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Ca
40
Cl
35.5
Cu
64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2分,共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目标,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施用大量农药以减少植物病虫害
B.实时监测工厂排放的废气
C.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D.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回收
2.丝绸之路将我国古代文明传送到了国外。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器
B.湿法炼铜
C.粮食酿酒
D.玉器雕刻
3.紫薯中富含的硒被誉为“抗癌大王”,这里的“硒”是指
A.单质
B.分子
C.原子
D.元素
4.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A.氯化钠
B.水
C.铁
D.二氧化碳
5.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植物油
B.水
C.白酒
D.大理石
6.“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3
C.+5
D.-1
7.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
A.硫酸钠
B.氨水
C.碳酸
D.二氧化碳
8.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
B.添加酒精
C.加热液体
D.稀释浓硫酸
9.铜能与硝酸反应,但不产生H2.根据反应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X↑+4H2O,推测X的化学式是
A.N2O3
B.NO2
C.NO
D.N2O
10.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炼锡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SnO2+2CSn+2CO↑,该反应属于
A.复分解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化合反应
11.下列对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它是不活泼金属
B.医用酒精能杀菌消毒,是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
C.活性炭能用于净水,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
D.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球内分子体积变大
12.溶液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B.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到溶液
C.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13.预防新冠肺炎要经常杀菌消毒,过氧乙酸对细菌和病菌具有高效、快速杀灭作用。根据下图过氧乙酸的结构式,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
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1.6%
D.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14.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向白米饭上滴加几滴碘水,出现蓝色
B.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出现白烟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硝酸,微热后出现黄色沉淀
15.下图是丙烷(C3H8)燃烧时发生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大量使用丙烷做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C.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
O2
D.该反应中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1分,选两个且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0分。)
16.下列试剂分别滴入Ca(OH)2、H2SO4、Na2SO4三种溶液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A.稀盐酸
B.石蕊试液
C.Ba(NO3)2溶液
D.Na2CO3溶液
17.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说明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
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D.bc段发生的反应为2Cu+2H2SO4+O2
△
2CuSO4+2H2O
18.下列实验所用试剂(或操作)正确的是
实验内容
所用试剂(或操作)
A
鉴别CO和H2
观察颜色
B
检验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盐酸
硝酸银溶液
C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镁
氢氧化钾溶液
D
分离氯化钾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
碳酸钾溶液、稀盐酸
19.某实验小组对铝片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探究,他们将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
0~50s,发生稀盐酸与Al2O3的反应
C.
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D.
100s~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2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主要流程如下图,下列关于该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Cl、O、Cu
B.涉及的反应类型有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C.理论上,每生成71gCl2,就需要消耗73gHCl
D.理论上,每消耗73gHCl,就需向体系内再补充80gCuO
非选择题
21.(17分)(1)谚语“雷雨发庄稼"中的氮元素部分转化是: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氮元素
▲
;②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
;③硝酸溶液中的阳离子
▲
;
④N2
与
O2
在闪电作用下生成
NO,化学方程式是
▲
。
(2)石灰石高温煅烧制取生石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CO2在一定条件下能与C反应生成CO,该反应中CO2与C的微粒个数比为
▲
;实验室经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a(OH)2溶液有导电性,是因为其在水中能产生自由移动的
▲
和
▲
(填离子符号);Ca(OH)2可用于
▲
(填一种用途)。
(3)豆浆已成为众多家庭的饮品,下表是豆浆中部分营养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请据表回答:
成分
蛋白质
油脂
糖类
钙
铁
维生素
质量分数/%
1.8
0.7
1.1
0.01
0.0005
0.015
①豆浆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___▲___,青少年因缺___▲___而导致佝偻病.
