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新高考语言运用专练突破训练1
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21.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钟华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戏出年画”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列出该词条的三个必备要点。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4分)
02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保护和传承非遗最大的挑战是文化语境与使用场景的固化。我们要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关注年青一代信息传播潮流,利用年轻人喜欢的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高效、时尚、鲜活地传播非遗势在必行。近两年,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纷纷积极探索“短视频+非遗”的传播模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短视频应用于非遗传播,具有____________的优势。非遗短视频用户____________出年轻化的特点。短视频通过数字影像的处理,以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视角与创意手法凸显非遗之美,(
)。____________,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这种传播形式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存在传播主体分散,传播内容浮浅等问题。传播利益商业化,文化价值遭遇____________解读等等。相关部门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环境营造、趋利避害,尽快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的非遗短视频传播创新路径。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一无二
呈现
于是
过渡
B.
独一无二
涌现
但是
过渡
C.
得天独厚
涌现
于是
过度
D.
得天独厚
呈现
但是
过度
19.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吸引了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也激发了他们主动传播非遗的热情
B.
既吸引了人们对非遗的关注,也激发了人们主动传播非遗的热情
C.
让年轻人更倾向于用平民的视角来探索非遗的现代价值
D.
让人们更倾向于用平民的视角来探索非遗的现代价值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这些角儿都要配齐。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①
,那戏怎么演。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说“
②
”,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了,眼神里闪闪发亮。
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城里人送戏下乡,没有听说过
③
。说到这一点,美花就很自豪。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欢喜的。再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他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丛后台钻出到世俗的炊烟里去。她的姐妹们,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
(摘编自周华诚《做戏》)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
03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然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她传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
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
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19.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04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
马克思为它耗费了
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在这之前谁
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
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
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
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
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
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
这本大书里来。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
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
《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22展室
D.
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2.
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
消耗的过程。
①,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
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
“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
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②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餐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
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
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
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
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③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
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
甚至上百年。
4.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5.
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5分)
05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渣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__________,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__________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泪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__________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__________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
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节选自贾平凹《进山东》)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D.经过"三个代表"教育,村委会的面貌大大改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演绎
弥散
日行千里
祈求
B.演义
弥漫
千里迢迢
祈求
C.演绎
弥散
千里迢迢
期求
D.演义
弥漫
日行千里
期求
20.请赏析文中句子“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的修辞效果。(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__________。所以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__________,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__________,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
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01
18.B(A“月”表意义,“贰”表声音;C都读jué;D“耳熟能详”重在强调熟悉,“耳濡目染”重在强调影响,此处强调人们对剧目的熟悉程度,所以不能替代)
19.B(通过分析语句陈述对象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20.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4分。“是由……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感知”前成分残缺、句序,每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三处得满分)
21.①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②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③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④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⑤从形式上分为两种。(4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02
18.D
19.
A
20.
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关注年青一代信息传播潮流,利用年轻人喜欢的/喜闻乐见的(两者任选其一)传播方式高效,时尚,鲜活地传播非遗势在必行。
(或者)我们要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关注年青一代信息传播潮流,利用年轻人喜欢的/喜闻乐见的(两者任选其一)传播方式高效。时尚、鲜活地传播非遗。
21.①角儿不够用②这场戏做得好③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
22.
①以“炊烟”借代日常生活,以实代虚,形象鲜明。
②“炊烟”形象单一,用来代指纷繁复杂的人间生活,以简代繁,具体生动。
③“炊烟”特点鲜明,与后文的“晚饭”相照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03
18.D
(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头更加合理;下文强调细胞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的具体阐释。)
19.C
(A项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项考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D项考查学生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来就很小,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
20.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评分参考:补充介词“由”,1分;修改动词“发展”,使之与“能量的产生”合理搭配,1分;“或是”改成“而是”,1分。如有其它合理修改可酌情给分。)
04
18.【答案】B
19.【答案】C(C和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比喻,A为借代,B为拟人,D为夸张。)
20.【答案】这本书不只是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这本书”,故“这本书”应放在关联词“不只是”之前。“组织经济”是手段,“发展经济”是目的,故“组织经济”应放在“发展经济”之前。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21.【答案】①在生物学意义上
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每句2分,大意对即可。)
22.【答案】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2分),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2分),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1分)。
05
18.C;
19.B;
20.运用比喻、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作为一名秦人来到山东大地后,对能否同齐鲁文化相交融的疑惑和不安。
六、答案:21.是与名相表里的;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名是幼时起的;
22.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