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临清实验高级中学 学科:语文 编写人:由红贞 审稿人:陈红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习本首词主要是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字音,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用典词句,理解典故含义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用典的作用,作者的心情
学情分析
因为高中生大多数对于诗词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这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用典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典故,并推断作者的意图
探究二、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词的鉴赏方法,除了用典,还要从对比方面来分析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九、板书设计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十、教学反思
诗词的魅力在于诵读,所以在授课的同时要注重对于词作本身的诵读才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个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总之,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作的魅力。学校: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王薇 审稿人:陈红艳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是一则消息,是以勃兰特下跪事件为主题,结合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去波兰为勃兰特纪念碑揭幕、德国柏林勃兰登门新建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等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撰写的。消息揭示了一个政治领袖对于历史责任的认识,肯定其政治勇气、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学习了解消息的文体特点,学习消息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消息的文体特点,学习消息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消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如何面向未来反思战争建设美好明天” 的讨论培养反战情感
难点:了解消息的文体特点,学习消息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需要学生拥有二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整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活动,安排课前预习时候提醒学生联系历史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通过讨论,解读文本;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后拓展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关心时政。联系高考考点“压缩语段”,设计训练题目,突破教学难点之消息的写作。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熟悉文本内容。
2、搜集资料,了解二战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我们领略了三国儒将周公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感受了宋武帝刘义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宏气势,但是,当我们静心倾听历史的回声,耳边有没有响起铁蹄下亡灵幽怨的呼喊?“时势造英雄”,战争能使一个人建功立业,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苦痛: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的数字
战争持续时间:14年
战争波及的国家:全球的2/3 国家
参战人数:1.1亿
死亡人数:7000万
经济损失:15万亿美元
那幽怨穿透山河,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何才能让这些游荡的亡魂安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消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结合文本了解消息的结构
教师:标题:《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交待了什么信息?
(应用类文体通常要交待这三个要素,因此,标题一般都比较长。)
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在标题的基础上简要交代所要报道的事件。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是这个事件的展开,包括事件的发展、高潮、结尾,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当然,根据事件不同和报道角度不同可以有多种写法。本文的主体可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解消息的结构。
探究二: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
教师:这则消息总起来看就是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外界对这种态度的反应,那么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态度?体现了怎样的态度?(学生:5分钟细读文本,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探究三:消息写作的原则:
1、 客观叙述。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勃兰特的下跪行为选择的动机、对于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都是勃兰特自己说出来的,是用事实说话。
2、 迅速、及时。(问:这则消息的写作时间是 2005年4月14日,写作内容却是3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那么“迅速、及时”体现在哪里呢?是不是说这是一则不合格的消息?)
3、 简短、概要。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意图:概括学习消息写作的原则。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板书设计
消息:标题,导语,主题
原则:客观叙述 迅速、及时 简短、概要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学生讨论7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PAGE
2临清实验高中 语文学科 编写人:王文娜 审稿人:陈红艳
《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
一、预习目标
了解本词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
1、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作者苏轼的相关情况
3、诵读并默写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写眼前江景,用以起兴的词句是: “ ”。
苏轼用“ ”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
作者面对如此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 。
作者描绘周瑜的诗句: , , 。
, 、 。
作者最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分析词中的人物神态与战争场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周瑜的儒将风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2、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作者写赤壁怀古,肯定要写在赤壁所见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景物又有何特点。
思考下列问题
1、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讨论:词的上片,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上片中那一句话承上启下?
探究点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思考下列问题:
1、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2、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与指挥才能?为什么?
3、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会产生哪些情怀?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请你结合背景分析作者形象
作者借助于景色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诗人由于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由于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都将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下面请同学们对生活于两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生境遇的作者,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对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杜牧的《赤壁》进行比较阅读。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讨论:将杜牧的《赤壁》与本词比较,说说两首词都是凭吊三国古战场,缅怀三国历史英雄周瑜,选取的场景与评析人物的角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途经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怀古咏史之作,他认为赤壁之战周瑜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老天爷赐予了东风,给周郎以方便,否则,胜败双方就要移位。而《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代诗人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追怀三国往事时的即兴之作,他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极力称赞周瑜的指挥才能。这是因为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面对腐朽昏庸的唐王朝,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的诗人,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却不被采纳。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而苏轼是在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情况下写成的,自然会抒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可见,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境遇不同,看法与情感也就不同。
二、背诵《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和《定风波》 《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两首词中作者都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试分析。
答案: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 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 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