目标:
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正确将一个组合图形进行割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忆呈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面积公式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看来,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解参观甲鱼池时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出示水产养殖场情境图:2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我们要先求出什么问题?师:甲鱼池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怎么计算甲鱼池的面积。(要求说出方法,不用计算,可以借助手中工具) 2.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在思考过程中,在图上添加了一些线。请通过“线”这个工具来帮助解题的同学举手。谁说一说你为什么要添加这些线呢?师:这个图形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图形称之为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使用画线工具解题的人,不但我们小学生在使用,大学生,数学家也在使用。人们把这样的线叫做辅助线。(板书:辅助线),需要注意它一般用虚线表示。 师:请同学好好想想,刚才的几种辅助线的功能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能不能给他们分类呢?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A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的,然后将所有的小图形加起来得整个面积。(板书:割)B另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补成一个更大的图形,然后用大图形的面积减去补的图形面积,得所求面积。(板书:补) 师:现在如果让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可能使用什么工具?(辅助线)它有什么功能(割,补)。师: 现在你能不能计算出甲鱼池的面积?3. 选择喜欢的方法合作完成甲鱼池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注意对学困生的指导。全班汇报计算情况。师: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甲鱼池的面积,那么2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生说,教师出示课件。师:你喜欢那种方法?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计算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2号甲鱼池的面积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回报。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交流。组1:我们用的方法是割,把它分成了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面积是……组2:我们用的方法是补,在左上角补上一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面积是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补上的三角形的面积,结果是……学生回答。
三、拓宽应用。1.出示自主练习8 学生分析数据独立解答交流思路及方法。第二个图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方法计算,如分割成9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用2×2×9的方法计算。2.出示自主练习9 3.出示自主练习11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灵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中给出的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及隐含条件再独立解答。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回顾整理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3.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谈话激趣,回顾整理。1.谈话:同学们,你到水产养殖场参观都看到哪些有趣的问题?学到了什么知识?2.师:刚才同学们回顾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那么这些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3.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组内交流,补充完善。教师适时总结提升。展示整理的知识网络:4.师:在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平移、旋转的思想,将它们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使我们体会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1:我知道了梯形的特征,还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学生2:我学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学生3:我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对边平行且相等,并且易变形。学生自主整理,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全班汇报交流。
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综合练习第1题: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应注意什么问题?2.综合练习第2题提高练习:1.综合练习第3题提醒学生计算梯形面积不要忘记除以2。2.综合练习第4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帮助计算实际问题。3.综合练习第5题4.综合练习第11题先指生读题,然后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问:通过做这道题目,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想对同学说什么?既然一公顷树林一天能释放350千克氧气,吸收460千克二氧化碳,那么为了净化周围的空气,我们都要做到爱绿、护绿,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先测量,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指生说应注意什么问题?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整理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
二、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同学们听说过“特色经济园”吗?今天我们去参观一下好吗?出示“特色经济园”情境图。同学们,在美丽的“特色经济园”里,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解决问题1出示第一个问题:绿色小麦区的面积是多少?每年可以生产多少千克优质小麦?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 3.解决问题2 同学们算得可真快!让我们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蔬菜区(一)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4.从剩余的题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独立解答,做完后小组交流,说说用本单元的哪个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绿色小麦区的面积是多少?每年可以生产多少千克优质小麦?(2)蔬菜区(一)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3)果园(一)的面积是多少?(4)花卉区每年的产值约为多少元?(5)蔬菜区(二)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6)果园(二)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交流。因为绿色小麦区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所以面积应该是底×高即360×300=108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每年产优质小麦0.75千克,所以每年的产量是0.75×108000=81000(千克)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决方法。学生交流: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不要忘记除以2。计算的结果要保留2位小数。学生交流。
二、练习设计。1.你能在下面的平行线中画出几个三角形,使画出的三角形和给出的三角形面积相同?通过做图,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我校的实践基地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试验田,如下图所示,计划种满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为5千克,你能试着求出这块试验田的总产量吗?解决这道题最关键的是要把原来的不规则图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三、丰收园里谈收获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丰收园里结满了苹果,老师再送你们一个“会听果”——你觉得自己收获了哪一个苹果?赶紧涂上喜欢的颜色吧!师: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学生独立画图,全班交流。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综合应用: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 节次: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巩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及小数四则运算、统计、测量等知识。
2.经历观察、调查、测量等活动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提出问题谈话: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据此我校开展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校园活动,能告诉老师你们都在什么地方活动吗?谈话:看来校园的楼外空地、操场、走廊、教室等都是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场地。活动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谈话:现在许多学校学生的活动场地都很小,学生活动空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那么国家规定的小学生的人均占地面积是多少?我们学校学生的人均占地面积达到标准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 生:在楼前、楼后、走廊、操场……生: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身心愉悦,课间活动能解除疲劳、使身体健康。生:我感觉活动的场地太小,人太多,有时不能尽情的玩。
二、搜集资料 汇报交流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小学生活动场地的要求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谈话: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想看吗?出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要求1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30平方米,农村35平方米。1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5平方米,农村30平方米。2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2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2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0平方米,农村26平方米。3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8平方米,农村24平方米。(农村学校含县城学校)青岛市级规范化学校(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要求1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6平方米,农村35平方米。1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5平方米,农村30平方米。2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2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3平方米,农村26平方米。3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2平方米,农村24平方米。谈话: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谈话:我们学校有36个班,想申报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你能推测出我们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大约应该是多少吗?谈话:说说你的理由。谈话表扬: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学生交流。生:大约应该是22平方米。生: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的信息是有规律的,30个班农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是24平方米,那么35个班应该是22平方米,我们学校36个班,接近35个班。
三、合作测量 解决问题我们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达到这个要求了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用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活动场地的面积呢?下面我们以操场为例进行研究。仔细观察操场是什么形状的?要知道面积大约是多少需要知道?若要求不太精确时,应采用哪些测量的方法。四、汇总数据 发出倡议师生共同完成测量计算结果的汇总。活动场地的面积(平方米)学生人数生均活动场地的面积(平方米)2400谈话:前面我们推算出我校要达到省规范化学校的要求,生均占地面积应为22平方米,根据刚才计算的结果看达到要求了吗?我们学校学生的活动场地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什么好建议能让同学玩的更尽兴。倡 议 书班级姓名 生:疑惑,不知道。生:用活动场地的面积除以学生的总人数。生:长方形。用尺量一量。用步量一量。学生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会听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1) 节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图片)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1)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3)从“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等号右边?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5)出示平衡的天平: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小节: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1)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04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3)让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1)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3)小组交流。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5、揭示方程的意义。(1)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 10+10=20 20+x=50 50+50=100 4x=200 10x=1600 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引导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学生读取信息。学生先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2004年只数 + 300只=1980年只数,1980年只数 - 2004年只数=300只学生先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如用a表示2004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如用x表示2004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指名回答。学生交流。右盘加上一个砝码,天平就平衡了。学生交流。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学生交流。学生交流。20+x=50学生交流。50+50=100 4x=200学生读取信息。学生动手列式。x×10=1600 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学生读取信息。学生交流。学生汇报: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 列式为: 3X+100=1000 学生自由分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交流。
三、拓宽应用。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独立完成,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总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2)练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整理。说说方程的含义?说说等式与方程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举例说明。学生交流,可举例说明。
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6+x=14 36-7=29 60+23>70 8+xx+4<14 y÷18=3 3x-12 5x+2x=63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3.自主练习4。(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学生读题。(2)出示第二、三幅情境图。4.自主练习5,学生读题。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独立写方分程,并全班交流。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学生独立完成。
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6。2.自主练习8。(1)在解决第二问时,教师可提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数量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大豆数×3=豆腐数,然后再列出方程。(2)出示补充习题:一种铅笔的单价是0.8元。将表格填完整。数量/枝123456……总价/元0.81.63.2……X枝铅笔用去7.2元,列出方程。3.自主练习7和9。4.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编一道含有未知数的题目,说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比如:小明今年x岁,老师今年33岁,是小明年龄的3倍。 学生交流信息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等量关系式。先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反馈。
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交流。在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时,要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才能列方程。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等式的性质(1)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3.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教学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信息窗,读取一下信息,根据央视国际频道2004年6月1日报道,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数量已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1)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2)1993年比2004年大约少多少只黔金丝猴?
