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四大地理区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四大地理区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2-14 09: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国分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划分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
(学生活动)阅读 材料,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2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
(总结)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这里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板书:2、四大区域的界限
(学生活动)利用空白纸描画中国四大区域图,标出主要的分界线和区域名称。
(过渡)在区域的分界线中,秦岭-淮河一线非常重要,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板书:二、秦岭-淮河一线
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
(学生活动)根据读图册中的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还有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划分,回忆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
(讲述)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而绵长,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使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也是,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因此在它的南北两侧,地形、水文、农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
板书:1、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重点是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还要加深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理解。
板书设计: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划分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
2、四大区域的界限
二、秦岭-淮河一线
1、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5: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深入)教师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名称和大致范围
展示中国地形图,组织学生活动
(1)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根据图片观察其特点。
(2)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湖。
总结讲述:北方地区主要有三大地形区,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南方地区有四大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北方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黄河;南方的河流有长江和珠江等,还有鄱阳湖、洞庭湖等许多湖泊。
拓展:东北平原分布着肥沃的黑土,这里俗称“黑土地”,华北平原又成黄淮海平原,是由黄土高原下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因而又称“黄土地”。南方的丘陵地区是贫瘠的红壤,平原地区则的肥沃的水稻土。
展示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及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读图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大致降水量和主要的气候类型
总结: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地区降水较多,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板书:将本节内容总结成表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置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 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
面积 20% 25%
人口 40% 55%
地形 东北平原(黑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东南丘陵(红壤),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河湖 黑龙江、松花江、黄河 长江,珠江,鄱阳湖,洞庭湖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
[讲授新课]
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 差异特征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北方:小麦、大豆等南方: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北方:陆路运输为主南方: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教师要做好点评,“去伪存真”。
活动:(课本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活动:(课本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