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第一课时)
1 背景介绍:文体知识
了解乐府诗、北方民歌的基本特点
体会互文、复沓、顶真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任务
2 疏通文意:木兰故事
通过默读疏通文意,借助朗读感悟文本
3 领会风格:修辞手法
木兰: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
木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写),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歌,体现出民歌特有的情味。
南北朝时期北方长篇叙事民歌,塑造了刚柔并济的传奇英雄花木兰形象,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
一、背景介绍:文体知识
“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演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名,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风土人情,考政治得失。南朝萧梁时演变为一种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谣,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上述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谣是精华所在,文人诗歌在其滋养下萌发并发展壮大。
北朝于战乱年代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录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数目不多,但内容深刻,题材广泛,体现出粗犷豪放的气概。
南北朝的乐府诗
朗读课文,疏通字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军帖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zhù
kè 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bàng
zhuó
tiě
tuò
shuò
róng
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巩固生字读音记忆,初步疏通诗意。
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参照书下注解,口头翻译全诗。
2.给每一段故事起个小标题。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全诗可分为三个阶段:征战前、出征时、凯旋后。可根据每个阶段中的主要事件起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对应某一阶段的一件事。)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1段:停机叹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拟声词,这里可理解为叹息声。
户:门。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思考:木兰为何停机不织,叹息连连?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2段:毅然代征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忆:思念。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3段:备装离乡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鞯: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溅溅:水流声。 黑山:北方山名
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啾啾:马叫的声音。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4段:十年征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事。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打更。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5段:辞功谢赏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明堂:明亮的厅堂,此处指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赶马快跑。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6段:荣归故里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郭:外城。 扶将:扶持。 姊:姐姐。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拟声词,磨刀的声音。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通“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军中同伴。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灶吃饭。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7段:比喻作结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征战前: 停机叹息 → 毅然代征
出征时: 备装离乡 → 十年征战
凯旋后: 辞官谢赏 → 荣归故里 → 比喻作结
填写小标题,归纳全诗结构
第一段:停机叹息——低沉、缓慢
第二段:毅然代征——沉郁舒缓,转为急骤响亮
第三段:备装远行——紧张急促,急骤而跳跃
第四段:十年征战——激越→苍凉→悲壮
第五段:还朝辞官——从容,轻松恬淡
第六段:还乡团聚——活泼欢快(重读动词)
第七段:比喻赞美——活泼明快,诙谐风趣
声情朗读,感悟文本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回顾旧知:常见的修辞手法
(设问)
安能辨我是雄雌?
(反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对偶/对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回顾旧知:常见的修辞手法
【扑朔迷离】雄兔脚乱动,雌兔眼半闭着,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哪是雌的。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将军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归来。”这就使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为了追求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