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出示问题“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2.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研究。你能用等量关系式说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表示这个数量关系吗?怎样求未知数x呢?3.我们一起借助教具天平来研究一下吧。实验一:天平的一边放上2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另一边放上1瓶啤酒,使天平平衡。问:(1)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 (2)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天平会有变化吗? (3)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二:将天平的右边放上2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等重的物体。问:(1)左边不知道有多重,用x来表示,右边重20克,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 板书:x=20 (2)如果天平两边再同时放上10克的砝码,会发生什么变化?(3)能用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吗? 板书:x+10=20+10(4)通过这样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实验三: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一幅图。问:观察这幅图,你有哪些发现?实验四:(1)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一部分。提问:你能根据图示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吗?板书:x+10=10+10(2)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二部分。提问:观察第二部分,你有什么发现?板书:x=10根据以上的实验,同学们对等式有没有新的认识?3.利用性质,解决问题。(1)600+x=860你能计算出x的值是多少吗 提问:为什么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600?师:这个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又叫方程的解。(2)指导书写格式与验算。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书写格式。A.先写“解:设大约增加了X只黔金丝猴.” B.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C.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像这样求方程解的过程就叫做解方程。D.最后要检验并写答。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看看等式的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它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口算检验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结果。860-600=260(只)出示1993年的只数+增加的只数=2004年的只数学生交流结果600+x=860学生回答:2听啤酒等于1瓶啤酒。学生先猜想,再用天平验证。小组交流,天平在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左边的物体重20克天平才会平衡。天平还是平衡。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交流。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了10,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交流。学生试算。学生交流:这样等式的左边就只剩下未知数x,也就可以知道x的值是多少了。(根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拓宽应用。1.出示: 信息窗1的第一题:2004年白鳍豚大约有多少只? 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并检验。2.解方程并口头检验 。x+8=13 2.5x =5.3教师指导学生解方程的格式要求。3.出示:64页第2题第一个问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指名板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等式的性质(2)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3.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x+5.3=10 15+x=40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交流,用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交流,一要写解,二要注意检验。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出示:解方程:x-9=15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你会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指导学生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进行检验。2.出示:64页第2题的第2小题。 提问: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标准体重+超出标准的重量=胖胖的体重标准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 提问:他们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学生交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方程 x-9=15的两边同时加上9,抵消掉等式左边的9,这样等式的左边只剩下x。分析后,在独立完成。学生交流: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
三、拓宽应用。1.解方程:x-5.3=10 75-x=402.65页第4题提问:你是怎样选出各方程的解的?3.65页第5题提示学生认真读题,注意选择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是否有用。4.65页第6、7题4. 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①x+24=73 ②4x<36+17 ③234÷a>12④x-16= 72 ⑤x+85 ⑥5+y=10.6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术交流: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右是否相等。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课堂总结: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等式的性质(3) 节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这类方程。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解ax=b这类形式的方程
教学难点:会解ax=b这类形式的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珍稀动物黔金丝猴的有关信息,这节课老师还想给你们介绍一种美丽的世界濒危动物——黑鹳。观察教材黑鹳的情境图。看到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信息窗,了解信息。学生提出: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解决: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提问: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吗?汇报解方程的过程并说明想法。 刚才同学用到的方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引导验证: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动态演示 初步感知①借助天平来研究 提问: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右边托盘应该有什么变化? 能用方程来表示等量关系吗? ②再次出示: 要求:观察天平的变化,看图列出方程.提问:通过刚才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 揭示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总结方法:(1)现在你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3X=1500 这个方程吗?(2)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3)检验。2.你能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吗?呈现:情境信息图 我国人工养殖大熊猫有多少只?先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学生独立尝试。学生交流。我国现存黑鹳的只数×3=1500解:设我国现存X只黑鹳。 3X=1500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尝试得出:X=2 → x×4=2×4学生尝试交流:3x=30 → 3x÷3=30÷3学生交流。学生板演,规范格式。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三、拓宽应用。1.选择方程的解。x÷5=20 (x=100 x=4) 1.5x=6(x=9 x=4)7x=0.84 (x=1.2 x=0.12) x÷6=0.3 (x=20 x=1.8)2.火眼金睛辨对错。 2x=10 x÷5=40解:2x×2=10×2 解: x÷5×5=40×5 x=20 x=2003. 68页自主练习 3、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检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以及方程的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等式的性质(4) 节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
教学难点: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温故引新。1.观察信息,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并解答。2.解方程 12x=96 x÷40=14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解答的依据。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明解方程的依据。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回顾信息 解决问题(1)介绍东北虎有关信息(信息窗1)(2)提出问题2.思考交流 探究方法(1)方程形式类比,引导知识迁移 提问:观察这个方程的形式和前面学习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你会计算吗?(2)运用转化思想,尝试解决新知。提问:能否用等式的性质解这种形式的方程?怎样算?(板书解方程书写格式)(3)检验方程结果,明确方程解法 X=300是方程的解吗?我们来检验一下方程。把x=300代入原方程板书检验格式小结: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关键是要把 看作是一个数,根据等式的性质,先求出 ,再求出 得多少。3.补充练习根据刚才学过的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1.2x-1.4=8.2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ax±b=c这类形式方程的解法。 学生读取有关东北虎的有关信息。学生提出:2003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解:设2003年繁育基地有东北虎x只。 3x+100=1000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方程。在交流中明确,在解此类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指名板演。学生交流。
三、拓宽应用。1.填一填2x+5=21 5x-8=3.2解 2x+5 =21 解: 5x-8 =3.2 2x= 5x= 2x÷ = 5x = X= x=让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2.解方程 2+4x=3.6 8x+2=4.4 3x+1.5=6 2.5+10x=12.5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方程?提示学生注意检验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1)课本69页自主练习第8题,先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2)滇金丝猴体长约为80厘米,它的体长比间蜂猴的3倍多5厘米,间蜂猴的体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决问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等死的性质(5) 练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解答x±b=c 、ax=c、 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熟练地解答x±b=c 、ax=c、 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
