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美术教案人美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美术教案人美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2-02-13 19:5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画自己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了解五官的形状与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抓住五官的特点并表现的能力。 通过比较自己与同学的五官的不同,从而了解五官的特点与差异。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通过表现自己的脸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课 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1、游戏:首先所有学生闭上眼,趴在桌上,然后选4位同学藏在面具后,让大家认是谁。
问:你能认出他们是谁吗?
问:为什么我们可以一下子认出每个人是谁?
生:学生会从服装、头发、空缺的位置来判断。
教师引导:露出眼睛、眉毛,脸。
问:每个人区别最大的是哪里?
生:脸。
二、观察分析,了解自画像。
1、了解人们的相貌的区别。
师:为什么老师能区分大家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长得不一样,所以老师认识我们。
师:是什么不一样呢?
生:是五官、脸形、发型不同。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特点?
生:我的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扎着两个翘翘的辫子。(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用手摸摸看,有什么感觉?(互相讨论、观察)
2、出示课题:《画自己》
3、你认为自己什么表情画起来最好看:(对镜子做表情欣赏,请几位表情生动的同学上台表演)。
4、欣赏课本范作,观察不同的表现方法。
问:小朋友为什么把自己画成这样?(边欣赏边分析表现形式)
学生的回答不能确定。
5、赏析徐悲鸿《自画像》
师:看看画家笔下的自己。知道徐悲鸿吗?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早年留学欧洲学习西方油画,回国后结合我国传统绘画"中国画"创造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他最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栩栩如生。
师:知道这张画是用什么画的吗?
生:油画。(教师提醒)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1、学生作业。
师:你们想怎样画自己?(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什么样的表情或自己最美的时候。
2、带了小镜子的同学可以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作出一个表情试试。别忘了抓住自己五官的特点。
3、本课时完成基本形的表现。
第2课:长呀长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展开回忆与想象,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生长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绿色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在小组的学习氛围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资源共享的良好品德,提高观察、感受、探究、联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与想象植物生长的生动情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从环境、生长过程或片段,情节等多方面展开联想活动,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表现的自由性与流畅性,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准备:植物生长图片或录象、盆栽植物若干、绘画用具
作业要求:大胆、自由地表现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生长情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讲童话故事:《一粒种子发芽了》
二、 新授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植物的生长知识
1、 交流亲身实践得到的某一植物生长过程的资料和发现。
2、 交流植物生长所需条件的有关知识。
3、 播放植物生长过程的有关记录片或图片资料。
4、 师生小结:植物在适合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下,会茁壮成长,并在每个生长时期色彩、形态都会有不同。
5、 分析教材第5页作业特点,引导学生明白范作是如何将植
物生长过程反映出来的。
6、 思考:你还有不同的画法、想法吗?
三、 小结:
1、 画出植物各生长期色彩丰富的变化,可使画面更美。
2、 可添加各个时期出现的小昆虫、动物,然后环境因素,使画面更丰富。
3、 大胆想象,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精彩作品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结上一节课学习情况及知识点的复习。
二、学生继续作画,作画过程中教师重点肯定有创意、有个性的作业,同时扶助较落后的学生。
三、学生相互点评作业,优秀作品集中展示,通过投影放大共同欣
赏。
四、课后延伸:把老师给你的种子带回家,种起来,看看会长成什
么样子?
第3课 《太阳》
教学目标:
1. 用橡皮泥这种可塑材料,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
的太阳的造型,熟悉泥材的特性,进行感官体验。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记忆与想象,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太阳的多种不同个性化表现,增强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在审美评价过程中树立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与学习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1、与学生分享《后羿射日》的传说。
2、板书课题《太阳》
二、欣赏古今学习新知
1、结合课件欣赏古代人们所表现的太阳,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欣赏:我看到的太阳是怎样的?给我的感觉怎样?
