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春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5 15: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春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歉疚(jiū
jiù)
?
鞠躬(jū
jǖ)
刹那间(chà
shà)
徘徊(huí
huái)
?遮挽(zhē
zē)
?
三番五次(fān
fānɡ)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ánɡ
zài
què

kōnɡ


jīn
nuó


nònɡ

xué
cǎo
cónɡ
huà
bào
niàn
dāo
三、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2.《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4.《阳光的两种用法》是何紫写的。(

5.“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四、将下列选项的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消逝
??黄昏
??暄哗
??
附庸
B.
沉郁?
凝然?
草丛?
吓唬
C.
耽搁?
明媚?
漫长?
休止
D.
旋转?
惊惶?
亲吻?
薄雾
2.下列词语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
A.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一无所有)
B.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涔涔)
C.确实;的确。(确乎)
D.低沉郁闷。(沉郁)
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他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排比)
B.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拟人)
C.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比喻)
D.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设问)
4.下列关于《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不同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的《匆匆》讲的是人生,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讲的伟大母爱,那种灵魂中深深遗憾。
B.《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来表达情感的。
C.《匆匆》化抽象的时间为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落、太阳的西移等具体现象,用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那个星期天》从孩童的视角看人、想事,真实地展露出孩童的情感。
D.《匆匆》说的是时间的飞逝,无可挽回的无奈与惋惜;《那个星期天》说的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母亲陪自己去玩,母亲不信守诺言的沮丧与无奈。
5.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别了,语文课》中“我”内心情感变化的句子是(
)。
A.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
B.
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地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C.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每次都鼓励我。
D.
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五、填空题。(29分)
1.比一比,再组词。(5发)
眉(

义(

定(

勿(

畏(

媚(

蚁(

绽(

吻(

偎(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答案。(3发)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1)快放学了,爸爸总是在学校附近徘徊,等待儿子放学。(

(2)她徘徊了许久还是无法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

(3)我徘徊在就业与升本的路口上,不知作何选择!(

3.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15分)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7分)
①第1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
的痕迹。。
②“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
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
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

③仿照第一句句式写句子:

(2)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8分)
①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示动作的词语有
等,写出了我的

②这句话还运用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是:
。句中“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暗示
,“我”的盼望变成
,流露出对
的无奈。
③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描写了孩子看到天要黑了,就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情景。
B.这句话通过描写光线荒凉的特点,衬托男孩盼望无法实现的悲伤心情。
C.这句话描写了男孩闭上眼睛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的情景。
4.针对“走在小巷里”这一环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6分)
(1)心情好:
.
.
(2)心情不好:
.
.
六、阅读理解。(18分)
(一)课内阅读。(6分)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妈妈外出买菜期间,“我”的心理有了哪些变化?(3分)
.
.
2.为什么描写“我”翻看画报后,想象画报中人物的家庭生活的心理活动?(3分)
.
.
(二)课外阅读。(12分)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我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选自史铁生《合欢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形成对比。
C.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D.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句子“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有什么含意?(3分)
.
.
4.回顾你的生活,有什么事物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记?它又承载了你怎样的回忆和情感呢?说一说它的故事吧!(5分)
.
七、习作展示。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幸福、青春、理想、机遇、成功、友谊……有人说过,当你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当懂得珍惜时却已经失去了珍惜的机会。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2021年春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歉疚(jiū
jiù√)
?
鞠躬(jū√
jǖ)
刹那间(chà√
shà)
徘徊(huí
huái√)
?遮挽(zhē√
zē)
?
三番五次(fān√
fānɡ)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ánɡ
zài
què