教学难点:比较熟练地解答x±b=c 、ax=c、 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复习等式的性质你是根据什么完成填空的?等式有什么性质呢? 2.找出图中等量关系 认真观察以上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解方程X+28=36 x÷10=12.5 3x-2.4=3.6 2x+9=33 2x=4.6 5x-4=11说一说,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解决问题(1)出示练习题:课本69页第7题 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找出等量关系说一说怎样列方程?(2)出示练习题:课本69页第9题 蜘蛛每分钟爬行27米 蜘蛛的爬行速度是蜗牛的30倍 蜘蛛的牌行速度比乌龟的4倍还多4米问题:蜗牛、乌龟的爬行速度分别是多少?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说明你的解题思路。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吗? (强调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书写要求,规范格式。)(3)对比方程形式,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对比一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学生交流。如先想根据什么解方程,等号对齐,算后检验等。学生思考,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订正答案。学生思考
①蜗牛的爬行速度×30=27 ②乌龟的爬行速度×4+3=27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讨论并交流。相同点:运用了等式的性质。不同点:方程②连续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把较为复杂的方程形式转化成与方程①相同的形式,再来求解。
综合练习。1.课本70页13题 2.课本70页12题 生活中有两种表示温度的方法,了解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换算的知识。师: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怎样换算?让学生弄清楚F=1.8C+32所表示的含义。独立解决问题(1)一个人的体温是36.5℃,相当于华氏多少度?(2)华氏94.1度,摄氏温度是多少?汇报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用方程解决?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选择用方程解决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为什么?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想法要与同学交流?小结:我们学习了解方程,又掌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选择合适方法来解决问题。 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先自己读题,了解有关信息。生弄清楚F=1.8C+32所表示的含义。独立完成。学生交流。学生体会这个问题直接套用公式顺向思维,用算术法比较方便。学生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解形如ax±bx=c的方程 节次:
教学目标:
1.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并掌握其方法。
2.学会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解形如ax±bx=c的方程。
教学难点: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上海野生动物园是中国首家野生动物园。截止到2004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2.根据情境图,你都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家根据情境图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选取集中提出的问题: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一起来研究一下。 学生读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引导学生画图下面我们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来绘制线段图。如果我们设白虎有X只,用这样的一条线段表示:白虎只数: x那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东北虎的只数吗?2.组内交流。请画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一下应注意什么。3.师生总结。(1)每份画的都应与白虎的只数一样,这样才能成倍数关系。(2)要画这样的7份,正好是东北虎的只数。白虎只数: xx x x x x x x东北虎只数: 4.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如果设白虎为x只,怎样列出方程?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 7x只x+7x=165.小组汇报: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学生回答。学生尝试。全班交流。
三、拓宽应用。1.解方程:7x+5x=120 16x-7x=27 4x-1.2=743.8x-x=0.56 x-0.85x=3 7x+3x+26=742.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柏树和松数一共有750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节次: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有关方程的意义及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通过解简单应用题学会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今天我当家》(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用零花钱中的20元买一份礼物送给妈妈,剩下60元捐给希望工程。)
2.指名说出储蓄罐里已经积了多少元钱。
3.让学生说出解法。(算术解、方程解) 学生交流。独立完成解答方法。
二、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
1.出示:
今天正好又是星期天,爸爸说,该由我当家,让妈妈好好休息。早上,我煮好牛奶,拿着爸爸给我当家的钱就上街买了三个特香包,每个4元,还剩下98元。你猜猜,我爸爸到底给我多少钱当家呢
2.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大家算得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把x=110代入原方程,左边=11O-4×3×4=110-12=98,右边=98,左边=右边,所以x=110是原方程的解。
4.出示小方卖葡萄酒回来后,妈妈问她这葡萄酒1瓶多少钱?小方说买酒时,只是付出30元,找回3元。忘了问每瓶葡萄酒多少元啦。请大家帮他算算。
5.回报交流后,让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独立列方程解答方法。原有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解:设给我x元钱当家。
x -4×3=98
x -12=98
x =110
答:给我110元钱当家。学生检验。学生用不同算法解答。学生交流。
三、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张艳从食品橱里取出3袋面粉包饺子,用去1.2千克,还剩0.3元千克,每袋面粉多少千克
2.张艳把8朵鲜花插到花瓶中,这时爸爸捧回2束同样朵数的笔鲜花,现在一共有20朵,爸爸问:我捧回的鲜花每束有多少朵 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后列出方程。综合练习:1.忙了一整天,一顿丰盛的晚餐总算准备好了。我数了数钱,还剩下才46元,于是来到水果摊前,看到苹果j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1千克8元、桔子每千克3元。可我犯难了,除了买水果外,还得留下18j元买生日蛋糕。2.同学们,08年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作为本次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的小公民,你们都做好准备了吗?为了更好的办好本次奥运会,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历年有关奥运会的资料:2004年中国派出了历史上人数做多的代表团参加雅典奥运会。参赛的407名运动员中,有84名曾经代表国家参加过奥运会比赛。(1)女运动员有269名,男运动员有多少名?(2)年龄最大的运动员44岁,比最小的运动员年龄的3倍还大2岁,最小的运动员有多少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独立用方程解答,集体交流。独立用方程解答,集体交流。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X
X
X
X
20
20
20
20
X
200
10
x
x
x
x
10
10
10教学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节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教学难点: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提出问题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2)2的倍数特征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3)汇报交流(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4)验证结论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5)学习偶数、奇数。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2)交流:个位上是5或0。(3)学生举例验证。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跳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学生交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的结论可能有:个位上是双数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学生合作完成,并交流。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2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2.填空:(1)一个两位数,它是5的倍数,它最大是( )(2)一个三位数,它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它最小( ), 最大是( )(3)一个同时能被2、5整除的最大三位数是( ), 最小三位数是( )3.按要求组数。 0 、6、9、7奇数:( ) 2的倍数:( ) 5的倍数:( )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节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3的倍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能被3整除的特征,并会判断。
教学难点:正确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术交流汇报。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2.探究特征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③全班汇报交流。④学生思考交流: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猜测,并反馈验证。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4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2.填空题。(1)一个两位数,它是5的倍数,它最大是( )(2)一个三位数,它既是2的倍数也是3和5的倍数,它最小( ), 最大是( )(3)一个三位数,它是3的倍数,它最小是( )(4)一个数同时是2、3、5的倍数,最大两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5)1352至少加上( ) 才能是3的倍数。(6)一个同时是2、3的倍数,最大三位数是( ), 最小三位数是( )同时是3、5的倍数,最大三位数是( ), 最小三位数是( )。3.判断题。