2、结合课件欣赏小朋友创作的太阳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色、表情等进行赏析。
3、探索利用橡皮泥进行太阳作品制作的方法。
三、引导创新体验乐趣
1、布置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使用橡皮泥与伙伴合作或者自己独立创作特别的太阳作品。
2、巡视指导学生的创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表扬、推广好经验
四、评价作品,分享经验
作品展示,并在"夸夸自己、夸夸别人"的活动中进行评价,在交流中分享创作心得与经验。
五、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1、结合课件展示古代饰有太阳图的衣服图片、儿童创作的其他表现手法的太阳作品和日全食的过程图。
2、小结并进行课后的延伸。
第4课 漂亮的瓶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感受活动,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提高审美评价能力。
2、掌握瓶子对称的造型特点,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
3、通过造型游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 通过多媒体课件,大量欣赏不同形态和不同图案、色彩的花瓶,边欣赏边讨论:
1、这些瓶子美在哪里?它们的外形是怎样的?你看到些什么图案?
2、用了那些方法进行美化?
3、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美化?
4、你最想做一个怎样的瓶子?想画上怎样的花纹?
引导学生谈欣赏感受和想法:瓶子的形体、装饰方法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二、指导创作。
讨论对称形状的剪法,并让学生示范,总结出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学生创作:
1、剪出外形。
2、讨论实施装饰的方法,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多种媒材,对利用剪贴、喷溅、拓印等不同方法的同学给予表扬及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第5课 洗澡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抓住洗澡时的动态、场景等特点,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有相同特点的场景。
2、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表现生活。
3、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像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表演猜谜:请一位学生做出洗澡的动作,让大家猜他在做什么。
二、小组交流自己洗澡的趣事。
三、观看动物洗澡的录象,了解动物们洗澡时的样子,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四、欣赏教材中的范画,拓宽学生的思路。认识到"洗澡"这个词也可以用在其他的事物上,如:洗汽车,雨水为建筑物、花草树木洗澡,甚至想象给地球洗澡……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表现"洗澡"情节。
五、作业要求:
1、先体验洗澡的情绪,选择表现方式。
2、再用不同方式对主题进行表现,如:绘画、小品、哑剧、歌舞……
六、学生作业
1、自由结成小组。
2、根据大家的特长、爱好选择表现形式。
3、合作完成作品。
七、 展示、表演。
八、 评价和小结。
1、 用一两句话对同学的作品发表看法。
2、 我们要养成爱洗澡讲卫生的好习惯。
第6课 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生的感知和对信息的捕捉,实践研究性的学习过程。
②会用有特征的形构成不同用途、不同特点运动状态的船,表达个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寻找有关船的图片、画刊、插图或影视等图像资料。
二、感知与启示:以小群体形式由学生共同展示所收集的资料。每个小组选择最佳资料向全班展示或播放。
三、探讨与交流:依据直观图像,学生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教师归纳和提炼学生的见闻,突出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性特征。
四、设计创作:
1、表现船身:用有特征的形概括自己感兴趣的船身。
2、局部结构的表现:体现船身的种类。
3、装饰船:用线和色为船身增添细节,体现船的功能。
4、背景:与船的状态相应用色、线或画水域等场面来衬托船。
五、评价与交流:
展示作品并讲画面情景。由作品所展现出的有关船的类型、情景,联想出围绕船发生的故事。
六、课后拓展
1、有关船的故事。
2、世界各国有哪些远洋史和航海家,他们为人类做了什么贡献?
3、了解船的种类和功能;最大的船有多大?最先进的船是怎样的?未来的船是什么样的?
第7课 手形的联想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情进行联想,探索装饰与组合的美感。
2、 情感目标:培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3、 能力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饰与组合。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以手形引发对手的联想
1、伸出手看一看,这是什么?
观察联想
1、 试一试,能否用手形做一个跟生活中相似的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像什么?想到了什么?还会变成什么?
结合观察,想一想,这些形状像什么?小组探讨这些形状和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相同?如果它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欣赏感受
1、 欣赏手殂装饰:
A、 手形变成了什么
B、 用什么方法
2、 欣赏手形绘画:
A、 这里有手吗?
B、 谁能将手变成什么?
