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05 13: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思考】
方程承载着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一次飞跃,如何让学生经历方程的建模过程,感悟方程的本质呢?思考一:方程是什么?“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是对方程外在形式的描述,其内在本质是“方程是为了求得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方程乃是一种关系,其特征是“等式”,这种等式关系把未知数和已知数联系起来了。思考二:方程的优越性在哪里?方程大多是顺向思维方式,相比算式方法中的逆向思考,用方程思想分析问题更简单,更直观,把未知数当作条件,参与运算,多了一个信息,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鉴于以上思考,教学中借助天平理解等量关系,引领学生经历等量关系的分析,从而建立方程模型,创设生活情境,在算术思维和方程思想的对比中体会方程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在等量关系的分析中,从本质上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
3. 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初步体会到顺向思维的优势。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猜年龄”的情境导入课题
1、引入已知数和未知数。
师:孩子,能告诉我你的年龄吗? (生4)
师:有的11岁,有的12岁,这些已经知道的数,叫“已知数”。
师:我的年龄是多少? 对于你们是一个未知数。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当然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
2、猜年龄。
师:想知道我的年龄吗?
①我的年龄减去25岁,还比他的年龄大。
②我的年龄减去35岁,要比他的年龄小。
③我的年龄减去31岁,和他的年龄相等。
师小结:30+12=42,我们用原来的方法得出了未知数是多少,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探寻未知数,解决问题。
二、找出等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
1、渗透关于方程的数学文化
出示课件:九章算术。
师:新方法就在历史故事里面。 学生找。
师: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就是方程。今天我们认识方程。关于方程,你想了解什么?
2、分析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模型。
(1)在猜年龄的情境中找。
师:回到猜年龄的问题。为什么只有第三个信息能确定我的年龄?
师:把这三句话变成数学语言来比一比。
师:这是能找到年龄的式子,这是不能找到年龄的式子。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很关键,因为这个“=”,我们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了一种等量关系。把这个等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就是X-26=11。
(2)在天平上找。
师:同学们认识吗?像这样天平指针指向0说明(天平平衡),左边右边什么关系?天平倾斜,左右两边不相等。
师:天平上有等量关系,我们来找一找。(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四幅图,哪些里面有等量关系,有着什么等量关系?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小组交流一下。
第一个问题(1)哪些里面有等量关系?(生1)你怎么看出来的?(2)2和3号呢?
图一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师总结:像这种根据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的式子就是方程。
3、方程的定义
师:方程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你认为什么是方程?(生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嗯,方程的两个特点都说到了,也就是说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用数学符号写出来就是方程。
4、判断方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就来找一找方程。
⑴x+3=28 (2)32x>64 (3)56+a-8=
(4)15÷y=1 (5) 6×14=84 (6)x-y=27
(7)2.5y=100
(1)学生在学习单上完成。再展示交流。
(2)2、3、6、8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师小结:看来,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未知数,二必须是等式,二者缺一不可。
三、分类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1.用集合圈区别方程和等式。
师:把所有的方程用一个大圈圈在一起。再把所有的等式用一个大圈圈起来。
2.整理一下是这样。等式还会有多少个?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方程也有无数个。看看这两个大圈,你觉得方程和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桌议一议 .
3. “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这种说法对吗?该怎么说才对?
师小结: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课件
四、写方程
师:方程是根据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写出来的。我们就来找一找等量关系,写一写方程。
1.情境二,线段图
(1)能找出这幅图中的等量关系,写出方程吗?
(2)交流反馈。
(3)有一个方程通常不用,,知道为什么吗?擦掉这个X,你想到了哪个数?450,对,可以直接计算结果,就像31+11一样,而另外两个方程,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参与了列式。所以把未知数x单独放在一边没多大的意义。
师小结:同一问题,列出了不同的方程。
2、情境二:不同的情境,可能列出相同的方程吗?我们来试试。
师:三个不同的问题,却列出一样的方程,为什么?每个书包x元是每份数,这里有4份,每分钟行x米也是每份数,儿子的数量也是每份数,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师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有“份数×每份数=总数”这一等量关系,所以列出了一样的方程。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境背后隐藏着相同的规律,我们要善于发现。
五、体会方程的优越性
我们认识了方程,有了等量关系就能写出方程,到底为什么要学方程呢?来,我们看一看这个问题。
1、 一辆公交车到站后,有12人下车,18人上车。这时车上共有43人。问:公交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1)用以前的方法通常会怎么列式?写出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2)43-18+12 43+18-12对比两种方法。
(3)用方程试一试。
(4)对呀,以前的方法能解决,为什么要学习方程呢?五年级的小可也有这个疑问,和妈妈进行了微信对话,我们来看看。
2.再来看一个复杂的问题,方程的优势会更明显。
妈妈去超市买了2袋卷纸,每袋35元;3支牙膏,每支16元;还买了4盒酸奶。妈妈付了150元,收银员找回10元。问:每盒酸奶多少元?
师:把问题设为x元,多了x这条信息,我们顺着思考列出方程。
师:看来,列方程解决问题降低了分析的难度,逆向思考的问题可以顺向思考。在我们的学习道路上,学会了方程就意味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为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就是方程思想。
3.一年级的小明这样列算式8+2=10,其实就在顺着想“原来8人+()人=10人”,他想的是一种等量关系,可以这样写8+?=10,8+X=10.看来方程不是第一次来到我们中间,其实一年级我们就见过面了。
六、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方程吗?
怎么列方程呢?
为什么学方程?学会方程是多了一种求出未知数方法。
我们还想了解方程的什么知识呢?解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