(1)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数都是2的倍数。( )(2)任何奇数加上1所得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 )(3)同时是2、3、5的倍数,最小三位数是150。( )(4) 一个奇数加上7,一定能被2整除。 ( ) 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质数与合数 节次: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元旦就要到了,光明小学决定举行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那我们看看他们的因数是否有相同的特点?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小组讨论后,发现个位、十位上都没有共同的特点,独立写出五个数的因数,来研究。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用小圆点画,从1到15)3.交流自己的发现。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4.引导学生发现:数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5.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用图表示质数、合数、1的关系。 学生操作验证。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学生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拓宽应用。1.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再用质数表检查.2.填空题.①质数有( )个约数,合数至少有( )个约数.②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③(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3..判断.①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④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⑤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⑥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⑦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⑧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4.在整数1~20中:①奇数有: 偶数有:②质数有: 合数有:5.某校五年级各班人数情况统计如下班别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人数40424845各班要划分活动小组,如果每组5人,哪个班能正好分完?每组4人或6人呢?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先独立判断,再说出原因。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分解质因数 节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的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数和合数,你能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你能举出20以内的合数吗?你能把这几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吗?4=2×2 6=2×3 8=2×2×2 9=3×3 10=2×5 12=2×2×3…… 学生交流。学生举,教师板书。学生说,教师板书。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一)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1.像4=2×2 6=2×3 8=2×2×2 9=3×3 10=2×5 12=2×2×3,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分解质因数。其中的每个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2.把下面的数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   50= 48=     75=师:数越大,分起来越麻烦,有没有一个简单的分解的方法呢?交流:①50=5×10 10=2×5 所以50=2×5×5 ② 50 / \ 5 × 10 / \ 2 × 5 3.介绍短除法。刚才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老师演示除的过程:写出短除式──用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4.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上面三个数) 学生默读,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含义。独立写,集体订正。体会数越大,越难写。学生交流。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有板演。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7题。2.用短除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18 25 28 34 603.下面各式是分解质因数吗 为什么? 8=2×4 12=2+3+7 15=3×5×1 20=2×2×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订正时说出原因。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回顾整理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在20—40的自然数中,找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1)奇数( )(2)3的倍数( )(3)5的倍数( )(4)2的倍数( )(5)质数( ) (6)合数(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80 12 39 58 45 913.判断(1)一个非0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1是奇数也是质数。 ( )(3)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4)把15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15=1×3×5 ( )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独立判断,说明原因。
综合练习1.按要求写数。(1)两个质数的和为18,积是65,这两个质数是( )和( )。(2)1-20中,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有( ),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有(   ),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2在下面的□里分别填一个恰当的数字。(1)47□、63□是2的倍数。(2)□36、6□1是3的倍数。(3)42□、6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4)31□、4□□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整整数乘法算式
倍数
奇数
偶数
5的倍数
3的倍数
2的倍数
分 解 质
因 数
质因数
合数
质数
因数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1) 节次: 1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去过三峡吗 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图片呢!想不想看看?(出示信息窗1)2.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写在黑板上。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解决问题一: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1.指导学生独立列式估算。2.用竖式计算,小组讨论。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1)汇报展示,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58.6 586× 6 ×6--------- ------- 351.6 35162)58.6×10=586586× 6 35163516÷10=351.6小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3)师生共同演示转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58.6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586× 6 × 6 351.6 缩小到原来的 35164)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怎样算的。 58.6 × 6 351.6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乘法,如果小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用竖式计算吗?5)出示练习:3.47×5= 2.43×2=师引导学生总结具体方法。 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生1: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生2:每台发电机组2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独立列式估算。 58.6×6= 58.6≈60,60×6=360。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师生共同演示转化过程。交流方法,加深记忆: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学生独立计算。
三、拓宽应用。1.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14.67 5.8╳ 6 ╳ 4 8 802 2 3.22.课本3页第2题。3. 出示我帮妈妈算一算。(课本4页第6题) 独立判断,说明理由。独立计算,体会算法,集体订正时说算理。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式计算。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小数乘整数(2) 节次: 2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口算练习1)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0.37 ×10 0.37 ×100 0.37 ×1000 2.5×4 25×4 0.25×42)看谁又快又准4.8 ×9 0.12 ×3 5 ×5.8 0.28 ×3 0.165 ×4 7.96 ×7 集体订正反馈,找分别找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解决问题二: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1.指导学生独立计算。2.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3.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独立计算交流方法。一生板演,共同探讨。学生交流计算。
三、拓宽应用1.课本第3页第1题,简单的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问题的情境题2. 课本第4页第5题,掌握算法熟练计算。3.课本第5页第9题,根据提问解决生活问题。(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指导学生解答。(3)你的步长是多少,你也找段路测一测。(课下实践) 指生描述图意,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算理独立计算,集体订正。1.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如:图1,小男孩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米?图2,跑道长多少米?2.独立解答,集体交流3.学生课下实践。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练习。 节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得进行计算小数乘整数。
2.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练习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说说他的计算方法吗?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
二、基本练习。1.口算练习(1)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0.39 ×10 0.39 ×100 0.39 ×1000 2.5×3 0.025×3 0.25×3(2)看谁又快又准4.8 ×4 0.12 ×5 2 ×5.8 0.24 ×3 0.125 ×4 7.06 ×22.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 先算第一横行,再算第二横行,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全班交流。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算得快的原因。利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有学生板演。
三、综合练习。1.你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吗?已知白萝卜每千克1.20元,豆角每千克4.50元,青椒每千克3.40元。问:①买1.5千克白萝卜和1.5千克豆角,一共要花多少元钱?②如果让你来采购,你想买什么?算一算需要多少元钱?2.刚才同学们当了小小采购员,采购了蔬菜,看看下面的采购任务你能完成吗?供选择的各商场单价表 糖酒超市批发市场利群商场白菜0.350.230.36面包5.833.505.80拖鞋15.208.0013.58请帮老师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行吗? 购买地点单价数量总价白菜 20 面包 3 拖鞋 4 合 计 金 额 自己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先独立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小数 (1) 节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2.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
2.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避免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整数小数点处理方法的负迁移。
