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落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6落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13 17:30:45

文档简介

学校:临清实验高级中学 学科:语文 编写人:由红贞 审稿人:陈红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习本首词主要是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字音,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用典词句,理解典故含义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用典的作用,作者的心情
学情分析
因为高中生大多数对于诗词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这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用典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典故,并推断作者的意图
探究二、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词的鉴赏方法,除了用典,还要从对比方面来分析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九、板书设计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十、教学反思
诗词的魅力在于诵读,所以在授课的同时要注重对于词作本身的诵读才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个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总之,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作的魅力。学校: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王薇 审稿人:陈红艳
《落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落日》思路清晰,且有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只要稍加指点,学生即可把握,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了解历史,了解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受日本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重大牺牲,反法西斯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艰苦卓绝的的斗争。一番方面要深入领会课文,体会作者感情。作者在场面描写、细节再现、花絮穿插等处,无不浸透了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日本投降仪式时间、地点、方式、意义。
2.能力目标:
品读中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
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难点: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对于通讯这一体裁又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教师应给予指导。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熟悉文本内容。
二、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了解通讯这一体裁。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一句话概括新闻
学生思考回答:《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新闻。
探究二:题目的含义
学生思考: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是否文不对题?有独特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题目意味深长,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题目的双关含义。
探究三:了解文章内容
通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每段材料各自侧重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内容及组织材料的顺序。
探究四:通讯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等特征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加以体现的。
活动体验:全班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研读一个部分,找出该部分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描写。
实施过程:①小组成员共同品读文章,进行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及指导。
②各小组形成书面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即时评点。
设计意图:分析场面细节描写,学习描写方法。
活动总结:教师范读重点语段,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情感。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和鼓舞民众意志的好文章,它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落日(双关)
中国公民——————民族自豪

世界公民——————人类和平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学生做了预习,了解历史,了解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受日本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重大牺牲,反法西斯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艰苦卓绝的的斗争,课上的分析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体会作者情感中达到了爱国主题的升华 。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小组合作讨论7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PAGE
2临清实验高中 语文学科 编写人:王文娜 审稿人:陈红艳
《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
一、预习目标
了解本词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
1、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作者苏轼的相关情况
                                          
                                        
3、诵读并默写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写眼前江景,用以起兴的词句是: “ ”。
苏轼用“ ”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
作者面对如此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           。
作者描绘周瑜的诗句:          ,        ,       。  
      ,   、       。
作者最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分析词中的人物神态与战争场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周瑜的儒将风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2、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作者写赤壁怀古,肯定要写在赤壁所见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景物又有何特点。
思考下列问题
1、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讨论:词的上片,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上片中那一句话承上启下?
探究点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思考下列问题:
1、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2、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与指挥才能?为什么?
3、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会产生哪些情怀?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请你结合背景分析作者形象
作者借助于景色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诗人由于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由于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都将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下面请同学们对生活于两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生境遇的作者,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对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杜牧的《赤壁》进行比较阅读。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讨论:将杜牧的《赤壁》与本词比较,说说两首词都是凭吊三国古战场,缅怀三国历史英雄周瑜,选取的场景与评析人物的角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途经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怀古咏史之作,他认为赤壁之战周瑜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老天爷赐予了东风,给周郎以方便,否则,胜败双方就要移位。而《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代诗人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追怀三国往事时的即兴之作,他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极力称赞周瑜的指挥才能。这是因为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面对腐朽昏庸的唐王朝,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的诗人,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却不被采纳。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而苏轼是在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情况下写成的,自然会抒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可见,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境遇不同,看法与情感也就不同。
二、背诵《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和《定风波》 《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两首词中作者都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试分析。
答案: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 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 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