kōnɡ


jīn
nuó

藏在
确乎
空虚
不禁
挪移

nònɡ

xué
cǎo
cónɡ
huà
bào
niàn
dāo
拨弄
蚁穴
草丛
画报
念叨
三、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2.《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4.《阳光的两种用法》是何紫写的。(×)
5.“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四、将下列选项的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
消逝
??黄昏
??暄哗
??
附庸
B.
沉郁?
凝然?
草丛?
吓唬
C.
耽搁?
明媚?
漫长?
休止
D.
旋转?
惊惶?
亲吻?
薄雾
2.下列词语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A
)。
A.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一无所有)
B.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涔涔)
C.确实;的确。(确乎)
D.低沉郁闷。(沉郁)
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A.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他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排比)
B.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拟人)
C.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比喻)
D.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设问)
4.下列关于《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不同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
朱自清的《匆匆》讲的是人生,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讲的伟大母爱,那种灵魂中深深遗憾。
B.《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来表达情感的。
C.《匆匆》化抽象的时间为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落、太阳的西移等具体现象,用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那个星期天》从孩童的视角看人、想事,真实地展露出孩童的情感。
D.《匆匆》说的是时间的飞逝,无可挽回的无奈与惋惜;《那个星期天》说的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母亲陪自己去玩,母亲不信守诺言的沮丧与无奈。
5.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别了,语文课》中“我”内心情感变化的句子是(
C
)。
A.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
B.
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地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C.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每次都鼓励我。
D.
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五、填空题。(29分)
1.比一比,再组词。(5发)
眉(眉毛)
义(主义)
定(一定)
勿(请勿)
畏(畏惧)
媚(明媚)
蚁(蚂蚁)
绽(绽放)
吻(吻合)
偎(依偎)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答案。(3发)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1)快放学了,爸爸总是在学校附近徘徊,等待儿子放学。(①)
(2)她徘徊了许久还是无法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②)
(3)我徘徊在就业与升本的路口上,不知作何选择!(③)
3.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15分)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7分)
①第1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②“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③仿照第一句句式写句子: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树叶黄了,有再绿的时候。
(2)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8分)
①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示动作的词语有蹲、依偎、闭上、不再看等,写出了我的委屈、失望与沮丧。
②这句话还运用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是: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句中“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暗示太阳将要落山,“我”的盼望变成绝望,流露出对太阳落山的无奈。
③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句话描写了孩子看到天要黑了,就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情景。
B.这句话通过描写光线荒凉的特点,衬托男孩盼望无法实现的悲伤心情。
C.这句话描写了男孩闭上眼睛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的情景。
4.针对“走在小巷里”这一环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6分)
(1)心情好:放学后,我书包里揣着100分的试卷,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嘴里哼着小调,一蹦一跳地走在回家的小巷里。家家户户的灯陆续亮了,从窗户里照在小巷上,巷子里十分明亮,显得特别温暖、祥和。老远就听到家里的黄狗叫声,似乎狗儿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欢叫着迎接小主人回家。
(2)心情不好:今天考试考砸了,老师批评了我。放学后,我闷闷不乐地独自走在回家的小巷里,天灰蒙蒙的,巷子里暗暗的,那灰黑色的墙壁板着脸,也似乎要训斥我一番;远处的一只狗不停的嚎叫着,仿佛在嘲笑我一样,听得叫人心烦。
六、阅读理解。(18分)
(一)课内阅读。(6分)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妈妈外出买菜期间,“我”的心理有了哪些变化?(3分)
由最初的兴奋变成了焦急的等待,因热切盼望的焦急,更加感到“时光不好挨”。
2.为什么描写“我”翻看画报后,想象画报中人物的家庭生活的心理活动?(3分)
表现了“我”平时生活的孤独,也说明“我”为什么如此重视这次盼望。“我”想象着她们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就更加盼望母亲有时间陪伴着自己外出玩一次。
(二)课外阅读。(12分)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我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选自史铁生《合欢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2分)
A.“我”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形成对比。
C.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D.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句子“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有什么含意?(3分)
母亲本来很喜欢种些花花草草,但是当时母亲的心思全在“我”的腿上和给“我”找工作上面,所以没有心思照顾这些花花草草,表现了母亲对“我”深厚、专注的爱。
4.回顾你的生活,有什么事物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记?它又承载了你怎样的回忆和情感呢?说一说它的故事吧!(5分)
略。写出事物,并说出事物的故事即可。
七、习作展示。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幸福、青春、理想、机遇、成功、友谊……有人说过,当你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当懂得珍惜时却已经失去了珍惜的机会。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不少于500字。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