2.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旅游景点?(学生发言后,出示一组三峡沿途各景点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旅游景点吗?(可能会有学生说出三峡,如果没有说出就由老师告诉是美丽的三峡风景,这时学生已被美丽的三峡景观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通过信息窗2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出来: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 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自己到过的旅游景点。学生自由交流。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先让学生解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2.尝试解决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1)求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观察这个算式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师:同学们,你们能跟据前面学习小数乘法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吗?3)请同学们在计算前先估一估结果可能会是多少,然后再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4)使学生明确:将小数变成整数再计算。5)初步建立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的方法。3. 尝试解决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1)共同研究探讨53.5×1.2的算法。2)探讨尝试解决53.5×1.2= 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上面初步建立的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3)发现规律,及时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列式,53.5×0.5学生观察对比,得出: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学生试做。学生在尝试计算的过程集体交流探讨思考过程交流计算过程,体会计算方法。1)两个因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2)要使积不变,应将积缩小到原来的1/100。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积极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共同研究探讨53.5×1.2的算法。并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让学生简述其道理。尝试解决53.5×1.2= ,验证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同桌互相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三、拓宽应用。1.下面各题的计算不完整,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接着算下去吗?(试做教科书第8页第1题)2.计算下列各题。3.5×1.25 3.5×1.2 53.5×1.2 3.5×1.253.综合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交流算法,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新知。强调规范书写竖式。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小数 (2) 节次: 5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
2.明白给积点小数点时,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的道理。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给积点小数点时,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小数乘小数。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乘法,你能说说小数乘小数怎样算的吗?计算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1.口算:3.5×2 5×1.2 5×1.5 3×0.25 3.5×2 3.5×5 5×0.25 0.3×0.22.用竖式计算:3.5×1.35 3.5×1.05 2.5×2.05 学生交流。独立口算,订正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指名中等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 你会用刚才的计算方法计算0.483×0.06吗?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进一步完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2.自主感悟,得出规律师: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你发现小数乘小数有什么规律吗?1)鼓励学生在同桌讨论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将讨论后总结出的计算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这里可让多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2)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3)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 学生尝试交流,体会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在学生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体会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
三、拓宽应用。1.口算:3.5×0.2 0.5×1.2 0.5×1.5 0.3×0.25 35×0.02 0.05×0.5 0.5×0.25 0.3×0.022.笔算:3.5×0.002 5×0.012 1.5×1.05 0.35×0.04 13.5×0.08 0.03×0.4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出口算的要领。学生独立完成,强调规范书写竖式。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小数练习。 节次: 6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回忆算法。谁来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
二、基本练习1.口算训练。先说说积有几位小数再计算。0.8×7= 0.24×0.2= 3.5×0.1= 0.2×0.4= 0.7×8= 1.5×6= 1.3×0.07= 10.3×2= 2.根据算式填空。 134×3= 402 56×15= 840 13.4×3=( ) 56×1.5=( )1.34×0.3=( ) 5.6×1.5=( )0.134×0.03=( ) 0.56×1.5=( )3.火眼金睛辨对错8.7 72.9 16.5 12.5×0.9 ×0.004 × 0.6 + 4.37 8.3 2.916 9.90 1.6 8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错在哪里?注意区别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4. 说一说积是几位小数,再算一算。3.2×2.1 1.82×0.45 3.1×0.45 把得数先写下来,再读出得数。先让学生独立填空,要一组一组的填。填完后想一想有什么规律?再全班交流,说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观察判断,说出错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学生独立解答。
三、提高练习。1.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4.9×0.01= 5.8×1.2= 3.15×1.4=4.9× 1 = 5.8× 1 = 3.15× 1 =4.9×0.99= 5.8×0.9= 3.15×0.6=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小?明确: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0.5= 8.2= 2.4× 1.02= 0.97× 0.84= 0.98= 0.06=3.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315×0.9○315 0.98×1○0.98315×0.9○0.9 5.42○5.42×3.8 4.16×1.1○4.16 4.16×1.1○1.1 32.5×1.4○3.25×1.4 5.42○5.42×3.8 0.58×0.99○0.58 0.58×0.99○0.990.58×2.9○0.58 0.58×2.9○2.94. 找规律,填一填。1)0.3 0.6 1.2 2.4 ( ) ( ) ( )2)3.2 4 4.8 5.6 ( ) ( ) ( )3)0.2 0.6 1.8 ( ) 16.2 ( ) ( ) 学生计算后,比一比,说出发现了什么?先观察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学生独立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计算。 节次: 7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老师先看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如何,我们一起来做练习检验一下:(出示)1.口算练习 0.7× 0.7 1.1×10 0.24×0.23.5×0.1 0.2×0.4 0.6×52.计算,并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12×5×3 30×7+85 250×4-320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计算整数连乘的时候,一般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在计算整数乘加、乘减运算的时候,一般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学生口算,选两题说说怎样算的。先独立计算,再说说运算顺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从中都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运输线路万里—忠县重庆—涪陵运输里程88千米120千米运输物品----------------小麦6.4吨大豆6.3吨------------------运输费用每吨每千米0.035元每吨每千米0.042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小组讨论:观察算式,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师: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用小数的连乘进行计算的。在计算的时候,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现在,如果是你来付钱,需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收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所以把19.71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19.71。2. 将6.3吨大豆从重庆运到涪陵共需要运费多少元?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如: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小组交流并进行展示:第一种计算方法:先算这些小麦运1千米需要多少钱,再算运88千米需要多少钱。0.035×6.4×88=0.224×88=19.712(元)第二种计算方法:先算1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需要多少钱,再运算6.4吨小麦需要多少钱。0.035×88×6.4=3.08×6.4=19.712(元)学生交流,体会付钱时,通常只算的分,所以保留两位小数。学生独立完成,有板演。集体订正。
四、拓宽应用。1.计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1.4×0.8 (保留一位小数) 0.43×2.5(精确到百分位)2.判断对错并改正。 (1)5.4×1.95-1.9 (2)37.6×0.25+25.8 =5.4×0.05 =0.94+25.8 = 0.27 =26.743.1)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2)甜瓜每千克7.15元,妈妈买了2.8千克,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明错误原因,并改正,教师强调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进行小数连乘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节次: 8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不计算,直接把上、下两排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并且说一说这样连的理由. 7×12      8×(5×4)    (24+36)×5 (8×5)×4    24×5+36×5     12×72.在整数乘法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分别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乘法的计算简便.整数乘法里的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适用吗?如果适用,该怎样用? 学生观察并连线。学生回忆,并回答。a×b=b×a (a×b)×c=a×(b×c) (a+b)×c=a×c+b×c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仔细观察表格,从中都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运输线路万里—忠县重庆—涪陵运输里程88千米120千米运输物品----------------小麦2.5吨大豆63吨玉米137吨---------运输费用每吨每千米0.04元每吨4.2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1.将2.5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比较两种计算方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2.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共需运费多少元?思考:计算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比较两种方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3.出示补充题:0.25×4.78×4 0.65×21+0.65×179说说每道题都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提问: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时候,步骤是什么?归纳:一看、二想、三算的基本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1.将2.5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2.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共需要运费多少元?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法一2.5×88×0.04 法二 2.5×0.04×88=220×0.04 =0.1×88=8.8(吨) =8.8(吨)学生交流,发现第二种方法计算简便,说明乘法交换律在小数乘法中也适用。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指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板演。法一:4.2×63+4.2×137 法二4.2×(63+137)= 264.6+575.4 =4.2 × 200= 840 (元) =840(元)学生交流,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也适用。学生自主练习,指名板演。学生交流。