学习新知:几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诗文的相邻句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理解互文时,要“瞻前顾后”,不可偏执任何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修辞手法1:互文
在上下句中更换少量词语。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民歌特有的天真淳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修辞手法2:复沓
又称“联珠” ,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回顾: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天上的街市》)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互文、复沓、顶真等手法体现出民歌天真朴素的情调。
修辞手法3:顶真
修辞格
特点和作用
互文
上下互补、合指兼顾
复沓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
顶真
尾首相联,贯通语气
对偶
两两相对,和谐优美
排比
数句并列,增强气势
反问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设问
增强语势,引起注意
1.互文、复沓、顶真等手法。
民间文学:平行的铺张,天真朴素的情趣。
2.语言的高度精炼。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仗)
3.节奏明快,多用修辞,繁简有致。
小结:本诗的语言特点
南朝乐府《西洲曲》,也是乐府民歌的名篇,我们一起读一读,再次体会一下乐府民歌语言凝练、节奏明快的特点。
延伸阅读:《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延伸阅读:《西洲曲》
1 背景介绍:文体知识
了解乐府诗、北方民歌的基本特点
体会互文、复沓、顶真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任务
2 疏通文意:木兰故事
通过默读疏通文意,借助朗读感悟文本
3 领会风格:修辞手法
1.背诵全文,体会北方乐府民歌的特色。
2.思考:梳理课文情节,看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
作业
木兰诗(第二课时)
1 立足文本,把握详略
多角度品读木兰的人物形象
了解当代作品中的木兰形象,尝试比较异同
学习任务
2 概括品质,感悟情怀
感受木兰的家国情怀,树立正面的人生价值观
3
对比阅读,领会文意
请同学们复述故事情节,归纳文章的详略分布。
(略)【征战时】艰苦征战(“将军百战死”)
(详)【征战前】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出征
【凯旋后】还朝辞官、合家欢聚、比喻赞美
回顾情节,把握详略
详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心路历程和战前准备、凯旋后的归乡心切和天伦之乐,略写多年战争的残酷艰险。
一、从略写部分入手,探讨木兰的“常态”英雄气质
提问:课文略写了木兰的从军生涯,你觉得木兰是不是英雄?为什么?请以“我认为木兰 (是/不是)英雄,通过诗句‘_______’可以看出,木兰具有_____的品质”的句式回答。
【示例1】我认为木兰是英雄,通过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以看出,木兰具有不畏艰险,一心报国的品质。(侧面描写)
【示例2】我认为木兰是英雄,通过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可以看出,木兰具有不怕牺牲,坚毅勇敢的品质。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尝试作答)
立足文本,分析形象
略写部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场遥远、艰苦、寒冷、危险 → 坚毅勇敢。
立足文本,分析形象
进一步前后拓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心报国,不恋家乡。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战功赫赫,获得丰厚的封赏,从侧面证明她英勇杀敌,无愧于家国。
关于“英雄”
英,像花儿一样;雄,男性性别。
木兰有着传统意识中“英雄”英勇奋战、保家卫国的品质,但作为女子,她又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情态与英气,我们将其称作“非常态”的英雄特质。
立足文本,分析形象
二、分析详写部分,探究木兰“非常态”的英雄气质
提问:课文详写了木兰出征前和凯旋后的情节,这些部分体现了木兰怎样的品质?请以“通过‘______’(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具有_____的品质,因为_______(理由)”的形式回答。
【示例】通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以看出,木兰具有孝顺、关爱家人的品质。
【提示】木兰为何从军?为何花费东西南北四句来写木兰备战?木兰为何不愿做官?为何要表现木兰的女儿情怀?木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在得意什么?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尝试作答)
立足文本,分析形象
二、分析详写部分,探究木兰“非常态”的英雄气质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为了老父、弱姐、幼弟而从军,说明她爱护家人,心怀孝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具有细心、做事周全的品质。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可汗,木兰自称“儿”,不是“我”也不是“臣”,说明她不看重自己个人得失,不贪恋功名利禄,只想回到亲人身边。说明重视亲情。
立足文本,分析形象
二、分析详写部分,探究木兰“非常态”的英雄气质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爱美,展现出娇俏的女儿情怀 → 热爱生活,追求和平。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安能”,得意于自己巧妙隐藏了女性身份,故意使得伙伴惊忙,机智俏皮。
立足文本,分析形象
归纳要点:心怀孝悌,关爱家人;心思细腻、做事周全;思乡情切,不慕名利;热爱生活,追求和平;机智俏皮……
木兰和我们之前熟知的英雄有何区别?课文为何如此安排详略?
立足文本,分析形象
三、反观详略,思考用意
锵锵复锵锵,木兰苦练功。长剑花错落,冷电闪精芒;拉弓满月放,飞马卷平冈。
忽闻敌来袭,可汗征兵忙。军书有爷名,爷老叹无兄。愿为著戎装,沙场报孝忠。各市买鞍马,疾驰飞边关。
剑出敌胆破,弓响胡骑惊。白日杀敌急,夜晚攻城忙。斩敌辕门下,劫粮丛莽中。东城劈敌首,西原夺敌马,南壑缴敌械,北山烧敌粮。矿野尸相望,大漠血流横。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归。
改编版“木兰诗”
思考:这首诗和课文中的木兰形象有什么差别?
