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提示】“问题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体内有哪些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种生物的整套DNA中储存着该种生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可以说是构建生物体的蓝图。但是,从DNA到具有各种性状的生物体,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基因表达及调控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利用DNA来使灭绝的生物复活仍是难以做到的。
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
基因(DNA)的分布: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真核生物)中;拟核(原核生物)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核糖体(细胞质)
DNA的分布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不同,那么遗传信息如何传递?如何解读?
科学家推测:
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
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
DNA为什么不能出细胞核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NA是遗传物质;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
核糖体为何不能进入细胞核合成蛋白质?
细胞核的核孔通道直径为9nm,核糖体为圆形颗粒状,直径约为23nm。
最终结论:
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这种中间物质是RNA。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
DNA和RNA的区别
DNA中文名称:脱氧核糖核酸
RNA中文名称:核糖核酸
DNA初步水解产物:脱氧核糖核苷酸
RNA初步水解产物:核糖核苷酸
DNA完全水解产物:
脱氧核糖、磷酸、A、T、C、G(4种碱基)
RNA完全水解产物:
核糖、磷酸、A、U、C、G(4种碱基)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2.
RNA的种类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2.
RNA的种类
(1)mRNA:
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着蛋白质的一个特定的的氨基酸,遗传学上将这三个碱基称为密码子。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2.
RNA的种类
(2)tRNA:
它的一端是氨基酸结合的部位,相对的一端有3个碱基决定着携带氨基酸的各类,并能与mRNA上特定的密码子配对,称为反密码子。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2.
RNA的种类
(3)rRNA:
它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同时催化肽键的形成。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3.
转录
(1)转录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RNA聚合酶合成RNA的过程。
(2)转录过程
A
C
G
T
G
T
T
T
A
DNA的平面结构图
T
G
C
A
C
A
A
A
T
解旋酶
A
G
C
A
G
A
C
G
G
U
U
U
DNA
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RNA
聚合酶
T
G
C
A
C
A
A
A
T
1.
DNA解旋,碱基暴露
T
G
C
A
C
A
A
A
T
A
G
C
G
A
C
G
G
U
U
A
2.
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DNA随机碰撞,氢键结合
T
G
C
A
C
A
A
A
T
A
G
C
G
A
C
G
G
U
U
A
U
T
G
C
A
C
A
A
A
T
A
G
C
G
A
C
G
G
U
U
A
U
T
G
C
A
C
A
A
A
T
G
C
G
A
C
G
G
U
U
A
U
G
T
G
C
A
C
A
A
A
T
G
C
G
A
C
G
U
U
G
A
U
G
3.连接成mRNA。
T
G
C
A
C
A
A
A
T
G
C
G
A
C
G
U
G
A
U
G
U
T
G
C
A
C
A
A
A
T
G
C
G
A
C
G
U
G
A
U
G
U
T
G
C
A
C
A
A
A
T
G
C
G
A
C
G
G
A
U
G
U
U
T
G
C
A
C
A
A
A
T
G
C
G
A
C
G
G
A
U
G
U
U
A
T
G
C
A
C
A
A
A
T
G
C
G
C
G
G
A
U
G
U
U
A
U
T
G
C
A
C
A
A
A
T
G
G
C
G
G
A
U
G
U
U
A
U
C
RNA
聚合酶
T
G
C
A
C
A
A
A
T
G
G
C
G
G
A
U
G
U
U
A
U
C
形成
mRNA
链,
DNA上的遗传信息就传递到mRNA上
mRNA
DNA
A
C
G
T
G
T
T
A
T
A
C
G
U
G
U
U
U
A
mRNA
T
G
C
A
C
A
A
A
T
细胞质
细胞核
核孔
DNA
A
C
G
U
G
U
U
U
A
mRNA
4.
mRNA释放,DNA双链恢复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3.
转录
(3)转录的场所:细胞核(主要场所),线粒体,叶绿体
(4)转录的条件:
模板:DNA的一条链
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RNA聚合酶
(5)转录的产物:RNA
提醒:每次转录的只是DNA分子特定的片段,该片段携带的遗传信息能准确地传递给mRNA分子。
4.
