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二)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旋转,进而,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验一验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生活中的旋转,体会旋转的重要性。整节学习过程的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主导,以师生双边活动为主,挖掘教材内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通过旋转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旋转意义。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将一个图形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在方格上画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绕一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图形经过旋转成另一个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90°。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三角形。
【教学策略及流程】
本节课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旋转的意义。在画的过程中体会旋转方向、角度、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明确要求——猜想位置——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体验成功。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以前学过线段的旋转,但面的旋转并不像那样线段的旋转直观、具体,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还是借助线段的旋转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元化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已学的知识,在课堂上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验一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创 引
设 入
情 新
境 课 1、游戏(学生支持课前5分针游戏)
1、课件出示观赏游乐园里旋转的游乐项目,说说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开火车形式说出下面的物体是平移还是旋转;
根据口令比划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二、揭示课题:
图形的旋转(二) 1、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积极说出旋转现象;
2、学生积极回答平移或旋转如:荡秋千、车轮的转动、风车的转动;
3、学生根据口令比划顺时针和逆时针。
通过这些游戏项目,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旋转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关注生活。
以游戏的形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旋转,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动 探
手 索
操 新
作 知 活动一:探究小旗的旋转
启发:要画小旗旋转后的图形,我们首先要弄清哪些旋转的要素?
猜想:引导学生从旗杆带动旗面,想想小旗按要求旋转后旗杆的位置。
3、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小旗。
4、小结:图形旋转后大小、形状不变,方向变了。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旋转
两幅图分别有什么要求?
猜想:三角形绕中心点按指定的方向旋转90°的位置;
请同学们画出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
质疑:第一个三角形可以先画斜边吗?为什么?
什么时候要标上直角符号?
验证旋转后的图形是否正确;
对比两个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同样是旋转90°,为什么效果不一样。
小结:画图时要先画与中心点连接的两条线段才不会画错;旋转的角度相同,中心点、方向不一样,旋转出来的效果就不同。
1、学生回忆上节课知识回答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2、学生猜想后比划图形经过旋转后的位置;
3、操作——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画图要有顺序。
读一读题目的要求,找出旋转三要素;
2、学生猜想后比划图形经过旋转后的位置;
3、操作———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画图要有顺序。
4、要旋转与中心点连接的两条线段;
5、旋转后的线段与原线段不在方格上时要标上直角符号;
6、验证——运用与原图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来检验。
7、旋转的角度相同,中心点、方向不一样,旋转出来的效果就不同。
让学生经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再“验一验”的过程,学生独立观察和想象后,再让每个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并剪几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或准备一些小学具摆一摆,最后再回想图形的运动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几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操作能帮助学生体验图形运动的过程和验证想象的过程,操作和想象的结合也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交 总
流 结
反 提
思 升 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画的?
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进行补充、比较和评价。 学生通过交流,归纳出按规定方向画旋转后图形的方法,明确需要注意的事项。 让学生画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图形的旋转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学 应
以 用
致 新
用 知
练习卡附后面
(一)看图填空(口答)
1、图形A到图形B,是绕点0按( )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2、图形B到图形C,是绕点( )按( )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3、图形A到图形D,是绕点( )按( )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二)操作题
按要求画图
1、将三角形A绕点0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三角形B;
2、将三角形B绕点0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三角形C;
3、将三角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三角形D。
学生作答,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评价。
1、“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2、实现数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学以致用。
通过“填一填”“画一画”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 体
结 验
评 成
价 功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说说自己的收获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自评、互评。
通过学生自主反思评价,更加深化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评价体验到学习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二)
1、中心点 读一读
2、方 向 想一想
画一画
顺 逆 验一验
3、角 度
【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二)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课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提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两点:
1、通过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知,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探究了线段的旋转方法,本节课在探究图形旋转时,引导学生根据以有的经验,注意图形旋转后对应线段的关系,这样学生领悟得快,学起来也容易。
2、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读一读” ——“想一想 ”——“画一画”——“ 验一验”,掌握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旋转的要素,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在只给出旋转角度的情况下,画旋转后图形的不唯一性。在教学中,我还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新知。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努力方向:整节课留给学生猜测与操作的时间有点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巩固提高
(一)看图填空(口答)
A
B
D
O
C
1、图形A到图形B,是绕点0按( )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2、图形B到图形C,是绕点( )按( )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3、图形A到图形D,是绕点( )按( )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的;
(二)操作题
按要求画图
A
O
1、将三角形A绕点0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三角形B;
2、将三角形B绕点0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三角形C;
3、将三角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三角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