可汗心愿了,官禄在身旁。勋赏皆不要,扬鞭还故乡。家人齐欢笑,木兰换红装。出门伙伴惊:木兰原来是女郎!
丹骒蹄儿轻,赤骁身子重;为保家国安,何必分我是骒骁?”
【注释】骒(kè):雌性,一说美马。
骁:勇猛,一说钝马。
改编版“木兰诗”
上文展现的是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呈现出作战英雄的形象,弱化了她的女儿情态。
三、反观详略,思考用意
木兰和我们之前熟知的英雄有何区别?课文为何如此安排详略?
内容上,凸显了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爱。具体而言,这首诗突出的是木兰心怀孝悌,勇于担当的品质,以及木兰作为女孩的娇俏可爱,因此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对能表现木兰精神品质的内容则不惜笔墨。木兰的人物形象是多元而富有人性的。她既是传奇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忠勇的战士又是娇俏的女儿,她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是心怀家国的巾帼英雄!
结构上,行文详略得当,使得全诗简洁紧凑,内涵丰富,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立足文本,分析形象
对比我国古代乐府长诗《木兰诗》与当代西方电影中的木兰形象,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不同?
对比阅读,领会内蕴
中国古代乐府长诗《木兰诗》v.s.当代西方电影
对比阅读,领会内蕴
木兰在家女装和从军习武的镜头交错,旁白说道:“quiet, composed, graceful,disciplined,这些是成为一个好妻子应有的品质,也正是木兰所具备的。”
双关:quiet是“娴静”,也是“不动如山”,composed是“沉稳”,也是“处事泰然”,graceful是“淑雅”,也是“方寸不乱”,disciplined是“守礼”,也是“遵守纪律”。
东西方的创作者们都看到了木兰身上常态与非常态英雄气质的兼容,都在探讨她是怎样既成为好战士,又不失女孩的魅力的。
对比阅读,领会内蕴
不同的是,《木兰诗》更看重木兰身上具有的忠勇孝悌的传统文化内涵,更符合历史情境;迪士尼电影《木兰》将木兰从军的理由改编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依附于父亲、丈夫,是现代独立女性视角的解读,这种改编虽然不符合历史,但它是符合人性和时代的。
延伸阅读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注释:
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此处有神祠,突厥入侵中原,必先至神祠祭酹求福。
明妃:汉元帝宫女王嫱,即王昭君。
木兰歌 唐·韦元甫
注释:
抱杼嗟:握着织布的梭子叹息。戚戚:悲伤的样子。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
木兰歌 唐·韦元甫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注释:
持:端。 始:才。 渝:更改,改变。
欣赏音乐作品:木兰诗
翻山越岭 木兰从军 壮志豪情
不知归期 遥望故乡 无心惆怅
褪红装 辞爷娘 买骏马 乘风浪
无所思 无所忆 扮男装
十余载 英勇相 把热血 洒战场
理云鬓 贴花黄 赏月光
行万里 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不枉我 旦辞黄河去 持刀枪剑戟 破燕山胡骑
重回故乡 不为封赏 只愿对镜 吟唱
本课从详略入手,把握木兰丰富的形象特征,最终我们认识到,木兰既有英雄气概,亦有女儿情态,在这首流芳千古的传奇诗篇里,展现出了动人的家国情怀。
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请从木兰的家人、战友、织布机、战马等人或物的视角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扩充细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提示思考:选择哪个视角?为什么?(是否见证木兰的成长经历)
拓展延伸
1 立足文本,把握详略
多角度品读木兰的人物形象
了解当代作品中的木兰形象,尝试比较异同
学习任务
2 概括品质,感悟情怀
感受木兰的家国情怀,树立正面的人生价值观
3
对比阅读,领会文意
完成课上“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