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临清实验高级中学 学科:语文 编写人:由红贞 审稿人:陈红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习本首词主要是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字音,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用典词句,理解典故含义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用典的作用,作者的心情
学情分析
因为高中生大多数对于诗词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这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用典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典故,并推断作者的意图
探究二、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词的鉴赏方法,除了用典,还要从对比方面来分析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九、板书设计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十、教学反思
诗词的魅力在于诵读,所以在授课的同时要注重对于词作本身的诵读才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个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总之,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作的魅力。临清实验高中 语文学科 编写人:王文娜 审稿人:陈红艳
《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
一、预习目标
了解本词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
1、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作者苏轼的相关情况
3、诵读并默写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写眼前江景,用以起兴的词句是: “ ”。
苏轼用“ ”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
作者面对如此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 。
作者描绘周瑜的诗句: , , 。
, 、 。
作者最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分析词中的人物神态与战争场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周瑜的儒将风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2、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作者写赤壁怀古,肯定要写在赤壁所见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景物又有何特点。
思考下列问题
1、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讨论:词的上片,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上片中那一句话承上启下?
探究点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思考下列问题:
1、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2、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与指挥才能?为什么?
3、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会产生哪些情怀?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请你结合背景分析作者形象
作者借助于景色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诗人由于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由于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都将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下面请同学们对生活于两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生境遇的作者,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对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杜牧的《赤壁》进行比较阅读。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讨论:将杜牧的《赤壁》与本词比较,说说两首词都是凭吊三国古战场,缅怀三国历史英雄周瑜,选取的场景与评析人物的角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途经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怀古咏史之作,他认为赤壁之战周瑜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老天爷赐予了东风,给周郎以方便,否则,胜败双方就要移位。而《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代诗人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追怀三国往事时的即兴之作,他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极力称赞周瑜的指挥才能。这是因为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面对腐朽昏庸的唐王朝,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的诗人,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却不被采纳。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而苏轼是在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情况下写成的,自然会抒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可见,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境遇不同,看法与情感也就不同。
二、背诵《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和《定风波》 《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两首词中作者都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试分析。
答案: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 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 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