三、拓宽应用。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4.2×1.69 = □×□ 2.5×(0.77×0.4)=(□×□)×□ 6.1×3.6+3.9×3.6 =(□+□)×□2.用简便方法计算:(教材14页第八题 第一竖行)3.用不同的简便方法计算:32×1.25提问: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的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拓展练习:用三个数4、0.8、1.25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自主练习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简算的,重点提问:怎样观察算式的特征?用什么样的运算定律?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学生做好后,教师抽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五年级数学
上册教学计划
岳福兰
2008.0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五年级2班现有学生83人,男生48人,女生35人,班级男生较多集中在教室的后排很难管理,这也是我这个学期重点要抓的点,多关注他们。担任这个班教学工作已有2年,在这两年的数学教学当中,我认为这个班从总的来说,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学习认真,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较严重。班风正,学习氛围较好。学生能自觉地遵守学习的规章制度,完成作业情况良好,班级纪律较好。多数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主动, 他(她)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新知识较快,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认真,每次完成的质量也很好,测验成绩稳定,并且成绩也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数学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习不主动,数学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都不强,加之对学习马马乎乎的态度,平时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老师留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成绩不尽人意,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对称、平移和旋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多边形的面积;统计。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3.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 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小数乘除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关 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 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根据积德变化规律来确定的。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 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进行“步步为营”或者“一步三回头”式的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教学时数及进度安排
周次时间内容课时29.2--9.8小数乘法439.9--9.15小数乘法4小数乘法机动149.16—9.22小数乘法测试2对称、平移与旋转359.23—9.29小数除法569.30—10.6小学除法5710.7—10.13小数除法4整理1810.14—10.20小数除法测试2910.21—10.27对称、平移与旋转3整理测试21010.28—11.3简易方程51111.4—11.10简易方程51211.11—11.17简易方程51311.18—11.24简易方程整理测试51411.25—12.1多边形面积51512.2—12.8多边形面积51612.9—12.15多边形面积整理测试51712.16—12.22因数与倍数51812.23—12.29因数与倍数5统计51912.30—1.5总复习5总复习5201.6—1.12总复习3课题:分数整理与复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分数的知识,使所学知识更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情境激趣,回顾旧知师:同学们,今年的“六一”节你们是怎样过的?过得快乐吗?为了欢庆“六一”我们学校举行了哪些活动?出示:在剪纸活动中第一组用这张纸的 ,第二组用了这张纸 ,第三组用了这张纸的 ,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回顾单位“1”的知识。 谈话:除此以外我们还学过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有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自由发言:剪纸活动、墙报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等等.学生可能提出:1.哪个小组用的多,哪个小组用的少的问题,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回顾单位“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概念、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同分子分数比较的方法、通分、分数和小数互化等知识。2.求和的问题和谁比谁多(少)多少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等概念。3.剩下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没用?学生自由发言: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合作整理、归网建构(1)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1.梳理沟通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回顾了这么多知识,可是这么多知识杂乱无序的放在一起,看着真不舒服,同学们说怎么办呀!引导学生说出通过重新分类整理的方法使知识变得更条理有序。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把这些知识分类整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2.展示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清楚便捷的网络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些概念也连成一个网络图啊?找学生边摆边说,其他学生补充形成网络图。(2)探究方法的总结归纳师:我们在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知识也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的?师:我们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也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归纳比较。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和主动探究,整理出了有个性的知识网络、获得了许多知识,并对我们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真了不起,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有什么疑惑的吗?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参与其中,个别指导。组长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形成网络图.可能有形成以下网络图: 真分数 小于1分数 大于1的假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 等于1的假分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约分 通分 (商不变的规律) (分数基本性质) 除法 分数学生交流:迁移类推法。学生举例说明:整数运算定律运应于分数。学生交流:转化的方法。学生举例说明,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用转化的方法获得的。学生质疑问答。
三、练习设计。1.找朋友0.75 0.2 0.1252.分桃子5.2班一共买来120个桃子,一组分得这些桃子的 ,二组分得 1)一组分得几个桃子?二组分得几个桃子?一组分得的桃子是二组的几分之几?2)一组和二组一共分得桃子的几分之几? 3)还剩下几个桃子没分?剩下的桃子你想分给谁?怎样分? 3.分绳子有一根绳子,小红用去 米,小刚用去 米,正好还剩下1米,这根绳子原来有多少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解答出来。 请2名同学各自拿着写有以上数字的卡片,依次找到与自己大小相等的数,其他同学来评判。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复习正、负数的有关知识 节次:
教学目标:
1.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的有关正负数的知识。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的有关正负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师: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 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也喜欢旅游,他想和我们一起去。他给我发了一个电子邮件,让我们来看看:(刘晓发来的邮件:岳老师,我想和你们一起去旅游,不知道大家愿意吗? 刘晓   2008年1月9日)我们要去旅游的话要做哪些准备呢?观看、小组交流刘晓发来的1月9日全国部分城市的天气预报图。 天津上海沈阳北京最低温度-10℃+5℃-25℃0℃最高温度+5℃+15℃-10℃+5℃师:用来表示温度的这些数都是些什么数?你能说说-10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意义。师:(1)这四个城市哪个城市的最低温度高?哪个城市最低温度低?(2)这四个城市哪个城市的最高温度高?哪个城市最高温度低?师:现在大家知道这个季节里去哪个城市旅游更合适一些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需要准备地图、生活用品、了解天气情况、旅游地的情况……学生自由交流。学生交流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正负数及0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交流后,进一步体会上海的温度适宜旅游的理由。
二、练习设计。1. 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2.阅读刘晓发来的第二封邮件,展示他们家十一月份的收支记录表:出示:(岳老师,我激动地告诉爸爸和妈妈您和我们一起旅游的消息,爸爸和妈妈却拿出我们家十一月份的收支记录表给我看,你也来看看吧)刘晓家十一月份收支情况记录表日 期 项 目收支情况(元)11月5日爸爸工资收入2500元+250011月6日水、电、煤气、物业管理费支出200元-20011月12日电话、手机支出300元11月15日妈妈工资收入2000元11月18日还银行住房贷款1500元11月20日爸爸、妈妈、大头儿子购买衣服支出300元11月28日订报刊、买书支出100元11月30日结算本月伙食费共支出1000元合 计本月共收入本月共支出本月共结余(1)理解“+2500、-200、收入、支出、结余”的意义。(2)小组合作、竞赛完成表格的填写。(请第一个完成的小组选一名同学读出表格内容和本组填写的内容)(3)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将表格内容填写出来。(4)展示、评比。师:现在,大家知道刘晓为什么愁眉不展、难以入眠了吗?2.师:初步打算游完上海后,再去下面几个地方:出示:A地海拔高度是70m,B地海拔高度是30m,C地海拔高度是-10m,D地海拔高度是-30m。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 学生交流,集体订正。学生观察统计表,了解其中的信息。学生交流“+2500、-200、收入、支出、结余”的意义。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说出正号可以省略,负号不能省略。学生交流,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能谈谈自己、老师或同学本节课的表现及收获吗?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确定位置 节次:
教学目标:
1.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使所学知识更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空间观念,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进一步空间观念,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1.复习数对。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在暑假里将要举行一次“迎奥运远足活动”,学校初步定于7月24日早在操场集合。出示五年级二班队列图:五年级二班站成六排,每排有一名小组长负责,分别是李红、刘林、王媛、赵明、王凯、孙东,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几名同学的位置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师:咱班班长站立的位置是(4,5),小华站在(5,4)处,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来吗?师:引导学生结合回答复习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对数对中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比较。2.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师:同学们的队伍排得真整齐,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地在哪儿吗?出示:师: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一个博物馆,在学校北偏东30度方向8千米处,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来吗?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引导学生从标识.方向.单位等方面观察平面图准确确定位置。师:我们要去第二站是蜡山,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确切位置吗?师引导学生说说要描述某一点的准确位置,一般要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3.复习简单路线图师:知道了我们的目的地就可以起程了,该怎样走呢?出示路线图:指生描述路线图并说说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图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说明这么想的。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交流。学生交流:在学校南偏东45°,距学校20千米处。学生描述路线图并说说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图需要注意什么如:从学校出发,先向东走3千米到达电厂,再向北偏东50°走6千米到达车站,再向东走8千米到达博物馆,再向南偏东60°走3千米到达蜡山。
二.合作整理,归网建构。师: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应用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图。师:这三部分知识有什么联系吗?请大家同位商量一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引导形成网络图。
三、练习设计。师:这次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公园,下面是公园的平面图。出示公园平面图(1)用数对表示出民族风情园和游乐城的位置。(2)李东现在的位置是(6,7),你知道他在哪儿吗?(3)动物园在民族风情园的( )偏( )方向;公园大门在游乐城的( )偏( )方向。(4)从公园大门到水族馆可以怎么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和自己的主动思考,回顾了许多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真了不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还有什么疑惑吗?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计算 节次:
教学目标:
1.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使所学知识更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师:(出示一组实物,如:奶盒,牙膏盒,粉笔盒等)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这些小小的物体与我们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 学生交流。
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1. 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师:同学们回想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它们的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描述呢?小结:(出示表格)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形体特征联系面棱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2.分组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计算。出示整理要求:(1)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记录。(2)用喜欢的形式把有关表面积、体积、容积的知识整理出来。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师总结:老师也把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用表格整理出来,大家看看跟你的有什么不同?出示表格: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计算公式长方体:S =(ab+ah+bh)×2正方体:S=6a 长方体:V=abh 正方体:V=a V=Sh常用单位m 、dm 、cm 1 m =100 dm 1 dm =100 cm M、dm、cm 1 m=1000 dm1 dm =1000 cmM、 dm、cm、L、ml1 L=1000 ml师:那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师重点强调高一级单位和低一级单位换算的方法。 学生结合实物图演示交流,进行旧知识回顾。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学生合作完成。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三、练习设计。(一)基础练习 填空: 1.6500mL=( )L=( )mL2.一盒酸奶的容积是240( )。(填上适当的单位)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分米,宽是8分米,高是5分米,那么它的棱长总和是( )分米。4.一个长方体鱼塘长8m,宽4.5m,深2m,这个鱼塘的容积大约是( )立方米。 5.0.05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判断: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2.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体积和原来相比增大了。( )3.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4.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相等。( )5.至少要用9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才能搭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提高练习:从所带的实物中任选一个测量相关数据求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量出的数据保留整厘米)。 综合练习: 1..小红为妈妈选了一份生日礼物(如图)(1)礼品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如果用彩纸包装,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纸?(3)用彩带捆扎,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打结处用了20厘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理由。同位共同测量,分别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这节课都开动了脑筋,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统计与可能性的有关知识 节次:
教学目标:
1.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统计和可能性的有关知识,使所学知识更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了解到统计图可以直观的描述数据的情况,请同学们看这幅统计表,你想怎样制图?说明理由。年 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肥胖人群153850684035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不管那种统计图都有自己的优点。请同学们再看这幅统计表,你又想怎样制图呢?年 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肥胖人群153850684035营养不良704045351410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选用复式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吗?师:如果这个盒子里放着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两张卡片,让你来摸,摸到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制图,你认为摸到哪种统计图的可能性大?如果再放进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卡片,那摸到哪种统计图的可能性大呢?摸到它们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学生可能说:(1)条形统计图,清楚的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清楚的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3)单式条形统计图全班交流,说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同位互相说说,全班交流,统一认识:要反映增减变化一般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要反映数量多少一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交流。
二、合作整理,知识构建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制复式统计图师巡回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画出统计图。学生交流的时候说说自己的画法,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数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作用。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1)学生根据上面的复习,把统计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2)教师谈话:根据你的经验,你有那些温馨提示?(3)师生共同形成知识网: 条形统计图 单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 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师强调画复式统计图时注意图例的标注。 学生独立完成。
三、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判断:1)条形统计图中,直条越长所表示的数量越多。( ) 2)在“A--- K”13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1张,抽到5的倍数的可能性是1/4。 ( )3)统计图有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 ( ) 4)3张标有数字1/4,2 ,3的卡片,任意摸出一张,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同样大。 ( )2.看图回答问题(1)转动( )转盘,指针经常落在红色区域。(2)转动( )转盘,指针偶尔落在红色区域。(3)转动( )转盘,指针落在两个区域的机会均等。3.新兴小学课外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图(1)参加哪个小组的男生最多?参加哪个小组的女生人数最少?(2)参加文艺小组的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倍?(3)观察这个统计图,请你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发展练习(1)从第一个盒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 )。(2)从第二个盒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3)从第三个盒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 )。(4)从第四个盒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 )。(5)从第五个盒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 )。(6)从第六个盒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综合练习1.某市两个超市2001-2007年营业额情况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2001200420062007万客来超市700096001100014000好人缘超市50007800920012000某市万客来超市、好人缘超市年营业额统计图 2008年1月 万客来超市 好人缘超市(1)万客来超市在( )年营业额最高,在( )年营业额最低,它们相差( )万元。(2)万客来和好人缘两个超市的最低营业客分别是( )万元和( )万元,它们相差( )万元。(3)从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信息?说一说。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想说什么话?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