3、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
愉快表现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与联想,并画成一幅画。
1、 用自己的手画成你认为像的形象。
2、 对手进行想,画到纸上,或画在你的手上。
将这些形象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发生的事情画下来。
成功展示
比一比看谁变得最好。
第8课 狮子大王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动物特以及突出表现动物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
3、 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体验狮子大王的猛,导入新课
播放狮子吼叫的声音,出示雄狮的形象引出课题
(2)分析自然界中狮子的特征
提出研究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分析艺术作品中狮子的表现。
设问:艺术作品中如何突出地表现狮子的特点?
(4)分析学生优秀作业中狮子的表现。
提出问题:
A、这些学生作业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B、有什么好办法能使狮子毛做得又快又好。
课后拓展:回家以后可以找一找生中哪些地方有狮子的形象,它有什么作用?
第9课 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材料和特性,探讨巧妙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
2、能力:通过探索用各种媒材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情感、激发自信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表演激趣
1、听音乐,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动作,再请部分学生出来模仿某一动物,让学生猜猜。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体、颜色、花纹及生活习性等。
欣赏感受
1、欣赏动物活动的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引导学生欣赏、比较动物的颜色、外形、花纹、动作特征等。
2、欣赏艺术家和儿童表现的动物题材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喜欢那张作品?为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
思考、探索、创作
1、出示课本中学生制作的动物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美,可以从形、色、花纹、动态,探讨应用那些材料制作。
请部分学生上讲台示范如何制作。
2、师生共同总结制作动物的方法:
1) 根据所带材料决定制作的动物;
2) 根据所动物选择材料]。
3、讨论:
1) 本组织作一组什么动物?
2) 用什么材料?
3) 如何分工?
4) 为自己的一组动物编一个故事
4、各小组汇报。
5、布置作业:小组合作制作一组自己喜欢的动物。
6、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制作动物的活动,
展示、评价
1、各组展示自己的动物,并进行故事讲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可以用小组轮流上台展示、表演,其他小组观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展示小组作出回应的形式)。
小结、拓展
1思考:通过本课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2出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艺术的图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延伸: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的知识?你知道我国的那些珍稀动物吗?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12课 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制作方法,学习简单的人物装饰方法。
2、明确人物装饰的部位,巧用材料进行装饰。
3、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表现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展示上节课的作业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利用这些彩纸学习人物装饰。
(3)播放课件:生活中的人物观看图片。了解人物装饰的部位和方法及人物装饰在生活中的运用。小组讨论:结合少数民族服饰或服装表演,说-说人物装饰的方法。交流自己的图片资料。研究、发现、分析制作方法,交流学习。把自己的设计讲给天家
听。
(4)启发引导讨论问题:你了解哪些人物装饰方法 一般在人物的什么部位进行装饰
(5)播放课件:
分析制作方法,同时进行展示--将几种不同的范作分发给各组研究讨论。
(6)教师与同学共同演示:
用春天的色彩装扮一名同学。
分析制作方法: 你能设计几种装饰方法吗
(7)请几名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并且进行人物装饰。
(8)布置作业要求:
用春天的色彩装扮一名同学,集体或个人完成。
(9)展示分析作品。
(10)小结。
第13课 我们身边的线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电脑动画引人:介绍一位好朋友--会变的线条,导人新课。
2、初探: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寻找教室里的线条,小结归纳并且汇报观察结果。问:谁能发现我们身边哪儿有这些线条 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条。
3、再探:学生可以在课前搜集来的物品上寻找:树叶、雨花石、海螺、羽毛。线状的物体。如人的头发、毛线、电线、蜘蛛网、柯桩的年轮、水的旋窝、柳条、面条、五线谱、铁轨、弹簧、叶子的边沿等……
在自己掌握的基础上,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条应用。如轮廓线。如门框、、城墙等……(欣赏课件图片)
二、认识线条。
1、线条的形态:
(1)比一比:根据刚刚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用毛线在粘贴板上贴出不同的线条,看谁贴出的线条多样?谁的线条最特别?