②豆浆所含的营养素中不能供给人体能量,但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作用的是___▲___(填字母)
A.蛋白质
B.油脂
C.糖类
D.维生素
22.(5分)空气和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下列能形成硫酸型酸雨的是
▲
。[]
A.CO2
B.SO2
C.NOX
D.CO
(2)下列物质溶于水pH>7的是
▲
。
A.食用油
B.面粉
C.蔗糖
D.纯碱
(3)右图是实验室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为
▲
,
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
(4)生活中,常用
▲
鉴别硬水和软水。
23.(10分)我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系列的家庭小实验。
Ⅰ.关于雪碧的研究。
资料一:品名:雪碧汽水(清爽柠檬味汽水)
配料:水、白砂糖、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柠檬酸、柠檬酸钠、苯甲酸钠)、食用香精等
保质期:9个月
保存方法:禁止加热或0℃以下冷冻、避免阳光直晒或高温
资料二:柠檬酸为白色固体,化学性质稳定。
(1)过多饮用“雪碧”将使人肥胖,根据配料,其中主要提供能量物质的是
▲
;
(2)打开瓶盖,听到“嗤”的声音并观察到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为
▲
。
(3)若取少量汽水加入试管中,并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显
▲
色,而后将该溶液加热,溶液颜色
▲
,其原因是
▲
。
Ⅱ.关于鸡蛋壳的研究。
(1)实验一:小明将鸡蛋浸入白醋中(如图所示),白醋中醋酸化学式用HAc表示(其中Ac代表醋酸根),请你写出蛋壳与醋酸反应方程式:
▲
;
(2)实验二:取蛋壳用镊子夹取后,在家庭煤气灶火焰上灼烧,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一会儿蛋壳内侧就变黑,同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蛋壳内侧的“凤凰衣”含有的营养物质是
▲
;
②
一段时间后将灼烧后的“蛋壳”放入装有少量水的玻璃杯中,向其中加入一片“果导”(主要成分为酚酞),此时出现的现象为
▲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吹气,可观察到
▲
。
24.(9
分)为验证可燃物燃烧所需条件,某同学利用中间凹陷的软质塑料瓶设计如下实验:
(1)通过捏放软塑料瓶下端可控制
▲
;
(2)实验步骤:
a.先捏住甲处瓶身一段时间,观察丙处无明显现象;
b.放开甲处瓶身,捏住乙处瓶身,
▲
(填具体操作),观察到丙处无明显现象;
c.放开乙处瓶身,再次捏住甲处瓶身,丙中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3)结论:由步骤
▲
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4)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该方法制得的
CO2
中常常混有水和
▲
等杂质,将气体通过盛有
▲
的装置,可得到干燥的
CO2;
(
5
)
戊中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生成磷酸钠(Na3PO4)
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5.
(5
分)工业上常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
SiO2)和焦炭等制备高纯硅,图
是其生产流程示意图。
(1)“精馏”是蒸馏的一种形式,该过程属于
▲
变化(选填“物理”、“化学”)。
(2)反应③中若混入
O2。可能引起的安全事故是
▲
。为了达到绿色化学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物质
Y
需要循环使用,则
Y
的化学式为
▲
。
(3)反应①中焦炭过量,X
是种气体。①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6.(14分)
工业废料石膏(CaSO4?2H2O)可以“变废为宝”,用于生产氧化钙、硫酸钾、电石(化学名称为碳化钙)等。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如下系列研究。[]
一、高纯CaO的制备
【资料一】
Ⅰ.石膏(CaSO4?2H2O)与碳粉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几种气态非金属氧化物。
Ⅱ.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甲同学用如图1装置制备CaO并验证石膏与焦炭高温反应的其他产物。
实验过程中发现: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中产生 ▲ 现象证明有SO2生成;装置 ▲
中无明显变化和装置F中
▲
现象证明有CO2生成
二、硫酸钾和电石的制备
乙同学模拟生产化肥硫酸钾和电石的流程如图2:
【资料二】CaO与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碳化钙(化学式为CaCx)和CO。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证明固体M中不含CaCO3的方法是 ▲
(写出实验的方法、现象)。[]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2KCl═K2SO4↓+2NH4Cl,该反应能析出K2SO4晶体的原因是 ▲ 。
三、假设上述流程中制得的碳化钙(化学式为CaCx)固体中只含杂质CaO,乙小组同学为测定CaCx中x的值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三】CaCx在空气中灼烧生成CaO和CO2。
步骤一:称取3.76g样品于图3所示石英管中(测定装置图如图3,夹持及加热装置省略),反应前缓缓通入空气,高温灼烧石英管中的样品至反应完全后继续缓缓通入空气,测得丙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增重了4.4g。(玻璃纤维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步骤二:将石英管内剩余固体全部转移到水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经搅拌、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得到碳酸钙固体6克。试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的作用是 ▲ 。反应完全后继续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 。
(2)根据步骤一、二计算该样品中钙、碳、氧的质量比为 ▲
,
计算确定CaCx的化学式(请写出计算过程)(3分)
▲
(3)若碳酸钙未能完全干燥,则会导致CaCX中的x的值
▲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九年级化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C
A
C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B
D
BD
C
D
C
AD
21.(17分)(1)N
NO2
H+
略
(2)略
+4
1:1
CO2
+
Ca(OH)2
==
CaCO3↓
+
H2O
Ca2+
OH-
改良酸性土壤或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其它合理答案即可)
(3)Fe或铁
Ca或钙
D
(5分)B
D
H2
肥皂水
23.(10分)I(1)白砂糖
(2)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降低
(3)红
依旧红色
雪碧中含柠檬酸,柠檬酸化学性质稳定
II(1)略
(2)蛋白质
溶液变红
产生白色沉淀且红色溶液变为无色
24.
(9分)(1)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点燃酒精灯
(3)a
c
(4)略
HCl或氯化氢
浓硫酸
(5)略
25.(5分)物理
氢气爆炸
HCl
略
26.
一、
品红溶液褪色
E
出现浑浊
二、(1)CaSO4
+
(NH4)2CO3
===CaCO3↓+
(NH4)2SO4
取少量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生成,则无碳酸钙
(2)相同温度下,K2SO4的溶解度小
三、(1)除去通入空气中的CO2气体
将生成的CO2完全鼓入丙装置中吸收
(2)30:15:2
CaC2
过程略
(3)偏小
-
5
-化学试卷
第
5
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