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教学内容:老王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图片,预习方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让世界充满爱》音乐,让学生听音乐的时候在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学生说)让后老师告诉大家,每次听到这首个就会想到哪些需要关爱的人,展示图片给学生,引出文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杨绛先生笔下的一个普通的善良需要关爱的人——老王。(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
杨绛(jiàng ),钱钟书的夫人,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2、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回忆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干校劳动,但是任何歪风邪气没有对老王产生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照顾作者夫妇,因此,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就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之中、、、。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诵)
3、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愧怍(kuì zuó)滞笨(zhì) 取缔(dì)翳(yì)
骷髅(kū lòu) 攥着(zuàn) 塌败(tā) 伛(yǔ)
二、读文章,说老王
1、老王一生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老王生活上的“苦”和行为上的“善”)这说明老王是个善良而不幸的人。
(1)老王的苦表现在哪里?
①“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地位卑微,谋生手段艰苦
②“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光棍、孤独终老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身体残疾
④ “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居住条件恶劣
(2)老王的善表现在哪里?
①给我们带送冰块,冰大车费减半——最老实
②“文革”时送我先生看病,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我有没钱看病——有良心,不贪钱
③给三轮车装护栏,为客着想——体贴顾客
④临终给我送香油、大鸡蛋以感谢——懂得感恩
2、用你的笔画出你了解的老王。
3、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但有详有略,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
三、学片段,品语言(小组讨论)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 ,因为??????????。(教师展示例句)
例句: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动作描写。“直僵僵”表现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的身体虚弱,四肢不能灵活活动的样子。 “镶嵌”突出老王像是门框上嵌入的一个器物一般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形态,表明他病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失去了力量和活气,行动已经不方便了。
1、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肖像描写。翳(yì):眼角膜上所生障蔽视线的白斑。形象而贴切地写出老王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可他还要登门给“我”送物品,令人感动。
2、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肖像描写。骷髅,没有皮肉毛发的尸体。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是穷人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想着报恩,真的令人感动。
3、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动作描写。“直”字用得好,表现老王的行动之苦,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要登“我”的门给“我”送物品,表现了老王的人性光芒。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老王发自内心的语言。两句简短的语言描写,以自己仅有的一点东西送给值得信赖的朋友,表现老王对好心人的真情和敬重。说明老王对我这个好人一直是知恩图报。“赶忙止住”是出于老王真心,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极为老实、坦诚的人。
5、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动作描写:“攥”字写出老王拿钱时紧张的心情。滞笨,呆滞笨拙。滞笨地。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可以看出当时老王的病已经很严重,叫人为他的身体、生活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6、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动作描写。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明他行动已经不方便了,病已经很严重了。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
教师总结: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人时,要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多个方面入手,把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详写,这样就能做到人物鲜明,重点突出。
四、悟情感,探主旨
1、老王是不幸的人,又是善良的人。那么,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呢?
同情、关心、爱护、帮助老王。
A、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B、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C、关心老王的生活;
D、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
善良的人。
3、可是,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有什么感受?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小组讨论)
明确:愧怍:惭愧,心里不安。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直着脚,给作者动香油鸡蛋,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没有领受他情意,为老王做得太少,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几年下来,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没有与他平等相待,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五、我感悟,我思索
1、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象老王那样的人,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吗?比如: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
请同学们看屏幕。(弱势群体组图)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 说说你的看法。
六、老师小结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所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让我们一起将爱播洒人间。
七、推荐阅读
八、板书:
职业不好
苦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老王
送冰块、减车费——最老实
善 送病人、不要钱——有良心
老王 送香油和鸡蛋——懂得感恩
女儿送鱼肝油
善
“我”家 照顾他生意
平时关爱不够
愧
死后感到愧怍
教学反思:
1、《老王》是杨绛先生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她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2、教学过程设计为五大板块:
一、过音乐导入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将生字词、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明确;二、读课文,说老王: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三、学片段,品语言:评析文章语言,提升学生语言的鉴赏能力;
四、悟感情,探主旨:通过对作者对老王的态度解析文章主旨;
五、我感悟,我思索: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3、教学方法中使用了小组合作及合作探究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采用音乐来陶冶和熏陶学生的情感。
4、不足之处,在学习本文之前,给学生一节课自己学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课堂内容较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整个教学过程有些赶时间,故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尽量将课堂容量缩小,使学生“一课一得”,而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
本部分为学生的预习检测
学生画出老王,对照PPt来分析
学生找到语句分析,教师适当点评,激励
最后的拓展尽量多给学生发表意见,有利于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