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解读+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历史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解读+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5 17:4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解读+同步测试|
七下历史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学习目标
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审美观,提高鉴赏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材解读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元大都市
开封、临安、大都
???????市民文化生活
原因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瓦子”
1、?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2、?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3、?瓦子里还有许多的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4、?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
??戏剧表演
1、?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演出。2、?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3、?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传统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一直流传至今。
二、宋词:
?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文章来源【统编历史】,更多历史干货,关注公众号【统编历史】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别怨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词的发展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著名词人
苏轼
北宋豪放派
他的词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派
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
他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加雄奇阔大……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元曲:1、元曲的特点:元曲包括散曲、杂曲、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2、元代最优秀戏剧家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2、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3、绘画: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元朝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4、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是?赵孟頫。
拓展延伸
1、唐朝长安与南宋临安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1)城市建设规模大、雄伟;
(2)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3)有繁华的商业区。
不同点:
(1)唐朝长安布局整齐,贸易区域限制在东市和西市,而且有时间限制
(2)南宋贸易区域没有限制,且无时间限制;南宋临安有娱乐场所瓦舍等。
2、宋代城市发展特点:文章来源【统编历史】,更多历史干货,关注公众号【统编历史】
(1)坊市制打破
(2)打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官府的控制减弱
(4)行政和军事因素减弱,经济功能上升
(5)城市的面积和繁荣也超过前代,城市的管理范围也日益扩大
3.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变化的原因
由于社会相对稳定,科技发展、政府重视农耕,使得国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市场也很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宋元时期愿意接纳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物质交流,宋朝实行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发达。
4.思考:《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巨著,即不限于某个特定的朝代,而是贯通历代的著作。
不同点:
(1)编写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以时间为主线。
(2)内容不同;《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历史;《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
共1362年的历史。
(3)编写目的不同,《史记》是一部纯历史著作;而《资治通鉴》则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教材问题
1、P58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2、P58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an秋》《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课堂小结
同步测试
1、宋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

A.赋
B.诗
C.词
D.曲
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豪放绝唱。我国历史上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除苏轼外,还有一位是(

A.李清照
B.辛弃疾
C.杜甫
D.白居易
4、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瓦子
C.勾栏
D.邸店
5、你要查找五代的历史,需要阅读
A.《资治通鉴》
B.《马可·波罗行纪》
C.《梦溪笔谈》
D.《贞观政要》
6、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极力提倡
B.农民休闲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痩”,体现出词人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的词风。这位词人是宋代的(

A.白居易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8、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蝶恋花》
C.《满江红》
D.《念奴娇?赤壁怀古》
9、元曲四大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下列哪些人物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文章来源【统编历史】,更多历史干货,关注公众号【统编历史】
①马致远
②王实甫
③关汉卿
④白朴
⑤郑光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0、《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作者的作品
B.编写体例不同
C.同一时代的作品
D.记载内容相同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贸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于此。
——摘自《燕翼贻谋录》
请回答:
(1)北宋都城东京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2)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叫什么?试列举其中的几项娱乐活动。
(3)瓦子为什么会出现在宋代?
12、阅读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请回答:
(1)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什么节日的景象?这一节日在今天的名称是什么?
(2)宋朝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请写出两个)
(3)假如你是北宋中期四川的一位富商,在这一节日来临之际,要从成都购进500匹上等丝绸待售,你将选择使用下列哪一种货币进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