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4 20:16: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口占一绝
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认识的变化过程。
2、品读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3、感受李大钊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一拥而入: yī yōng ér rù,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严峻:严厉,严肃;严重。
形势严峻,严峻的考验,神情严峻
怒气冲冲:nù qì chōng chōng,形容人盛怒的样子。
记一记
想一想
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理解内容。
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具体写了几件事?
一(1)总起全文,点明被难日。

2-7 被捕前
8-18 被捕时
19-29 庭审
30-33 遇害
主要事件:
被捕前父亲焚烧革命资料
父亲不顾亲友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反动派到家里来搜捕父亲
我们看父亲接受庭审
我们得知父亲遇害
根据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工作,判断一下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见当时:
时局紧张
事态严峻
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的语句。
语言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语言描写,表现出李大钊在严峻的形势下,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的无私无畏精神。
语言
没有什么,不要怕。
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语言描写,表现出李大钊的镇定从容、沉着冷静。
神情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写出了李大钊的镇定从容,表现出李大钊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革命利益高于一切。
文章两次提到父亲遇害的具体日期,为什么这样写?
1、两次提到父亲遇害日期,意在铭记这特殊的日子,同时强化了父亲遇害给作者带来的内心伤痛。
2、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也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找一找文中前后照应的语句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
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认识有怎样的变化过程?
父亲被捕时非常害怕,担心父亲和自己的安危
对父亲一反常态的回答非常不理解
父亲被害后,悲痛欲绝,十六年后仍念念不忘
法庭上看着父亲安定沉着的表情,理解了父亲的内心
文中多处使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描写人物,找出相关段落,具体分析描写效果。
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多出运用对比
与敌人的对比
与亲友的对比
与自己的前后对比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与自己的前后对比
严峻的态度和之前的慈祥形成对比
严守革命工作机密,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与亲友的对比
亲友的担心和李大钊的坚定忘我形成对比
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精神
与敌人的对比
敌人的残暴和李大钊的从容沉着形成对比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保持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讲一讲
讲一讲你知道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思考:支撑他们藐视敌人、视死如归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