(2)汇报展示,归纳:波浪线、长线、短线、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螺旋型线、弹簧型线、城墙型线…………等。
(3)这些线美吗?(引发学生对线条的探究)
2、线条的变化与内涵美:
(1)线条可以看到:史前时期画在陶器上的纹饰、吴冠中的《春如线》、韩美林等画家的作品、中国古代草书、象形文字等,通过视觉上的刺激感受线条。(我们一起用手跟着画)
(2)线条可以听到:听不同风格节奏的音乐,线条会随着音乐高低翩翩起舞。通过听觉上的刺激感受线条。(我们一起跟着线条舞)
(3)线条可以感觉到: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有感情的线条,如"刚强有力的线条"、"温柔的线条"、"奔放的线条"、"平静的线条"、"烦躁的线条"、"潇洒的线条"、。有情感的线。线条还蕴涵丰富的情感。"它可以有它自己的一种生命,一种表现力,以及它自己的个性特征。
"一一保罗·克里曾。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长或短,或平稳,或多或少,或跳跃,或流畅,或凝重,或刚毅,或柔弱。(我们一起跟着做表情)
(4)线条可以摸到:摸不同质感的物体,通过触觉上的刺激感受线条。(我们一起谈谈感觉)
三、线条的变化和组合
(1)Flash小游戏:你们看,线条们一根根,多孤单啊!你能给他们找找好朋友吗?把几种不同形态的线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丰富的构成效果。归纳:组合有一定的秩序,排列紧密,形态富于变化的线条很美。
(2)欣赏课本学生范作,给自己最喜欢的线条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从小朋友的画中看到了什么?
(3)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扩散的圆形"、 "美丽的树叶""想象中的花"、"快乐的歌"、"燃烧的太阳"等,供学生进行主题漫想,创作线条画。
四、学生进行创作,教师辅导,随时发现问题。
五、分小组区域展示作品。
第14课 下雨
教学目标 :
1、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情景。
2、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
3、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能力。
4、让学生了解表现事物和情景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声音、音乐引入,回忆自己观察的下雨的情景。回答问题。播放音乐。问:这三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出示课题。
二、再欣赏雨的音乐。合着音乐,用手的动作表现不同的雨。问:你能用手的动作表现雨吗 播放音乐。
三、分组讨论。 (1)说说可用哪些细小的形状和线条来表现不同的雨。到各组引导学生进行讨,参与表演,以激起学生的表演热情。 │
(2)用语言或动作表演人或物在不同雨中的感受、表现情绪。
(3)欣赏优秀小组的表演。适时地评价和表扬。│
四、欣赏并分析教材中的图片。
五、讲作业要求。你最希望画出哪一种情绪 用什么表现你印象最深的下雨的情形
六、学生作业 :自选绘画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表现播放有雨声的音乐。巡视指导,展示生动有趣的作品。
七、展示、评比。分小组评比。分析并展示作品。
八、课后小结
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可以通过我们双眼的观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只要小朋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和尝试,就可以画出我们想画的一切。
第15课 童话城堡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形,会用大小不同的形概括、组织成建筑群。
(2)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尤其是典型建筑。感受建筑的美以及它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和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启示
(1)介绍自己知道的城堡。
(2)谈谈它给我们什么感受。
二、欣赏与分析
观赏资料、图片、课本图片。
提出问题:怎么盖房屋
三、构思
讨论:
(1)你准备为哪里(游乐园、幼儿园……)设计新城堡 它什么样
(2)你设计的城堡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小组学生像摆积木一样拼城堡。
四、学生作业
按步骤有序地进行创作:
(1)整体构成:表现特征。
(2)分辨层次:城堡的前后关系。
(3)刻画局部:用线和色。最好有特征、有童趣、有理想。
(4)有情节地画背景。
五、展示评价
用多种形式(分组、结对)。
看画讲故事。
六、课后延伸
1.什么样的房屋最舒适、方便
2.城市里、村镇中(家乡)应该有什么设施 什么样的环境
3.将来怎样改变家乡、社区的面貌
第16课 钓鱼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各种材料的认识,能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
(2)体验创作的乐趣。
(3)培养学生利用不同材料设计制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撕纸游戏 借形画鱼
(1)观察、回答。
(2)撕纸游戏:随意撕出任意形。
