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学案(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学案(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2-13 18:3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前预习学案
【知识回顾】(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课前2分钟同桌互查并识记)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 的 物,叫做溶液。溶液由 和 两部分组成。
2、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硝酸钾溶液 ,食盐水 ,澄清石灰水 , 稀硫酸 ,医用酒精 ,碘酒 , 稀盐酸 。
3、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活动小组需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做实验。怎样使硝酸钾固体较快的溶于水中?请提出你的操作建议,并说明理由。
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4、在一定 下,向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饱和溶液通过 、 、____________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通过 、 方法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对于大多数物质)
6、溶质从溶液中以 的形式析出得过程叫做结晶。当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液体被称为母液,它通常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结晶过程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法即 结晶和 结晶。
7、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又可把溶液粗略地分为 和 。
课中实施学案
【学习目标】
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以及结晶的定义。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得方法、结晶的方法。
能说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以及结晶现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得方法、结晶的方法
【学习过程】
引入新知:
新知探究:
知识点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辨析
实验探究:(动手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做好记录)
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进行如下操作:
操作 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入5gNaCl,搅拌 将溶液加热蒸发水分
现象
结论
在常温下向装有20 ml水的烧杯进行如下操作:
操作 加入5g KNO3,搅拌 再加入5g KNO3,搅拌 加热 高温时再加入5g KNO3,搅拌 冷却
现象
结论
在常温下,向装有20 ml水得烧杯中加入5g Ca(OH)2 ,搅拌后静置,观察。
结论:在一定 下,向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饱和溶液就是无论条件如何变化都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很浓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比较稀的溶液;
饱和溶液不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会变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往20g水中放入一些蔗糖,充分搅拌后仍有固体蔗糖剩余,这时的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
练习1.某温度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g水,放入2g熟石灰并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无色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加入少量食盐还能继续溶解 D.是饱和溶液
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问题: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讲,欲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取哪些方法?你认为其中最可靠得方法有哪些?欲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呢?
例2、含有未溶解的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__。
练习2.将80℃的KNO3饱和溶液冷却至20℃,有晶体析出,此刻得到的溶液为20℃时的(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浓溶液
练习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B.除增加溶质外,升高温度是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也不会增加
【讨论交流】(先自己独立完成,再与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讨论)
除去泥沙的粗盐中还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可采用氯化钠得饱和溶液反复冲洗粗盐颗粒得方法来除去这些杂质,你能说说其中得道理吗?
【反思与交流】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当堂检测】(独立完成!祝你成功!)
1、能证明某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
A.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B.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晶体析出
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晶体析出
D.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2、将某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加入KNO3晶体 B.加水 C.降温 D.恒温蒸发水分
3、下列各操作中,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对该溶液进行降温 B.对该溶液进行升温
C.继续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 D.向该溶液中加入比其浓的溶液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5、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B.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C.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 D.溶液不达到饱和也能析出晶体
课后拓展学案
1、要使一杯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加水 B.不断搅拌 C.升高温度 D.加氯化铵晶体
2、在25℃时,向100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1g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NaCl固体不能溶解 B. NaCl固体能够溶解
C.所得溶液质量为101g D.溶液中的溶剂质量不变
3、在某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将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一杯20℃的KNO3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掉10g水有晶体析出
B.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KNO3晶体,晶体不减少
C.温度降到10℃,有KNO3晶体析出
D.以上三种方法均可
5、在20℃时,将4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
(1)所得溶液是20℃时硝酸钾的__________溶液。
(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g。其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g,溶剂的质量为_____g。
(3)随着温度的升高,上述混合物中硝酸钾固体的质量将__________,溶液可能变为__________溶液。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请将实现转化的方法(要求填三种)填在横线上。
(1)由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由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石灰水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第二课时 溶解度
课前预习学案
知识回顾:
1、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填“一定”或“不一定”)
2、现有一瓶饱和的石灰水,若使它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 。若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又可采取的方法是 ,
因此只有指明 和 时,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夏天人们喜欢喝的碳酸饮料、啤酒等,打开瓶盖后,它内部的压强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自主学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 ,单位是 。
2、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溶解度/g(20℃) 一般称为
< 0.01
0.01 ~1
1 ~ 10
> 10
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 。应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 。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 ,用横坐标表示 。
4、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 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 。
5、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 和一定 时,
气体溶解在 里,达到 时的 。
课中实施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绘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会查阅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固态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态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知]:
在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为什么硝酸钾要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而石灰水却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呢?
[新知探究]: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在理解溶解度时要紧紧抓住下列其四要素,这四要素间缺一不可。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标准:在溶剂里
(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或形成饱和溶液) (4)单位:克
2、意义: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克数或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最多所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如20℃NaCl的溶解度是36 g。它的意义是:

3、影响因素:只与温度这一外在因素有关
基础练习: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
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
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2、20℃时KCl的溶解度是34g,现将20gKCl溶于20℃的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溶液的质量为
二、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绘制
根据课本表9-1,请同学们任选一种物质,绘制它的溶解度曲线。
曲线上的点表示: 线表示:
讨论与思考:从图9—12和图9—13的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如 _;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_______;
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 __,如_________。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判断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2)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3)通过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来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4)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5)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有关的计算等。
基础练习: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回答:
①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②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是
③a点表示的含义是
④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由t3℃降到t1℃时,析出溶质的质量最大的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三、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交流与讨论:1、夏天打开汽水盖时,为什么有大量气泡冒出?
2、喝汽水后,为什么会打嗝?
结论: 和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大小, 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检测反馈]:1、下列因素:①温度 ②固体物质的种类 ③水的质量 ④ 固体物质的颗粒大小 ⑤压强,其中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有(   )A.①⑤ B.①②⑤ C.①② D.③④⑤
2、t℃时,18g硝酸钾全部溶于水形成68g饱和溶液,则t℃时硝酸钾的解度是
3、左图时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
的升高而
课后拓展学案
1、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在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溶剂=1:5 B、溶液:溶剂=5:6
C、溶剂:溶质=6:5 D、溶液:溶质=6:1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使溶质是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 、增大压强 B、加入溶液 C、升高温度 D、加入溶质
3、25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5 g A物质,6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10 g B物质,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 )
A 、A>B B 、 A=B C 、A4、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两烧杯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溶质的溶液(两溶液均为60 ℃),且杯底都有少量该溶质的固体,若让其冷却到20 ℃时,则
A、溶液中甲增多,杯底固体乙增多
B、溶液中甲乙都减少
C、溶液中甲减少,杯底固体乙减少
D、溶液中甲增多,乙减少
5、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两曲线交点的意义:
(2)我国有些地区有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是指Na2CO3,盐是指NaCl。那么,图中 (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与Na2CO3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6、一木块漂浮于50g的KNO3饱和溶液中(见下图A),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变化(如图B所示)。
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是(填:“升温”或“降温”) 。
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填“增多”或“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