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案+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案+课件2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4 21:38:51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演讲人
2021-04-01
01.
02.
03.
04.
目录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教学设计
0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01
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02
教学重难点
03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04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是谁吗?为什么他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誉呢?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他研究杂交水稻50多年,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悉心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沈英甲(1948年生),1983年
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曾多年担任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主要作品有《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2
: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3
:介绍袁隆平的学术成就,体现袁隆平的学术品质。
1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5
:介绍袁隆平的理想志向及其研制杂交水稻成功的巨大影响。
4
:介绍袁隆平的道德操守。
标题是文章的精华和灵魂所在,“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对于文章成功的重要性。结合全文内容,请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本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字,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全文分析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性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本篇通讯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找出这些细节,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全文分析
标题是文章的精华和灵魂所在,“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对于文章成功的重要性。结合全文内容,请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明确:
正题,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
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本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字,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大量运用数字,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这几组数字记录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亩产量、增产情况等,并与一般水稻做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也体现了通讯报道的真实性。
全文分析
全文分析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性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从发现天然杂交稻,到发明杂交水稻,再到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是美丽的,他投身实验、反复研究探讨的身影也是美丽的,而他热爱劳动,用劳动收获粮食、消除饥饿的举动是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
本篇通讯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找出这些细节,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明确: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作者用“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跨过”“迈步”“蹲下身子翻看”等词语,生动刻画了袁隆平工作认真细心,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段细节描写,写出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惊喜之情。
全文分析
写作特点
本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情感,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学过程
感谢聆听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是谁吗?为什么他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誉呢?
2、写作背景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他研究杂交水稻50多年,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悉心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3、作者介绍
沈英甲(1948年生),1983年
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曾多年担任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主要作品有《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
4、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学术成就,体现袁隆平的学术品质。
第三部分:介绍袁隆平的道德操守。
第四部分:介绍袁隆平的理想志向及其研制杂交水稻成功的巨大影响。
5、全文分析
1.标题是文章的精华和灵魂所在,“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对于文章成功的重要性。结合全文内容,请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明确:
正题,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2.本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字,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大量运用数字,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这几组数字记录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亩产量、增产情况等,并与一般水稻做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也体现了通讯报道的真实性。
3.????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性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从发现天然杂交稻,到发明杂交水稻,再到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是美丽的,他投身实验、反复研究探讨的身影也是美丽的,而他热爱劳动,用劳动收获粮食、消除饥饿的举动是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
4.本篇通讯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找出这些细节,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明确: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作者用“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跨过”“迈步”“蹲下身子翻看”等词语,生动刻画了袁隆平工作认真细心,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段细节描写,写出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惊喜之情。
6、写作特点
本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情感,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