(3)学生尝试在撕出的形状中添画装饰,使之变成一条鱼。
认识材料 借物做鱼
(1)认识材料。
(2)学习设计制作方法。
(3)根据收集到的材料讨论、交流设计构思。
(4)利用各种材料和多种方法制作鱼。
钓鱼活动感受创造的乐趣
(1)学生添做挂环。
(2)讨论将做好的鱼用来做什么
课后小结:
请学生谈创作与活动的感受,教师总结。
第17课 好吃的水果
教学目标:
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形式导入,如:
身披鱼鳞盔甲,
头顶公鸡尾巴。
动物园里没有,
热带水果有它。
(打一水果答案:菠萝)
一颗一颗又一颗,
颗颗玉珠缀碧萝。
不是珠宝不能戴,
甜甜滋味人人爱。
(打一水果答案:葡萄)
(2)教授新课
①游戏:
在同学之间"出有关水果的谜语--4猜谜语--回忆、观察、对比"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回亿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
②观察分析:
结合图片或录像,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水果。
出示同学自带的水果,咬一咬、尝一尝、想一想。
分析: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
回忆:你最爱吃什么水果 它怎么好吃 你记得上次吃它时的样子吗 是甜甜的很陶醉还是被酸倒了牙
②欣赏:
a.趣味性:教师尝试以一种童话的语言激
发学生带着想象去欣赏画面。如书上一幅作品表现一个小女孩对西瓜的喜爱,她吃完了甜甜的西瓜,满足地躺在那里,还在想:如果有一间大大的西瓜屋子,还可以在西瓜皮上开个小门小宙,能天天住在里面,多好啊……
b.多样性:艺术作品的面貌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在形式上可以启发学生以多种手段、风格进行个性表现。
(3)学生完成作业
①讨论:你想表现什么水果 是以水果为主还是以人物神态为主
②如何表现出好吃的水果
(4)教师辅导
了解学生想法,帮助解决作业中的问题。
对于创作及制作能力不太强的同学,采取同学及老师共同激发、共同帮助的方法进行辅导。
(5)展示评议作业
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
(6)总结。
18课 伙伴(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观察、欣赏艺术品,区分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油画雕塑、摄影不同表现形式的方法。
2、通过讨论和交流,学习和提高学生表达自己艺术感受和描述作品、讲述故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真心友善待人待物。爱护珍视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创设学生喜爱的形式,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说说的自己的好伙伴是谁?向大家介绍
二、欣赏评述
1、欣赏书中的艺术作品,重点欣赏《艰苦的岁月》,找找这尊雕像中有哪些伙伴关系。
2、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编一段故事和同桌的同学讲讲。
请学生表演作品中伙伴的动作和话语。如:两个小八路在一起和小鸟说什么?想什么?
三、德育渗透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伙伴之间的情感。
1、你喜欢你的好伙伴吗?你要为他做些什么?你想和他说些什么?
2、讨论:人与动物可以坐好伙伴吗?
教师讲述:法国小姑娘蒂皮与野生动物的故事,欣赏她与动物在一起的图片。
四、实践交流
教师创设情景,播放找朋友的音乐,
大家在一起生活在班集体的大家庭中,相互之间都是好伙伴。你能睡音乐一起找找自己的伙伴吗?
第19课 花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认识花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立体创作。
2、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培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兴趣,激发大胆发表、展示、表演的勇气。
3、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发现、创造、展示、介绍 "花"的美及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材料创作、装饰、美化生活,美化自身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导观察,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导入新课:
1、创设鲜花盛开的情境,教师扮演蝴蝶角色引导学生欣赏各类鲜花的录像、摄影图片及鲜花实物)。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花?为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你们欣赏的这些花美吗?美在哪里?(教师从花的形状、色彩、气息方面引导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出花的自然美--形状美、色彩美、气息美 。
二、探索求知
(一)师生共同探讨四季里花所表现的品格、象征意义及品格之美。
1、欣赏四季花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花是什么季节里开的呢?叫什么名字?
