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课件3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4 22: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小说常考题型有:
2021/4/4
2021/4/4
2、情节手法
2021/4/4
真题
2021/4/4
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2021/4/4
解题
2021/4/4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审题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模式
1.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情节叙述手法
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
叙述方法。
2021/4/4
1.叙事观点(叙述视角)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类 别
内涵及作用
借鉴渠道
“作者隐藏”的叙事观点(有限视角)
在这种叙事观点中,作者是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甚至就是主人公。作者参与事件的发生、发展。用这种叙事观点进行创作,容易使小说具有真实性、亲切性和说服力,也容易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不过,由于参与者的视野有限,许多情节只能用“旁听”“猜测”等方式来表达
《简·爱》这部小说就是采取的这种叙事角度。无论是在寄宿学校、桑费尔德还是主人公离开后的教书生活中都有很多对她的自白的描写,特别是在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波折中更是有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 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气息。作品中的“我”已经变成了作者自己,主人公的经历也成了作者的经历,整部作品有了“自传体”的风格
2021/4/4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作者观察”的叙事观点(纯叙述视角)
叙事者不参与到情节中去,而是只写他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这样的写法近似白描。叙事者不能写不可能旁观到的东西,比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密室里无第三者的会谈等。由于这种叙事观点突出了一种冷峻的客观性,一些特定的题材适合使用这种叙事观点
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对印家厚一天生活的描述就如同拿着摄像机进行实境拍摄一样,对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事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2021/4/4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作者全知”的叙事观点(全知视角)
在这里,作者像上帝一样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既能写客观存在的东西,又能写一个人的主观世界,还能同时写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用作者全知的视角去写,可以突破时空障碍,最大限度地方便叙述。不过,它的最大问题便是可信度不足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主要从全知角度展开叙述,记述了林黛玉的行踪,展示了林黛玉的内心世界,通过黛玉的眼睛去观察,通过黛玉的内心去体会、理解,再把林黛玉眼中、心中的人物与环境展现在读者面前
2021/4/4
2.叙述人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2021/4/4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祝福》中写“我”的部分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多是书信体小说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 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祝福》中叙述祥林嫂的部分
2021/4/4
3.叙述方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类 别
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平叙
2021/4/4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类 别
内涵及作用
借鉴渠道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林黛玉进贾府》就是按照林黛玉进贾府的时间和路线来行文的,是典型的顺叙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的方法叙述下去。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原来的主要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篇以林冲与李小二异地邂逅相逢引出故事,着重写二人的关系。先通过一段插叙,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的老交情
2021/4/4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冈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分叙。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水浒传》第四十九回,三打祝家庄和“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就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用的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2021/4/4
情节结构手法
悬念
抑扬
照应
伏笔
对比
衬托
铺垫
突转
线索
虚构
2021/4/4
悬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悬念在“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也去了”。这是陆虞候、富安、管营、差拨四人在店中密谋后各自鬼鬼祟祟离去的情形。它是从李小二的视角来叙述的,实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对陆等人阴谋的叙述在此告一段落。在此分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陆等一伙的密谋与实施这一情节在此被有意搁置,形成悬念,留下疑问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021/4/4
抑扬
《林黛玉进贾府》先借王夫人等人之口,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混世魔王”“孽根祸胎”“疯疯傻傻”的恶名一股脑儿往他头上扣,给人一个极坏的印象;待宝玉出场时,给人的感觉又全然不同:宝玉才华横溢,英俊飘逸,十分讨人喜欢。这里作者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造成了一个波澜,这样文章就不是一览无余,而是曲折生动,妙趣横生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2021/4/4
伏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庙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靠了门为下文陆虞候三人用手推门却推不开做了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2021/4/4
衬托
《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受封建迫害的命运悲惨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而在祥林嫂的四周,却站立着无数个有悲剧命运的女性,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正是在这些人的衬托之下,才更显其悲了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2021/4/4
铺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就起到铺垫作用:没有刺骨寒风、漫天大雪,就没有林冲出去沽酒,就没有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就没有草屋倒塌后而夜宿山神庙。夜宿山神庙,林冲才得以听清楚陆虞候、富安和差拨谋害自己的真相,才使情节一下子就进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高潮,层层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2021/4/4
突转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曾几次惹是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出现了,并将他带上了法庭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21/4/4
线索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祥林嫂的形象,是鲁迅以他的一位远房伯母的事迹作为原型的
2021/4/4
2020高考真题
2021/4/4
【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2021/4/4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2021/4/4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2021/4/4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2021/4/4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2021/4/4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2021/4/4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2021/4/4
解析(可删)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
2021/4/4
2021/4/4
总结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题干示例
(2019·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15·全国卷Ⅰ)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20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