转录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4.
密码子
?第一个
碱基
第二个碱基
第三个
碱基
U
C
A
G
U
苯丙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半胱氨酸
U
苯丙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半胱氨酸
C
亮氨酸
丝氨酸
终止
终止、硒代半胱氨酸
A
亮氨酸
丝氨酸
终止
色氨酸
G
C
亮氨酸
脯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C
亮氨酸
脯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C
亮氨酸
脯氨酸
谷氨酰胺
精氨酸
A
亮氨酸
脯氨酸
谷氨酰胺
精氨酸
G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氨酸
丝氨酸
U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氨酸
丝氨酸
C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A
甲硫氨酸(起始)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G
?G
?
缬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
U
缬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
C
缬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A
缬氨酸、甲硫氨酸(起始)
丙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G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4、密码子的特点
密码子种类:
氨基酸种类:
特殊密码子说明:
①在正常情况下,UGA是终止密码子,但在特殊情况下可编码硒代半胱氨酸。
②在原核生物中,GUG也可以作起始密码子,此时它编码甲硫氨酸。
密码子与氨基酸关系:
①1种氨基酸可能由1种或几种密码子决定。
②1种密码子只能决定1种氨基酸(正常情况下)。
64种
21种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4、密码子的特点
起始密码子:
终止密码子:
能决定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子:
密码子的简并性:
像苯丙氨酸、亮氨酸这样,绝大多数氨基酸都有几个密码子的现象。
意义:
密码子的通用性:
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共用一套密码子。(生物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AUG、GUG(甲硫氨酸)
2个
UAA、UAG、UGA(不编码任何氨基酸)
3个
61种
维持物种的稳定性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5.
反密码子
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做反密码子。
反密码子共有61种,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一一对应。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翻译: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
2.
翻译过程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2.
翻译过程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2.
翻译过程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3.
翻译场所:
4.
翻译的条件:
模板:mRNA
原料:20种游离的氨基酸
能量:ATP
酶
5.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6.
产物:多肽
核糖体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7.
翻译是一个高效的过程
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很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如右图)。此时,多个核糖体串联附着在一条mRNA上,形成念珠状结构——多聚核糖体。从而,在少量mRNA的指导下就可高效合成大量的某种蛋白质。
三、复制、转录与翻译的比较
项目
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条件
模板
原料
能量
酶
产物
原则
细胞核(主要场所),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核(主要场所),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核(主要场所),线粒体,叶绿体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ATP
ATP
ATP
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
RNA聚合酶
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
DNA
RNA
多肽
碱基互补配对
A-T
T-A
G-C
C-G
碱基互补配对
A-U
T-A
G-C
C-G
碱基互补配对
A-U
U-A
G-C
C-G
四、中心法则及补充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DNA
RNA
蛋白质
复制
转录
翻译
复制
RNA
蛋白质
翻译
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复制
DNA
RNA
蛋白质
转录
翻译
RNA
逆转录
四、中心法则及补充
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五、课堂小结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基因的表达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DNA转录形成的mRNA,与母链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是相同的。(
)
(2)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必然有多个密码子。(
)
×
×
2.
密码子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以及翻译的起始和终止。密码子是指
(
)
A.
基因上3个相邻的碱基
B.
DNA上3个相邻的碱基
C.
t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
D.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
D
二、拓展应用
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它们的抗菌机制如下表所示,
请结合本节内容说明这些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疾病的道理。
【提示】题中的三种抗生素都是通过阻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来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菌生长的。具体而言,红霉素影响翻译过程,环丙沙星影响复制过程,利福平影响转录过程。
2.
我国一些城市在交通路口启用了人脸识别技术,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等违规行为进行抓拍。这种技术应用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面孔。为什么人群中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呢?请你从生物学的角度评述人脸识别技术的可行性。
【答案】人脸识别技术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面部特征,而这些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这说明了基因的多样性。
谢谢
让课堂绽放魅力
让教育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