2、教师讲述《牡丹花》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牡丹花的品格。
3、师生共同浏览欣赏"水仙、莲花、菊花、梅花"图,每组选择
一种鲜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分层分次讨论汇报:①这种花有什么样的品格呢?②谁知道这种花或其他的花的故事呢?
4、教师小结各组的汇报及表现,对各组进行鼓励。
(二)赏析探讨不同表现形式 "花"的主题艺术作品
赏析探讨艺术家李嵩(宋)的《花篮图》、凡高(荷兰)的《向日葵、关山月(现代)的〈雪梅〉、教材中学生作品、花的应用作品图片:
教师逐层引导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析、发表:
①这些画中的花盛开在什么季节?给了你们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②你们可以用什么材料、工具来画花、制作花呢?
③花在人们的生活里有什么作用呢?
(三)联想能力训练
三、综合创作
1、你知道这么花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的吗?你还想到用什么材料呢?
2、老师介绍皱纸、卡纸、橡皮泥花的制作方法。
3、小组合作创作:利用你们收集的材料制做成各种各样的花。将你们的花制作成各种装饰品,并装饰在周围的环境,自己或别人身上。
或画一幅《花的世界》
四、成功展示
请说一说你的想法或看法?
请你为你的作业作一个表演。
你认为那一幅最好,为什么?
第20课 巧扮石头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问题: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吗?
3、**和**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二)教师引导学生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学生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第21课 可爱的大熊猫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大熊猫图片,简单的画出大熊猫的体态。
2、增强学生爱护大熊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1)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2)出大熊猫椭圆形的白色身体。
3)画出大熊猫又粗又短的四条黑腿。
4)给大熊猫添画上眼睛、鼻子、耳朵。
5)给大熊猫进行着色。
二、学生在绘画本进行绘画。 
1)自己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2)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
3)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4)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
三、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第22课 花鞋垫
教学目标:
1、欣赏纳花鞋底的装饰特点:色彩的鲜明对比,内容的丰富多彩,对称的和谐统一等。
2、了解纳花鞋垫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及纳花内容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3、能大胆表现自己对美的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分工合作,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欣赏一些纳花鞋垫
  1、自由欣赏,互相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纳花鞋垫,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觉得这些鞋垫怎么样?”
  评:活动一开始,老师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使他们快乐的情绪得到渲泄,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个别讲述
  提问:“你喜欢哪双鞋垫?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色彩和内容上去欣赏,与作品进行积极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
  提问:“我们喜欢的那一双双鞋垫的两只鞋垫,看上去有什么特点?”老师边提问边将一双鞋垫合在一起再打开。
  师:这一双双鞋垫就像一幅幅漂亮、讲究对称的画一样,它们是画出来的吗?
二、了解纳花鞋垫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工艺品。
  1、“请你猜一猜,这些鞋垫是怎样做出来的?”
  2、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讨论,激起学生对纳鞋垫人的敬佩之情。
  提问:请你摸一摸,看一看,鞋垫的正反两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师:请你们数一数,反面一共有多少个线疙瘩?一双鞋垫要反复纳多少次?“你觉得纳鞋垫的人怎么样?”
  4、了解纳花鞋垫的作用。
  (1)实用价值
  提问:“这些千针万线纳出来的鞋垫有什么用呢?”
  (2)了解纳花内容所寄托的美好祝福
  提问:“谁知道鞋垫上为什么要纳上一些动物、植物的形象呢?”
  师:纳花鞋垫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心灵手巧的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但给人们带来健康和美的享受,还将快乐和祝福送给了大家。
  第23课 假如我变小了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大小的对比关系,并能够运用对比关系表现出有情趣的画面。
2.能够较好地组织画面和配置画面色彩。
3.愿意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体会生活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彩笔、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等带来。
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变大或变小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得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变大或变小的?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变大或变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收拾与整理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