7
24
16
4
4
2
3
1
8
1
5
1
3
2
9
7
8
86
3
46
4
66
1
5
1
8
蜡山
30°
45°
学校

15千米
50°
60°
学校
3千米
电厂
6千米
车站
8千米
博物馆
蜡山
3千米
长方体
正方体
蓝色
红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蓝色
组别
单位(人)
●○○○
○○○○
● ●
○ ○
●○○
●○○
●○○
○ ●
店名
/万元
营业额
年份
2001
2004
2006
2007
年份
营业额(万元)教学内容:认识正、负数(1) 节次:1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探索第一红点问题。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 +13℃ -3℃。2.探索第二红点问题。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师: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学生尝试表示方法并交流。学生讨论,从生活中找,全班交流。学生再次讨论。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一题:(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自主练习第3题。3.自主练习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正、负数(2) 节次: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正、负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学术交流汇报。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学生写出—3℃ 、—10℃.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2题2. 2.自主练习第5题3.自主练习第7题4.自主练习第8题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5.自主练习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通过讨论,明白意思。6.自主练习第9题,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明白“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节次:3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揭示主题,引入课堂。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同学们见过存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好吗?(出示一页存折图。)在这一页存折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共同解决,复习本单元知识。
三、强化练习, 拓展提高。1.下表记录了某星期内股市的升跌情况,请完成下表:时间升跌情况用正负数表示星期一上升100点+100星期二下跌50点星期三上升60点星期四下跌30点星期五上升2点2.在4个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如果上升3厘米记为+3厘米,那么其余3个记录怎样表示?3.举出3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4.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姓名小明小宾小丽小亮小颖小山身高144140165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1+20+3(1)谁最高?谁最矮?(2)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节次: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学画折线统计图,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2003年度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了解威海,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请看120页信息窗一,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一)解决红点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1.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2.班内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3.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二)解决绿点问题: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前面同学们还提到了许多问题,比如,1998—2002年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谁愿意展示你画的折线统计图,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画法)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有不同意见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根据数据回答。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指名交流。师生共同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学生交流。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学生交流。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2.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 独立填写。班内交流。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练习 节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学画折线统计图,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顾。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画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
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巩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下面是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统计表,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全年的日照情况。单位:小时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日照时间167170233255278216206176178187225184 1.独立绘制。2.班内展示。(引导学生交流绘制方法。)3.对比分析: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二、变式练习:2.自主练习第2题,会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能说说移动电话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引导学生体会除明确变化规律外,还要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推想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第3题,读图分析。2.自主练习第4题,综合巩固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3.调查本校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 独立完成。比较分析。独立观察条形统计图。分析一下小彬的锻炼成绩.推测小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来。在推测第8周成绩时,教师要适当引导,提示学生在可能的取值范围内进行推测。学生观察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应用(1)。 节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好吗? 观察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威海市与其它城市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交流。学生观察交流。学生交流。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威海、苏州……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1992、1993……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 先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学生交流。学生讨论交流。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2.自主练习第2题: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组内调查统计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填写好统计表。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班级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学生独立解答。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通过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班级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应用(2)。 节次: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分别说说条形图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说说它们的画法有什么不同?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学生回报,全班交流。
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 填空:(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2.选出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话题,在( )里打对号。(1)小明从4岁到10岁的身高( )(2)一天的温度变化( )(3)班级中同学喜欢吃香蕉、橘子、苹果、荔枝的人数( )(结合学生的举例,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适合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统计;而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不同事物,同一时间的统计。)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变式练习:1.我国“五岳”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完的统计图。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海拔高度(米)15322160129020171440“五岳”主峰的海拔高度情况统计图 单位:(米) 年 月 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综合练习:1.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说清为什么要选用这种统计图?选用这种统计图的优越性是什么?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2.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4题。通过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个统计图,能说明什么问题?3.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5题。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王大鹏家苹果收入的变化,你知道了?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班级展示交流: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图?班级交流:通过以上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集体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人只能选一种)独立思考并选用合适的统计图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统计图。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